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很容易讓各門競逐自己的KPI,而忘了組織的總體利益。經過兩百年,我們現在知道:「競爭」是可以提升一些績效,但遠比不上「合作」所能創造的偉大成就。
這個道理人盡皆知,不過「穀倉效應」仍然到處可見。在學校裡,處室之間除了「各管各的」,更嚴重的是「各不管各的」。行政會報時,某處室提過案後,問問大家的意見,幾乎都是一片默然,因為彼此有共識:不能「撈過界」。
這樣的組織除了難有成就,更無法創新,更重要的是,工作沒有樂趣。
於是,我們試圖讓大家「既分工又合作」,校慶、運動會、畢業典禮,都是全校總動員,一籌二籌三籌,操練大家的合作模式、凝聚團隊情感。
然而過程中,還是看得到各處室的角力,或者仍然認為這應該是某處室的事,我只是來幫忙的;於是很多分出去的事又彈回來,徒然浪費時程。
這種分工的主要問題是,只讓各處室和「總目標」有關係,但處室之間並沒有相互依存的連結。
或許我們可以往「生態系統」找解方,讓處室除了各自和目標有緊密的連結,也把彼此編織成一張互動綿密的關係網,行政團隊形成一個「生態體系」,彼此依賴、共同運作,這樣部門藩籬才能被打破。
而實踐之道是,首先要先去除恐懼;去除恐懼則是要先移除那些不必要的短期數字、目標、利益和口號。
其次,分工方式要從「線性關係」改採「系統循環」;不只讓各處室「分項分層」,還要設計彼此「齒輪連動」的系統連結。
再來,要提高活動的目標層次,「運動會」如果只是「體育競賽大會串」,那就是學務處的事;如果提升到放大「學校影響力」,要藉以招生宣傳、募集資源;甚至是創造社區各種學習資源的連結、建構在地學習生態系,就會是全校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