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9|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年年有魚

    在周朝時有個稅吏,叫張福德。就是後來演變居宮在各個田角的土地公。

    對抽稅的地方官崇敬,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尤其是能持正有節的官員。

    我在此聯想到另一個年節餐桌上的應景佳餚~魚。

    年夜飯的雞是吉,魚是年年有餘。

    但對古代保鮮能力不足時,魚的取得可沒這麼容易,尤其是北方。

    而一道菜除了諧音,還有吃法。

    年俗中的魚是必須剩肴的,這樣才符合「有餘」。

    如果,魚的意向,跟福德正神一樣,是一種對家園收穫,而被官吏少收有餘是不是可能呢?

    秦漢的官吏以兵符為主,征戰調兵要拿出虎符。

    每個在地方的管吏掌軍,受命赴駐地時已拿到一半的虎符,皇帝要用兵調令時,則把宮內另一半的符調出檔案櫃。當此半符隨令到達受命令的管吏掌軍時,以此吻合,達成命令的交付。

    符的印象直接影嚮了道教的令符,與護身符。

    到了唐高祖,這個符改成『魚』的造型。叫魚符。用銅鑄。

    官位越高,裝魚符的外帶,就用金的,叫金魚符。

    銅魚裡面刻「同」字。一陰一陽,兩片陰陽魚符合,會看到魚外有「合」字。

    後世簽約契約就叫合同,源於此。

    後來宋明,直接認袋子,裡面不用裝符。(我猜測因國情紊亂,地方官吏變動大,陰符不易流存,另外加上紙質令詔的公證性變高)

    前一陣子,依古文復刻魚符,掌玩之際,更感的此意像,流傳至今年俗餐桌上。

    金魚魚符的形象,身深刻劃在人的心裡,原本是錦鯉,後來一代接一代創造金魚,清代產生了現今魚缸求財的金魚。

    唐代中期,飲食方法由分食改至共食,也就是一塊吃飯,食物也更多偏向家禽等一桌共食的完整食材,如鵝、鴨和魚。

    對於農業生產社會而言,把魚符的魚放在桌上,那就是希望來徵糧抽稅的官,能高抬貴手,讓農戶有剩有餘。

    而年節不吃完的魚,是不是像極所剩一半的魚符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薤露易晞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