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的連棟透天厝建築,大多是長方形縱深格局,僅前、後有門窗,二側牆壁除了邊間,全都是封閉無窗的狀態,這導致了一個共同現象,就是隔間後的房間經常無法有良好、足夠的通風條件以及日照,因此「潮濕」這件事很容易一不留意就超過舒適標準,儘管是在陽光多的中南部也是如此。
後來建築朝集合住宅型態發展,房子的格局較為方正,室內的採光通風普遍變得較為平均了,然而台灣的地理位置,整體環境基本上就是屬於日照很足但濕度也很高的環海島嶼;長年潮濕的都市城鄉不在少數,梅雨季、颱風季節又幾乎是必然經歷的天氣型態,因此台灣整體的溫濕度常呈現悶熱、濕熱的狀態,體感溫度可以很高,就跟高濕度有直接關係。
相同的氣溫,當濕度降低10%,體感溫度就能下降1℃,「濕度」這件事對於台灣居住環境的舒適度,甚至對於身體健康程度,絕對是醫學藥物之外,很重要的關鍵因素。許多人有鼻子過敏的問題,而且好發於童年時期就開始,每天晨醒就是打噴嚏不斷,長年吃藥也不見根治,但似乎只要一出國,到了日本、歐美彷彿就能不藥而癒...…當然不是外國月亮比較圓,而是到的國家經常都是緯度較高、空氣較為乾燥的區域,濕度改變了,身體的負擔就明顯不同了。
隨著時代前進,我們對於濕度的認識也多有進步,尤其是北部的家庭裡,幾乎都會有除濕機,甚至有多部除濕機,然而單體式的獨立除濕機,存在一個不被察覺的問題:就是不知道除濕機是什麼時候停止運作的?!
單體除濕機都有集水箱容量的侷限,出門時開機,回到家時滿水,總認為這時已經完成除濕,家裡變乾爽了;但事實是,當除濕機滿水停止運作時,空間的濕度就又會慢慢回來了。因此家裡的濕度就長期呈現在一會高、一會低的狀態,這樣無法確實除濕,維持身體最舒適的相對濕度,還會加速發霉的反應,對於皮膚也是一種負擔,不能適應變化,容易誘發濕敏肌膚問題……因此,「全屋式除濕機」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應用智能科技全時感知住居空間的濕度變化,並主動調節,降低來自外部環境的氣候影響。
可能因為台灣充足的日照條件吧,大多數家庭似乎不太會重視有沒有濕度計,濕度管理也仍不是我們國人普遍重視的認知,但「全屋式除濕機」的幾個優點,的確很適合台灣海島環境全面性的居住需求,值得我們思考;尤其地球極端氣候的現象,現在的四季溫差也變得愈來愈難以預測,並不是只能使用冷暖空調來對應溫差,濕度的管理對於台灣更能見到成效,還能降低熱排放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