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蘆薈|旋轉、跳躍,我閉著眼~~~

週六時,我把我所有的植物都拍了照,一方面要做「專題介紹」,二方面是要記錄它們的樣子,幾乎都和半年前剛搬家那時不一樣了。


這篇要介紹的就是活得「自得其樂」的「蘆薈」系列。


土耕,可,半水耕,亦可,不給喝水,也行。有太陽,很好,沒太陽,也OK。盆栽倒了,不救它也行,只要有那麼一抷土,它就可以長大。「瘋狂薈薈」就是在小時候被激發了生存潛能,當時我把它放在角落,沒有注意到它已經倒了,它努力的成長以便能被水灑到、被陽光曬到。

從此,它再也不會安份的待在盆栽的範圍裡,只要環境允許,它都會爬出去,從它母株拆出來的盆,都是一樣的個性。

其實我的薈薈有二種。一種是「偶爾會跳舞的蘆薈」,一種是「瘋狂蘆薈」。


它們不是同一株母株,「跳舞蘆薈」比較內斂與孤獨,它不會一直長出小寶寶,就是自顧自的長大而已,大多數都像「孔雀開屏」那樣,但總有那麼一株,會「旋轉式生長」,我本來以為它在追陽光,後來發覺並不是,同一個位置放三盆蘆薈,就只有它在旋轉,要是更動它的位置,比如轉個方向,它又會轉回來。XDDDDD


所以我一定要給它拍照,因為我打算將它換位置。也期待它長小寶寶,這樣就可以進行分株,看能不能擁有第二盆會旋轉的蘆薈。

一、跳舞蘆薈

同一個位置的這三株蘆薈,仔細看最右邊的那一盆。只有它在旋轉生長。XDDDD


我不曉得為何它們都長那麼瘦小,因為至少這半年,他們都跟大家吃一樣的肥料,但它們只是會愈長愈多根,就是不會長粗。


同一個位置的這三株蘆薈

跳舞蘆薈本尊,只有他會旋

以上三盆是「土養」方式,蘆薈本身可以「半水養」,不怕根爛,所以適合殺手入門。


半水耕就是一樣在三吋盆裡放土,但下面會再套容器儲水,儲到滿起來也可以,但這個方式一定要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我通常就澆到滿,然後就大概半個月可以不用管它了。要是遇到偶爾下雨,老天會幫忙補水的時候,更是方便,根本不用理它。


跳舞蘆薈:半水耕1號

跳舞蘆薈:半水耕2、3號

左邊3號長小寶寶了,可以等大一點再拆盆,不過這一系列的蘆薈長得很慢,所以不急。


二、瘋狂蘆薈

接下來就要介紹「瘋狂蘆薈」家族了。先介紹我最喜歡的,「李白」,為何給它取這個名字?因為我覺得它的外型太有詩意了,它連那些枯枝都很有詩意,很符合狂放詩人李白的風格。鄰居還問我為何不把那些枯枝剪掉,我說「你不覺得很漂亮嗎?」,哈哈。


而它明明就是三吋盆而已,一定要長出界!不受限規則!我怕它倒,才把它放在陶盆裡,讓盆能穩住。


另外我覺得它的個性也很像「某位薯友」,老是出奇招解「明星薯任務」,在受限的情形下,盡最大的可能去展現自己的創意、獨特與個性。很有趣。

再來,是我第二個喜歡的,總是隨侍在「白居易」身旁的蘆薈。它其實長高了,之前還沒有比「白居易」高。它底下的水泥盆是我親手作的,因為它也是一樣,明明才三吋盆,就硬要長那麼大、那麼高,所以只好給它做個水泥盆穩住。


既然它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那麼究竟是「元稹」還是「劉禹錫」呢?我還沒有決定。畢竟它的性格還不算非常明顯。 XDDD


第三個,是長得最像父母的「瘋狂蘆薈」,它不是三盆哦!它只有二盆。也算是半水耕的方式,只是下面套的盆比較小,所以即使水滿了,也只有到主盆的一半高而已。


右邊那盆很自私,自顧自的長大、長粗。


而左邊那盆則是「一男一女」XDDD,在長大的同時還一直長小寶寶!

第四個是「還不清楚自己要走怎樣的路線,所以有點醜的」蘆薈。可以看得出來它也是「瘋狂蘆薈」家族的,只是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長得歪七扭八的,而且它還肥肥的(可能是嬰兒肥),看得出來水份非常充足。

第四個是「還不清楚自己要走怎樣的路線,所以有點醜的」蘆薈。可以看得出來它也是「瘋狂蘆薈」家族的,只是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長得歪七扭八的,而且它還肥肥的(可能是嬰兒肥),看得出來水份非常充足。

三、前房客留下,還搞不清楚性格的蘆薈

這一盆,是唯一一盆前房客留下的蘆薈,瞧瞧,它就中規中矩許多。好好的長在自己的盆(範圍)內。不像我那些蘆薈,無論如何都要長出來。

不過我不喜歡它土太少,我一般會把土放到花盆的七、八分滿,因為土夠多才能保水,所以養在戶外的盆栽要大盆,因為它會曬到陽光,水份容易蒸發,若在室外養三吋盆,就要常澆水。所以這一盆,之後有空會再加土,加了土之外,它會不會因為太感激我而開始跳舞呢?敬請拭目以待。 XDDDD

Canva+自行拍攝


🍀2022/7/10原發佈在其它平台,於2023/10/31遭到不合理對待後,決定將文章遷移至此。

🍀此專題說明及目錄,見→休閒時,我都在做啥麼?

🍀要找我請到→傻有理的LinkBy

🍀我展開雙臂,誠摯的歡迎及感謝您「贊助我」,大感謝,嗯嘛!!

🍀更多文章:新新有理的休閒時刻傻有理的新新約新新的廢文抽屜有理視聽教室旅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