2023-10-1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時間管理】(54)名為完美的包袱

曾經有個案跟我說,他在考試的時候無論多早寫完考卷,一定會在時間結束鐘響之前不斷地反覆檢查,不到最後一刻絕不罷休,即使他心中有個聲音在告訴他夠了,先交卷出去準備下一科才是比較有效率的做法,但身體還是無法離開座位,非得在鐘響那一刻才放手。這蠻類似前面提到的,藉由外來的時間限制幫助(或者說是逼迫)自己做出行動。在時間結束之前就交卷,萬一事後發現了粗心未檢查到的錯誤,責任就是自己的;但如果是迫於時間壓力才交卷,就算有錯,好像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責任推出去。

簡單來說,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內,要盡一切可能保證不出錯、盡一切努力保持完美。

一場考試是數十分鐘的事情,那如果是一份作業或報告呢?有完美主義的人可能得謹記前面多次提到過的馬克吐溫的名言:「可以拖到後天才做的事,不要明天就開始做。」因為無論你多早開始寫報告,不到最後一刻、沒有經過一再地檢查,你一定不會對它善罷干休先去做其他事情;說不定老早就完成了,卻還是因為放心不下,確認再確認,搞到最後還是超過交件期限。

相較於一般人老是在期限之前才開始趕工,提前動工的人真可說是時間管理界的模範生,做到了一般人都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如果提早動工的結果並沒有讓你也提早完成、安心放下之後去做其他事情,反而是搞到最後和其他人一起交件,那提早開始的意義是什麼?好整以暇慢慢來?慢工出細活?比較不緊張?成果會比較好?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也沒話說;但是總有些完美主義者的抱怨是事情搞到最後還是一樣緊張,最氣的是交出去的成果並沒有得到比較好的成績或回饋,還不如晚一點開始,把前面空出來的時間拿去做別的事。

如果是沒有時間期限的事情呢?沒有交卷的鐘聲、沒有交件的期限,那你會「三思而後行」到什麼程度?「慎謀而後動」會不會變成一直都不動?比起那些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奉為圭臬的人,你在行動之前非得擬好的「完美計畫」何時才會完成?你到底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或其實是比較擔心出錯,甚至是害怕出糗?

如果一個人在早年生活中,「完美」不僅唾手可得,還有許多伴隨而來的讚美,這些讚美又多是針對個人的天賦才能而不是勤奮努力,則容易養成「固定型心態」而不是「成長型心態」,這對於一個人在來日的表現可能不是好事。這樣的人容易將自我認同建立在固定不變的「天賦」而不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努力」上,當生活中的挑戰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天賦所能承擔的狀況時,因為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輕易地表現出完美的形象,於是就會採取拖延策略、不發揮全力,才能獲得為自己的天賦護航的空間,講出「這只是因為我沒出全力,要不然就不是這樣了」的台詞,讓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可以像是隔著護城河一樣地被細細呵護。

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就像是偶像包袱一樣,因為怕失敗、怕出糗、怕在冒險過程中讓不完美的自己公諸於世,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評價,與其承擔這種風險,那不如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安全。往往在維持形象的同時,進步和成功的機會也一併被自己封印了。

除了想對自己的形象保持完美而導致太過僵化的思考,在面對事件時如果把完美主義用錯地方,也很容易導致拖延。在任務啟動之初就卡關,老想著要將所有的流程都計畫透徹之後才能動手,千方百計想要避免過程中可能的脫序;但因為可能性實在太多,就容易搞得不知要從何開始或是採行哪一套計畫,才能一路暢行無阻,完美達陣。這種缺乏彈性的思考模式、認為達到目標的正確做法只有一種的思維邏輯,甚至還會覺得與其做不好就乾脆別做了的心理運作,呈現出一種太過於重視過程的偏誤。這就好比在動身前往某個目的地之前先打開了衛星導航,雖然可能會有一條最快或最近的路線,但你會把它當作是非走不可的路嗎?抑或是在考量距離、車流量、施工之類的種種因素之後,最後的決定是「反正會到就好」?更多時候,其實我們都是在上路之後才發現一些本來沒想到的意外事件,然後想說既然都到這裡來了就排除障礙繼續往前吧,這樣一點一點地往目的地邁進。如果你一直想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中途遇到障礙也不知道要轉彎,那可能真的會哪裡也去不了。

前面說的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但至少還是發揮了「精益求精,止於至善」這樣經典又老套的道德精神。然而在社會變遷的脈動之中,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人將「能者多勞」改寫成了「能者過勞」,又或者我們從電影「蜘蛛人」的經典台詞「能力越強,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得到了一種新的啟發,當我們的能力不斷提升,是否代表著要承擔越來越多的事情?有越來越多的人會來找我幫忙,我不就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了?那麼,如果我沒辦法隱藏實力的話,只好從一開始就不要變強,才不會吸來一堆事情。

還不只這樣,如果要一直提升能力、一直面對挑戰,我到底要付出多少時間和心力?會不會到了某個程度之後我就沒辦法應付了?那時候如果失敗怎麼辦?前面的一切前功盡棄?別人會怎麼看我?我要怎麼面對……那還是算了吧,安安穩穩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想那麼多比較輕鬆。

這一堆心中的小劇場所牽扯到的是「人際界線」的問題,把完美主義用在人際互動上的一種狀況便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不管是主管的要求、親人的呼喚、朋友的拜託、陌生人的求救……如果有能力還拒絕別人,好像顯得很不應該似的,別人要是再講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只有你能幫我」、「你人最好了」、「你怎麼那麼沒有愛心」……這類的話,只好再補自己一槍「助人為快樂之本」然後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

唯一能夠合理拒絕別人的方式只有自己真的無能為力,使得別人也只能摸著鼻子轉頭找其他人幫忙,合理推論下來,可以達成這種目的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真的無能為力了。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認為人類生來就有追求完美、獲得勝任感以克服自卑感、無助感的天性。而當代的心理學家則是進一步將完美主義分成懂得變通、健康類型的正向完美主義,還有不知變通、神經過敏型的負向完美主義。看了作者前面的論述,你大概也知道了,這之間的差異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每個人對完美主義的詮釋不同、發揮的程度不同、擺放的位置不同,所以有的人因為完美主義而能夠獲得實質成就並提升自尊,有的人卻因為完美主義所帶來的糾結而讓自己陷入焦慮、憂鬱、低自尊、人際問題和身心問題,還有本書在談論的關於時間運用效率的低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演化的強大本能出發,探討時間管理的困難何在,何以難如逆天抗神?如何在接納本能而非徒勞對抗的前提之下,使用一些具體的時間管理技巧來減少拖延、使時間的運用有效率。 接著,探討一些讓我們在時間使用上沒有效率的心魔,並探討思維轉換的途徑,讓自己擺脫糾結束縛,不使光陰虛度。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