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魚?鯉魚對美國的危害―讀「大滅絕來臨前」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人不會挑魚刺,而鳙魚與鰱魚有兩排Y型的肌內魚骨,沒辦法利用機器處理成無刺的魚排,這些氾濫的魚頂多只能送到工廠做飼料。

美國人不會挑魚刺,而鳙魚與鰱魚有兩排Y型的肌內魚骨,沒辦法利用機器處理成無刺的魚排,這些氾濫的魚頂多只能送到工廠做飼料。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除了過年,即使平常的時候,不管在哪裡的華人都習慣整條魚烹調然後上桌,但是有些地方的飲食習慣是吃沒有刺的魚排,比如美國人就不會挑魚刺,也因為如此,在華人世界好吃的鯉魚卻對他們造成生態浩劫,耗費數百億台幣營建各種設施,及龐大的人力去處理鯉魚氾濫的危害,最近看了這個月(2022年元月)出版的「在大滅絕來臨前」這本書,作者用了很多篇幅以鯉魚為例呈現人類往往為了解決問題而製造出新的問題。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鯉魚家族裡的草魚吃水生植物,鰱魚和鳙魚(又稱大頭鰱)會用嘴吸水然後用鰓濾出浮游生物,是濾食性動物,另一種青魚會吃蝸牛這類軟體動物。

在農村裡,把農耕廢棄物丟進池塘,這些植物是草魚的食物,然後牠的排泄物會加速藻類生長,而有了藻類就會有浮游生物及水蚤等小型水生動物,剛好是鰱魚和鳙魚的食物。對貧苦的農村老百姓來說,這套幾乎不花成本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最珍貴難得的蛋白質來源。

草魚可以長到二、三十公斤以上,一天就能吃掉自身體重一半的食物,一次還能產下成千上萬顆卵,而鳙魚鰱魚只要食物充足,牠們可以不斷進食,體型也能長成數十公斤,也由於牠們這樣會吃,生存能力這麼強,只要出現牠們的地方,幾乎所向無敵,會成為當地唯一存在的魚種。

數十年前美國引進鯉魚當初是利用牠控制水中的雜草,因為有些地區的湖泊與運河的藻類與雜草太多,會阻塞湖泊與河面,使得船隻或泳客無法穿越。

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這個引進的強勢外來種,破壞了美國的河流與湖泊生態,他們花了數以百億的經費設法全面防堵鯉魚進入美國的五大湖區。

那麼為什麼這些魚在華人世界完全不成問題?答案是牠們根本沒有機會能夠氾濫到造成危機,只要一出現,我們就捕捉上餐桌進到我們肚子裡了。

美國人不會挑魚刺,而鳙魚與鰱魚有兩排Y型的肌內魚骨,沒辦法利用機器處理成無刺的魚排,這些氾濫的魚頂多只能送到工廠做飼料。

當然,還是有人會想辦法解決,於是將捕到的魚冷凍,運到越南解凍,然後用低廉的人力手工剔除魚刺,然後真空包裝並重新冷凍,再用貨櫃船運回美國,粗估食物哩程恐怕有數萬公里,其實也很不環保。

這本書除了鯉魚,當然還有許多的例子,都是人類當初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然後產生的另一個問題。

作者的結論是,我們早已重塑了地球,我們現在要努力的不再是控制大自然,而是控制對大自然的控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Thumbnail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條新聞,一艘走私漁船走私了154隻品種貓被海巡查獲,所查獲隻貓隻已經人道處理,這件新聞造成極大討論。 當然有人或動保團體表示這樣太殘忍,這些貓兒隔離檢疫過後,應該可以開放國民認養。但另一面也有人贊成這樣的阻滯方法。依照現行法規來說(按:102/9/25農防字公文,走私沒入動物及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條新聞,一艘走私漁船走私了154隻品種貓被海巡查獲,所查獲隻貓隻已經人道處理,這件新聞造成極大討論。 當然有人或動保團體表示這樣太殘忍,這些貓兒隔離檢疫過後,應該可以開放國民認養。但另一面也有人贊成這樣的阻滯方法。依照現行法規來說(按:102/9/25農防字公文,走私沒入動物及
Thumbnail
這大概是去年最有爭議的一個影片了吧!? 一部想讓我們不要吃肉的紀錄片,為什麼呢?讓我們往下繼續看,心得會爆雷請慎入! “陰謀” 這兩字貫穿整個劇,影片中有許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海洋環保知識,以及環境永續的外表下,真實的狀態卻是如此的醜陋...彷彿在訴說 “人類雖然最善良卻也可能是最慘忍的動物.
Thumbnail
這大概是去年最有爭議的一個影片了吧!? 一部想讓我們不要吃肉的紀錄片,為什麼呢?讓我們往下繼續看,心得會爆雷請慎入! “陰謀” 這兩字貫穿整個劇,影片中有許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海洋環保知識,以及環境永續的外表下,真實的狀態卻是如此的醜陋...彷彿在訴說 “人類雖然最善良卻也可能是最慘忍的動物.
Thumbnail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約70%,碧藍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 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 然而,一直以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在劫難逃的不僅僅是鮪魚,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面臨重大劫難。  食
Thumbnail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約70%,碧藍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 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 然而,一直以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在劫難逃的不僅僅是鮪魚,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面臨重大劫難。  食
Thumbnail
植物越生長土壤會越肥沃 土變不好是人管理不當造成的
Thumbnail
植物越生長土壤會越肥沃 土變不好是人管理不當造成的
Thumbnail
北京傳出鮭魚有驗出嘩然。 倒楣的魚,被人類宰殺了,還要被人類誣陷啊! 原來這是群眾還在大流行恐懼中,只要魚有驗出COVID 19 ,就是魚有COVID 19感染 ?  跨物種的COVID19 好奇怪,當時有新聞在水果上和羊都驗出病毒、怎麼沒有人懷疑跨物種的COVID19? 更何況,這次是在魚市場一
Thumbnail
北京傳出鮭魚有驗出嘩然。 倒楣的魚,被人類宰殺了,還要被人類誣陷啊! 原來這是群眾還在大流行恐懼中,只要魚有驗出COVID 19 ,就是魚有COVID 19感染 ?  跨物種的COVID19 好奇怪,當時有新聞在水果上和羊都驗出病毒、怎麼沒有人懷疑跨物種的COVID19? 更何況,這次是在魚市場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