勳仔之前的文章介紹過選擇權當中,價差交易(spread)的觀念,也介紹過了保證金風險係數的計算是如何把垂直價差部位做分開處理的。
而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選擇權的價差交易,不只我們之前最常看到的垂直價差(各買進跟賣出一個同方向且到期日一樣的選擇權部位,不過履約價不同),相對稱的,還有另一種叫做水平價差,或是也很多人稱做日曆價差。
究竟日曆價差是什麼,還有要如何使用它,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日曆價差,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水平價差,這個水平的概念是相對於之前提過的垂直價差概念。
先重新幫大家複習一下,垂直價差,指的是同時買進跟賣出一個同方向(也就是都是put或是都是call)而且到期日一樣,僅有履約價不一樣的一組選擇權部位。
而水平價差,則是反過來,我一樣是同時買進跟賣出一個同方向的put或call,只是這次我們選擇的是履約價一樣,但是到期日不一樣的兩個期權合約,組合成一組水平價差部位。
Ex:
我sell 一口台指選一週後結算的16500call,收權利金30點。同時間我買入兩週後結算的16500call,付出權利金55點,這樣我就組成一個日曆價差的部位,而成本是55-30=25點
而組成了日曆價差之後,我們要如何獲利呢?
日曆價差的獲利方式,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利用選擇權時間價值在近期跟遠期消逝的速度不一樣來獲利。
一樣快速複習,選擇權的價值分成內在跟外在價值兩部分。處在價外的選擇權,其內在價值是0,選擇權的價格就只剩外在價值,而外在價值或是所謂時間價值會隨著距離到期日越來越近而逐漸歸零。
從上表可以看到時間價值對於到期日的價格曲線,而讓我們用以前數學學過的斜率來做解釋,曲線上的每個點取斜率,代表的是那個點上,每個單位時間內,價格會下降多少,這就是選擇權的theta值(延伸閱讀:選擇權的希臘字母代表什麼意思呢?)。
我們從價格曲線上可以看到,距離到期日還很遠的時候,斜率是水平的一條線,代表時間價值消逝的很慢,而越往到期日,斜率會越來抖,代表時間價值消逝速度變快。
利用這個時間價值消逝不等速的特性。我們sell到期日比較接近的部位,在buy到期日比較遠的部位,因為履約價一樣,所以就算跑到價內,一買一賣部位會低消內在價值的盈虧。而外在價值,因為時間價值消逝快慢不一樣,到期日較近的部位,theta值比較高,到期日較遠的部位,theta比較低,這個theta值的差,就是日曆價差的獲利來源。
而看似利用一買一賣同向選擇權部位的theta值差異來套利是個聰明的作法,難道就真的找到財富密碼了嗎?
當然不是,影響外在價值的變因不只距離到期日多遠這一個因素而已,還有一個也會引響外在價值的因素就是波動率,畢竟波動變大,越多人希望用選擇權來避險,自然價格會變高。
而波動率的變動,在選擇權定價模型中,對於距離到期日較遠的選擇權合約,其對於波動率的敏感度會越高。
在日曆價差合約中,通常是賣出短期會到期的合約,然後買進到期日較遠的合約。
因此比較好組成日曆合約的時機點,是在預測不久後波動率會放大的時候,因為當波動率放大之後,選擇權合約的外在價值也會變高,不過因為遠期合約對於波動率較敏感,所以買方部位的漲幅會大於賣方部位的漲幅,因此除了從原本時間價值流逝速度差異來獲利,也可以從波動率敏感度來獲利。
反之,如果組成日曆價差之後,波動率反而下降,這時候遠期買方部位的價值減損會大於近期賣方部位的價值減損,而造成虧損,甚至還會吃掉時間價值消逝的紅利,而造成整個部位變成虧損的,因此在組成日曆價差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波動率。
對比我們常使用的垂直價差,勳仔覺得水平價差或是日曆價差是一個相對比較沒那麼直覺的選擇權策略。對於期權新手來說,需要對於選擇權的定價模型跟特性有比較進階的認識,才能靈活的運用這個策略。
不過因為當我們賣出近期合約買進遠期合約,這時候我們在資金流是淨流出,可以想成這是一組買方部位,而買方部位最大的好處就是風險有限。以日曆價差來說,這個部位的最大虧損就是組成一賣一買部位所需要花費的總權利金。
因此對於想試試這個策略應用的朋友來說,因為風險相對較低,也可以嘗試找機會在實戰中來運用,相信一回生二回熟,很快就能領會日曆價差策略的個中奧妙。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僅就公開資訊進行主觀分析,僅供投資朋友參考,不應當做投資依據,投資朋友仍然需要根據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作為投資判斷,盈虧自負。
本文同步刊載於勳仔的理財小角落部落格,歡迎至部落格訂閱電子報或是訂閱勳仔的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