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須為了顯示自己的文筆「絕佳」、「優秀」或為呈現自己的獨特文采、樹立文字風格與魅力
而刻意使用過多、甚至堆砌的生僻字、古典文言文或冷門詞彙
作為一種文字的展演、表張出自己的文風是多麼旖旎、「會寫文章」
這樣的操作一開始固然是展現、炫耀自己的寫作能力的絕好機會與舞台得以表述自我
他人或讀者也會因為豐富華麗、精彩絢爛的文字而深受吸引、引人入勝的想要繼續看下去
但久而久之
大家對於該形態的文字展演也會因為過多無用、只能多少增添文章外顯上、形式上色彩的包裝完美主義感到膩口
認為其過於矯揉造作、浮誇招搖、不真實且過於刻意
甚至嗤之以鼻、唾棄批判
因為這樣的文本之重點就已經有不放在內容與論述本身了
而是外表、形式上對於文字、辭藻的過度賣弄與修飾
文字與修辭作為一種媒介與管道、模式
其目的為了讓讀者以他們都懂的語言、共同的描述闡釋方式來理解、吸收、學習、得到啟發、領悟、體會若干作者想要傳達的觀點、思想、意識、概念、分析、見解、看法
因此文字就是且只能是想法抒發、展陳的一種手段、形式、方法、傳送門
將作者內在、屬於自己的想法與想訴諸於世的概念意識、觀感心得完整傳遞至每一位接收者(讀者)
使其盡量讀懂、了解、領略、感受、體悟
這樣才是真正文字的存在意義與目標、宗旨
但若一味汲汲鑽營文字的華麗富饒、使用超出正常範圍的成語、古詩詞、生難字
就等同於將形式的塑造無限擴撐、膨脹
形式、外表的裝幀十分完善、美麗
但真正重要關鍵的內容(所欲傳達的東西)卻失去了主導權、被弱化了不少
因為形式的比例已先佔了太多、喧賓奪主
而導致後來內容輸出「沒力」了、比例甚至無法過半
更無法達到文本存在的價值、體現意涵
讓讀者要麼讀不懂
(因為作者抓取、採用過高比例的冷門字彙,自顧自的享受徜徉於自我構築的「高尚」文學感知領域中,驕傲的以為自己這樣就很高級、程度強,別人看不懂是因為別人學識粗淺鄙陋)
進而開始批評文字過於搶風采、擋住了真正的風景
使讀者無法有效的看清楚概念並咀嚼、體會
要麼被洗腦般的沉浸於文字的亮眼絢麗、多采多姿中而無意識的忽略了真正想傳遞、讓其知悉的想法/概念內容
(可見外表的包裝是如此容易欺騙、糊弄視聽者,甚至讓人將重點放錯、不知不覺被習染、霑染而放心的全然相信、接受)
總之本末倒置、產出文章的意義值被削減、存在根本沒有意義
外表的形式只能當作輔助性的工具(但有存在的必要性)
不可太過注重
如同一個禮物的外表包裝只是為了視覺上的「好看」、體面
但最終仍得回歸到內物的好壞
才能評斷、鑑別那是不是一件好禮物
包裝紙拆開之後就會被置於一旁不管不顧了、接著就只有被丟進垃圾桶的份
再者
挪用古典詩詞、文言文的時候
作者真的深諳其來源與意思嗎?
抑或剛好看到、發現這句詩詞或成語覺得很美就直接拿來用?
因此人們指明不清、來源錯亂、描述失敗的情況也層出不窮
都是不夠完全理解詞源、典故、指涉、意涵與使用時機所鬧出的事件
綜整來說
內容的生產還是得回歸到想法、心得本身
是自我意識的坦露與表達
不該摻入過多「非我」、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刻意的文字來過度繡飾
這樣只會減損內容的傳達效果與有效傳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