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一門學問,古人研究得頗為深入。養生運動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運動類型,既有益於健康、長壽,也能帶給人快樂、幸福。古人通過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很多養生運動,至今依然適用。古人有哪些養生運動?哪些值得我們藉鑑?今天,人民論壇讀史帶您一起了解。
01
中國養生文化源遠流長
在先秦哲學思想中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養生觀。夏商周時期的長壽觀念、“主靜尚儉”的思想,是中國傳統養生理論與實踐的思想淵源。此外,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對後世養生思想、養生方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比如老子的“靜以養生”思想、莊子的“靜以盡年”和“坐忘心齋”思想,以及《呂氏春秋》主張通過運動來“盡其天年”的理念等。
秦漢時期,傳統養生理論和思想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養生方法與思想,既繼承秦代醫學,又受黃老、儒家等思想影響而有所推進。秦代對醫學相當重視,致使導引養生術在治療疾病與養生方面都得到了發展。漢代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所倡導的貴生思想,其中,黃老之學關於“精”“氣”的思想推動了導引養生術的發展,董仲舒“天人相應”思想對順應自然變化的養生術的發展有積極影響,《淮南子》形、神、氣的養生思想對神仙方術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此外,記載導引術的《導引圖》《引書》《五禽戲》等書籍,其所蘊涵的養生思想,對後世健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瘟疫流行,受到玄學和神仙思想的影響,導引養生術注重延年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葛洪提倡養生要形神氣統一,以胎息(行氣)、導引、斷谷等方法進行延年和防治疾病;陶弘景提出“貴生”養生思想和“調神養生”的養生法則,以服氣療病、導引按摩等方法進行延年和防治疾病等。
隋唐五代時期,佛家、醫家、道家的思想均對養生產生了影響。受佛家思想影響,出現了禪定功、按摩法等養生功法,如天台宗禪定的“止觀法”。受醫家思想影響,防病治病思想與養生功結合,如孫思邈《千金要方》有導引按摩、調氣服食、靜養、運動等主張。受道教思想影響,出現了修煉內丹的養生功法,鍾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的著作為宋元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宋、金、元是養生學興盛的時期,理學和道教思想對養生觀的影響很大。理學主靜思想和道教內丹思想的影響,使得養生更注重人體內環境的改變,更注重把握生命的內在規律。同時,出現了大量專門的養生文獻,如《道樞》《山居四要》《保生要錄》等。此外,在這一時期,政府與民間的養生蔚然成風,政府編撰的大型類書,收錄了大量關於養生的內容;民間產生了實用易行的養生功法,如八段錦、二十四節氣坐功等。
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養生家,人們對傳統導引養生術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產生大量的養生專著,養生方法綜合而全面。例如,高濂所著《遵生八箋》,載以氣功調養五臟之法;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等書籍中,將導引養生術和中醫原理結合,從而進行防病治病;《醫學入門》等書籍中,延續前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養生理念,強調養生要保持“陰平陽秘”的狀態等。
02
古人有哪些養生運動?
作為傳統養生的操作方式之一,養生運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也就是狹義的養生運動和廣義的養生運動兩種類型。
狹義的養生運動,以導引、樁功等為主,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如當下受到社會大眾廣泛關注和積極打卡,並在疾病的預防、康復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五禽戲、八段錦等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五禽戲由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所創,是一套以動為主的導引術,動作為模仿五種動物的活動形象:“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五禽戲就是把不同的單一的動作編成循環式的練習形式,開創了導引發展的一個新分支——“套式導引”。這使導引本身從形態到價值上均實現了層次的飛躍,並廣泛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八段錦之名首見於東晉葛洪《神仙傳·欒巴傳》:“士大夫學道者多矣,然所謂八段錦、六字氣,特導引吐納而已。”八段錦大致在唐宋之交開始流傳於世,兩宋時期出現坐式與立式,元明以降快速發展普及。而當前被社會大眾廣泛習練的八段錦,則主要是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專家在傳統立式八段錦基礎上編創的“健身氣功·八段錦”。作為中國傳統經典的導引術,因其簡單易學、質樸端莊、效果顯著,故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尤其是八段錦內蘊的“對拔拉伸,腰脊為樞”的動作特徵以及“統攝三焦,協同臟腑”的髒腑養生理念,是其能夠取得強身健體、充盈臟腑等效果的重要原因。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個領域的不斷交融,很多原本與養生幾乎沒有關係的運動項目也漸漸地具備了養生性質,從而形成廣義的養生運動項目。
射箭,原是一種戰場殺敵的技能,但在中華大地,除了仍然保留著它的原始功能之外,人們還創新出了一種獨特運動方式——禮射。何為禮射?簡單地說,就是把儒家的禮文化融入到射箭運動中,使射箭運動變成了一種修心養性的方式,也即我們這裡所說的養生運動。
“君子之於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後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於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於其心,故君子之於射以存其心也。”禮射運動的養生性質,從這篇著名的《觀德亭記》中可見一斑。另外,曾國藩在其家信中也曾提到“清心寡欲以養其內,散步習射以勞其外”的養生經驗。
原始形態的中國武術是以技擊為本質的無限制拼殺運動,後來逐漸穩定成熟,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成為了兼顧技擊、表演,但主體上偏向於心性修養的一種運動,這也使中國傳統武術客觀上具有養生功能,而成為廣義養生運動的一種類型。
太極拳的養生性質今人已非常清楚,殊不知其他的傳統武術拳種其實也大都可劃歸到廣義養生運動的範疇。如《心意六合拳譜》寫道:“武夫子之用意再思維,行到四稍,要好心之人,常存孝敬之心,常存公道之心,不別三意,可以調治百病,四稍循環,四稍發腳心到天門,別無可疑真豪雄也。牙骨稍是通。筋骨一氣,天地陰陽憑一氣。氣能通萬事通,氣复萬事皆复,那有痕跡,那有阻隔?以和開始,以和為終。明陰陽,知吾人之心意,邁向四稍行。”
03
養生運動的要領是什麼?
作為運動領域的養生實踐,養生運動是在傳統養生觀念指導下的運動,是運動與養生的有機融合。綜觀中國歷代的養生觀,其共性與核心所在,就是收心守性,而收心守性的關鍵之處在於內觀。正因如此,無論是專門以養生為目的的運動,還是兼具養生功能的運動,其區別於其他運動的根本之處就是內觀。內觀的“觀”,並不是用眼睛觀看,而是指注意力的集中指向,因此,內觀指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養生運動的運動,與其他類型運動相比,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然而由於內觀是養生運動的關鍵所在,所以為了便於人們在運動中進行內觀,一般情況下的養生運動,如導引術、太極拳、氣功、瑜伽等,其動作往往是柔和緩慢的。
在中國會形成這樣的養生運動,與自古以來中國人所崇尚的出世而入世、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統一有關。這是中國傳統生命哲學的重要理念,是久經實踐檢驗、具有歷史權威的人生智慧。作為一種人生智慧,出世的心態加上入世的努力,是要讓人既不煩惱又能夠獲得人生的意義。出世的心態是要讓自己的精神完全自由,而出世心態的獲得,需要靠“出世間法”來完成;入世的努力是要讓自己的人生不白活,而入世努力的實現,則需要靠“世間法”來完成。反過來說,中國人既重視世間法又重視出世間法,這是因為我們要通過出世間法來確保自己心態的靜、淨、敬,通過世間法來做點讓自己感覺有意義的事情甚至是事業。
把心安頓好,讓心堅守自性,讓人在入世中保持出世的心態,這種觀念本身並不難理解,然而真正地做到卻並非易事。那麼,到底應該怎麼操作呢?在心法層面上,即無念無相無住、讓“人情”遠離“事變”;心法落實到行為中,最典型的操作方式,就是內觀。
內觀,又稱內視、內省、內求、反求諸己等,比如儒家所講的“吾日三省吾身”“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道家所講的“閉觀玄覽”,佛家所講的“止觀”“四念處觀”,等等。客觀地說,內觀以及同義的幾個概念,在不同學派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體系中,其含義並不完全相同;但當我們拋卻這些學派的獨特追求,單從現代操作的角度來看時,各家所講的內觀,實則大同小異。就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概念而言,體系完備、邏輯清晰以便讓人在理論上更容易理解、在實踐中更容易操作的方法,是源於佛家但後來已被人們在不同層面進行運用的四念處觀。
四念處觀,雖然被稱之為觀,但卻絕不僅僅是一種常識意義上的觀看,也不是觀看基礎上的認識,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修養。四念處觀的字面含義,是對“身、受、意、法”這四念處的如實觀照;四念處觀的操作理念,乃是運用某種已被大家所認可的真理觀念,引導人們對“身、受、意、法”這四念處進行如實的內觀與反省。
作為如實觀照方法的四念處觀,是要對當下的“身、受、意、法”進行純然體驗和如實觀察;唯有如此,才可以看見生命的實相,也才會真正放下內心的執著,從而有效解除內心的苦惱與不安。四念處觀,實際上是對自己當下狀態的一種全面而深刻的檢查與監督,這種檢查與監督本身必將促使自己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自我認識,使自己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生命體驗。當然,這種檢查與監督本身,也將促使自己完成對身體狀態的自我修正。
多有江湖傳言,陳發科與孫存週曾有一戰,真相如何?赫壽岩, 八卦掌第三代傳人,“壽”字輩。赫壽岩、程有龍又在楊健侯門下習太極拳。
研習陳式太極拳,首先要明白真“意”,第二個就應該明白真“氣”是什麼。來來來,跟果子爺一起研習什麼才是陳式太極拳的真“氣”。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又於一九九三年出版了由劉鵬先生編著的《陳氏二路太極拳》一書。劉鵬先生自幼喜愛太極拳,後拜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先生之子陳照奎為師,刻苦修煉陳氏太極拳,功夫精湛。
胡耀貞,山西榆次人,龍門派第十三代傳人,自幼習醫、練拳修道,拜多位名師。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成立了首都武術研究社,胡耀貞擔任了社長。
這兩者的結合沒人教過我,但這兩者的傳承都是正統的,我的太極拳除了傳武師父言傳身教以外還有一部理論書籍指導,這部書叫做《太極拳圖畫講義》,其刪減版叫做《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所著。
合住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其一是和對方合住,其二是自身合住。和對方合住,是推手製勝的前提條件,而自身能夠合住,則是和對方合住的前提條件。
《拳論》中所說:“腎囊兩旁謂之襠。”襠有圓襠、吊襠、裹襠、尖襠、盪襠等姿勢。圓襠就是兩胯根與膝蓋撐圓,而又有相合之意。
看到一篇網絡文章,作者敏銳發現現在網上流傳幾篇著名陳清平的拳論所存在的邏輯問題:奇怪的是,和式後人及傳人在傳授或書籍中,很少有杜元化十三式的傳授及文字,對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一書也鮮有提及,更遑論書中內容。
《陳發科太極拳技擊講堂》二十七、六封四閉<再現陳老傳拳情景>
二十七、六封四閉六封四閉是說明作用的。封是封制住對方的著法,使對手無法進攻,一點空隙也沒有;四指:六分封,四分閉,首先封,然後閉。
《陳發科太極拳技擊講堂》四十八左轉身六封四門閉1)再現宗師傳承
四十八、左轉身六封四閉左轉身六封四閉是說明作用的。封是封制住對方的著法,使對手無法進攻,一點空隙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