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易卦札記-大衍揲卦法的探討(4)疑問

在上一篇的分析中,發現傳統揲卦法的第一變中的機率分配似乎有點奇怪,所以在本篇,個人要提出一些對傳統解釋的問題。

朱熹揲卦法的疑義

朱熹的方法,雖然整體陰陽平均,但因為歷次的策數是「非4N」(49)、「4N」(44或40)、「4N」(40或36),在第一變的差異造成「老陰老陽比例為1:3」的問題,而這可能源於以下三個部分。

「掛一」的問題

繫辭的原文部分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在前人有個解讀是先取出1根蓍草,進行2分,再取出1根蓍草掛一

但是回到原文,其實根本沒有說要「取1根出來」,另外其實也看過不少說法,既然只用49,那幹嘛還提大衍之數50,何不一開始就只準備49根蓍草就好。

個人認為,「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意思也可以解讀成「50之數,『用』的只有49」,也就是說,這可能其實是一個「預先提醒」,然後再連結到後面的「掛一」,而不是「要你只拿49根蓍草進行起卦」。

整除也要「歸奇」?

在傳統的解釋,如果揲之以四之後沒有餘數,那餘數就是4,但只能說這樣的解釋,覺得不免有牽強附會的問題。

個人認為這個「整除視為餘數4」是一種目的對,但解釋錯。計數上,如果要得到9、8、7、6的結果,就勢必要有「多取4」的狀況,如果沒有這個步驟,只是單純取餘數,那就必然是49、44、40、36或49、48、44、40;但因為解讀不完整跟錯置,所以導致第一變機率不平均。

被跳過的「五歲再閏」

比起前面兩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更重要,在繫辭有關大衍揲卦的末段是「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但是很多還原演卦法的討論,卻未見有任何人討論到底什麼是五歲、什麼是再閏,為什麼要「再扐而後掛」。

而這個這個五歲再閏,其實才是大衍揲卦最神妙的部分,是解決組合數分配問題的關鍵步驟。

是否存在機率平均的方法?

三變中的奇偶問題、歸奇方法的定義,讓傳統上的朱熹法有很多機率分配問題,在歷代的研究者也對此感到頭痛。

而在下一個篇章,將會開始探討對於繫辭這部分,個人認為的合理的解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