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銘AMG-avatar-img

李惠銘AMG

69 位追蹤者

李惠銘AMG

69 位追蹤者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93會員
129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交通網是每個城市的基礎建設,牽涉各區的互動與都市整體發展。 學校治理,較少金流、物流與人流,主要就是「訊息流」,所以「從校長室到教室」的交通網就更重要。 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果學校的訊息流很暢通,每個人都可以同時、平等接到一樣的訊息,就比較能正常發展。 怕的就是,從校長室、行政會報出
初到靜思堂,發現豐田的「5S運動」被慈濟徹底實踐;但是卻很難貫徹到學校。因為基本上,大家都是憑著舊經驗辦學,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在管理主義的氛圍裡成長。 所以學校的行政組織竟高達6層;小學部只有150位教師,行政人員卻高達40名,而且多半是負責檢查與考核。 用豐田的八大浪費來看,至少有的浪費會包括「
從新生訓練、開學迎新、家長日、教師節....,人仰馬翻的行政團隊如果還要做單品管理、檢討成效,真的會有逃亡潮。 可是這些每年、每月、每學期在重複的事,如果不能即時記取教訓,不是很可惜? 「持續改善」的文化是自然導入、長期累積的。 活動結束後的例行會報,校長可以(假裝)突然想到地,說出幾點看到的
現在師生只要輸入Prompt,立即得到答案,因此AI是否會爲學習築起另一座高牆?它自己的回答是: 1.​「黑箱」依賴性高牆 (The Black Box Dependency): 讓學生失去對事物原理的深度理解,形成一種「知道答案,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2.​批判性思考與創造力高牆 (Th
今天揭曉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英國學者克拉克、法國學者德沃雷及美國學者馬丁尼斯,表彰他們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 簡單說,以往認為粒子只能在微觀世界穿透障礙物(量子隧穿),現在發現,在宏觀可控的電路系統中也可以具體呈現。 意即未來我們能在可觸及的超導電路中「實驗化並操控量
以學生為中心,但學生知道自己要什麼嗎?~SDD(規格驅動開發,Specification-Driven Development)對教育的啟示 程式開發思維的演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傳統階段(1980s–1990s)~重規劃、重控制 代表方法:瀑布式開發(Waterfall Model)
永續注重影響力,影響力則要靠關係。傳統「工作取向」的家長日規劃方式,如果能轉為「關係導向」,應該更能擴散影響力。 一般我們都是先想好家長日要做哪些「工作」,然後分配工作、訂期程;「關係導向」則是以人為始,以人為終: 1.規劃階段:一開始先想到,這場活動會牽涉多少「利害關係人」?想讓他們有什麼改變
據麥當勞的「漢堡大學」研究,人類排隊的耐心極限是29秒(待確認),所以只要人龍過長,經理就會出來幫忙點餐,連得來速車道也是。(還好現在有電腦幫忙了!) 後來,我們的行政團隊也立志「絕不讓老師排隊」,包括校內各種研習不排隊,發放物件也都是主動送到,不只可以準時掌控結案時程;也不用讓老師跑一趟,否則行
開學前的連串事務,其實都是每學期重複的,如果能立即固存經驗,下次不會重蹈覆轍,還能每次創新。 統一超的「單品管理」(TK)就是這樣的獲利神器,東西賣不好,就記取教訓,分析推論、持續改善。連年虧損的咖啡硬是可以賣到每年200億。 單就備課研習,就有很多可以精進,不排隊還是其次,主要是課程,可分必修
企業跟學校最大的不同是,只要一件事重複三次沒有用;或是一件東西三天賣不出去,一定檢討改善,不會坐令問題存在。(有的企業是只要一次) 而學校內力的流失,很多是來自一直空轉的事情:大掃除一直在掃、備課研習一直在研、政令宣導一直在宣、整潔秩序比賽一直在比、課程評鑑檢核表一直在勾........,好像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