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魚?鯉魚對美國的危害―讀「大滅絕來臨前」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美國人不會挑魚刺,而鳙魚與鰱魚有兩排Y型的肌內魚骨,沒辦法利用機器處理成無刺的魚排,這些氾濫的魚頂多只能送到工廠做飼料。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除了過年,即使平常的時候,不管在哪裡的華人都習慣整條魚烹調然後上桌,但是有些地方的飲食習慣是吃沒有刺的魚排,比如美國人就不會挑魚刺,也因為如此,在華人世界好吃的鯉魚卻對他們造成生態浩劫,耗費數百億台幣營建各種設施,及龐大的人力去處理鯉魚氾濫的危害,最近看了這個月(2022年元月)出版的「在大滅絕來臨前」這本書,作者用了很多篇幅以鯉魚為例呈現人類往往為了解決問題而製造出新的問題。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鯉魚家族裡的草魚吃水生植物,鰱魚和鳙魚(又稱大頭鰱)會用嘴吸水然後用鰓濾出浮游生物,是濾食性動物,另一種青魚會吃蝸牛這類軟體動物。
在農村裡,把農耕廢棄物丟進池塘,這些植物是草魚的食物,然後牠的排泄物會加速藻類生長,而有了藻類就會有浮游生物及水蚤等小型水生動物,剛好是鰱魚和鳙魚的食物。對貧苦的農村老百姓來說,這套幾乎不花成本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最珍貴難得的蛋白質來源。
草魚可以長到二、三十公斤以上,一天就能吃掉自身體重一半的食物,一次還能產下成千上萬顆卵,而鳙魚鰱魚只要食物充足,牠們可以不斷進食,體型也能長成數十公斤,也由於牠們這樣會吃,生存能力這麼強,只要出現牠們的地方,幾乎所向無敵,會成為當地唯一存在的魚種。
數十年前美國引進鯉魚當初是利用牠控制水中的雜草,因為有些地區的湖泊與運河的藻類與雜草太多,會阻塞湖泊與河面,使得船隻或泳客無法穿越。
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這個引進的強勢外來種,破壞了美國的河流與湖泊生態,他們花了數以百億的經費設法全面防堵鯉魚進入美國的五大湖區。
那麼為什麼這些魚在華人世界完全不成問題?答案是牠們根本沒有機會能夠氾濫到造成危機,只要一出現,我們就捕捉上餐桌進到我們肚子裡了。
美國人不會挑魚刺,而鳙魚與鰱魚有兩排Y型的肌內魚骨,沒辦法利用機器處理成無刺的魚排,這些氾濫的魚頂多只能送到工廠做飼料。
當然,還是有人會想辦法解決,於是將捕到的魚冷凍,運到越南解凍,然後用低廉的人力手工剔除魚刺,然後真空包裝並重新冷凍,再用貨櫃船運回美國,粗估食物哩程恐怕有數萬公里,其實也很不環保。
這本書除了鯉魚,當然還有許多的例子,都是人類當初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然後產生的另一個問題。
作者的結論是,我們早已重塑了地球,我們現在要努力的不再是控制大自然,而是控制對大自然的控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幾年前昇龍科技的楊總經理請我吃飯,說要介紹一位令人敬佩的朋友給我認識,當時楊總經理剛出了一套這位朋友拍攝的紀錄片「美力台灣」,這是我認識曲全力導演的開始。 影片好看,不過更好看的是他的經歷,建議大家能去找「這世界需要傻瓜」來看以及最新出版的《傻瓜一直在路上:生命的練習曲》。
在歐盟長年倡議與影響下,全世界對「零排碳」除了已有共識之外,各國也將綠能的推動投入資源排出進程。 但是這個月(2022年元月)卻傳出歐盟內以法國為首的擁核派國家支持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永續投資的項目,以德國為首的反核國家人數目前略少於擁 核派,歐盟即將在這幾個月做出最終決議。
二、三十年前初遇吉米哈利所寫的故事時,就深深被他那幽默風趣的描述所吸引,在幾年之內,也和全世界無以計數的書迷一樣,「從大地之歌」、「大地之愛」,一直到「大地之聲」,跟隨著他與他醫治的那些動物悠遊在蘇格蘭的鄉間。 忙碌的現代人可以一邊閱讀這本書一邊反視與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
昨天下午在城邦書房舉行的「療癒之島─聞見台灣森林」新書發表會,邀請我當主持人。 這是我第一次當新書發表會的主持人,雖然已經有很豐富的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經驗,但那都是預錄,講不好可以重來,而且現場也沒有觀眾,感覺還是不太一樣,所以這也算是我的初體驗。 多近自然增加免疫力
逢年過節到親朋好友家拜訪時,手上總要帶份伴手禮,前些天,與老朋友聊天時,大伙就聊到什麼是最好的伴手禮? 有人會直接搜尋當前網路最夯最熱賣的禮盒,也有人會刻意挑選家鄉的土產,似乎更帶有誠意與一點人文氣息。於是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討論有哪些歷久不衰的地方特產可當年節的伴手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聲音關掉的影片? 無聲的恐怖片似乎不再駭人,而寂靜的喜劇片也似乎沒有那麼好笑。的確,音樂是影響我們情緒最直接有效的媒介。 任何一個空間,只要音樂一響起,整個氣氛就改變了,因此在日常生活裡,善加利用適當的音樂來搭配一天的作息,是形塑美好生活最容易也最方便的工具。
幾年前昇龍科技的楊總經理請我吃飯,說要介紹一位令人敬佩的朋友給我認識,當時楊總經理剛出了一套這位朋友拍攝的紀錄片「美力台灣」,這是我認識曲全力導演的開始。 影片好看,不過更好看的是他的經歷,建議大家能去找「這世界需要傻瓜」來看以及最新出版的《傻瓜一直在路上:生命的練習曲》。
在歐盟長年倡議與影響下,全世界對「零排碳」除了已有共識之外,各國也將綠能的推動投入資源排出進程。 但是這個月(2022年元月)卻傳出歐盟內以法國為首的擁核派國家支持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永續投資的項目,以德國為首的反核國家人數目前略少於擁 核派,歐盟即將在這幾個月做出最終決議。
二、三十年前初遇吉米哈利所寫的故事時,就深深被他那幽默風趣的描述所吸引,在幾年之內,也和全世界無以計數的書迷一樣,「從大地之歌」、「大地之愛」,一直到「大地之聲」,跟隨著他與他醫治的那些動物悠遊在蘇格蘭的鄉間。 忙碌的現代人可以一邊閱讀這本書一邊反視與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
昨天下午在城邦書房舉行的「療癒之島─聞見台灣森林」新書發表會,邀請我當主持人。 這是我第一次當新書發表會的主持人,雖然已經有很豐富的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經驗,但那都是預錄,講不好可以重來,而且現場也沒有觀眾,感覺還是不太一樣,所以這也算是我的初體驗。 多近自然增加免疫力
逢年過節到親朋好友家拜訪時,手上總要帶份伴手禮,前些天,與老朋友聊天時,大伙就聊到什麼是最好的伴手禮? 有人會直接搜尋當前網路最夯最熱賣的禮盒,也有人會刻意挑選家鄉的土產,似乎更帶有誠意與一點人文氣息。於是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討論有哪些歷久不衰的地方特產可當年節的伴手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聲音關掉的影片? 無聲的恐怖片似乎不再駭人,而寂靜的喜劇片也似乎沒有那麼好笑。的確,音樂是影響我們情緒最直接有效的媒介。 任何一個空間,只要音樂一響起,整個氣氛就改變了,因此在日常生活裡,善加利用適當的音樂來搭配一天的作息,是形塑美好生活最容易也最方便的工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但仔細一想,魚都有刺,刺就是魚的骨架,只是對於想要吃魚的人類來說,刺是不利的,故被打上負面的標籤。就像我們人類的內裏,亦如魚刺一般。
Thumbnail
《開動之前》紀錄片揭露遠洋漁工的不合理苦難與心痛,讓人思考享受美食背後的可能剝削。鏡頭中展現遠洋漁工在船上面臨的種種困境,期待透過提高大眾對這些議題的關注,減少這片大海和遠洋移工的傷痕。
Thumbnail
當你放棄了魚,你可以去到更自由美好的世界,不是因為你付出了努力,而是因為它們就跟毀滅和失去一樣,是天理循環的一部分,就像生是死的反面,成長與腐爛互相輪替。
Thumbnail
  每當在餐桌上大快朵頤地享用海鮮時,你是否有想過這些漁獲從何而來?這些漁獲的來源可能是殘酷的奴役?《開動之前》(Before You Eat)這部紀錄片以遠洋漁工的人權議題為主軸,紀錄遠洋漁工在產業中遭受的剝削狀況,並介紹了從遠洋捕撈到的漁獲如何成為一般大眾餐桌上的大餐的流程。
被捕捉的魚蟹,想回歸河海。被豢養的禽獸,想回歸山林。 當我們超越了口慾,和被囚禁的動物一樣,人想要回歸自我的念頭也將與日俱增。 —— 路人乙:「不知哪個沒天良的猛破壞雨林,完全不在意地球暖化的威脅。」 雨林嚴重受破壞的主要原因:砍伐雨林→為了闢田→為了種大豆等飼料作物
Thumbnail
泰國鱧在臺灣魚市場、餐廳相對罕見,但在其他地方卻是高級美食。文章介紹了泰國鱧的外貌特徵、生活環境和食用方式,以及外籍移工對泰國鱧的喜愛。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我們肯定沒少聽過吃魚有益健康,但假如我告訴你,有許多人因為這盤魚失去性命呢?聽起來很黑色幽默吧?那麼,這兩件事是怎麼被聯繫到一起的?《開動之前》(Before You Eat)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答案。
Thumbnail
每次跟朋友出海釣魚,最惱人的就是啥魚也沒釣到,但就是只收穫滿滿一籮筐的Shool Shark (翅鯊),這種小鯊魚在整個紐西蘭海域不能說滿坑滿谷嘛,也只能說是多到人見人厭。 尤其洋人壓根子不吃這種肉質軟趴趴又瘦又沒脂肪的軟骨魚,即便拿來炸魚薯條都是屬於最次最便宜的那種,所以每次洋人釣到鯊魚就是
Thumbnail
作者邀請了一群民眾來享用海鮮大餐,並問他們:「你們覺得這條魚是怎麼來的?」大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有的人回答是漁夫抓的、有些人認為是業者養殖的,有人在聽完大家的意見後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這條魚從獵捕到送到我們的餐桌上需要多少人的心血,但也許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Thumbnail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烏魚子不僅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 你知道 #什麼是烏魚子嗎?有職人堅持烏魚子的製作工序,足以媲美手工精製的名牌包。 #烏魚子怎麼吃?如何品嚐烏魚子?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但仔細一想,魚都有刺,刺就是魚的骨架,只是對於想要吃魚的人類來說,刺是不利的,故被打上負面的標籤。就像我們人類的內裏,亦如魚刺一般。
Thumbnail
《開動之前》紀錄片揭露遠洋漁工的不合理苦難與心痛,讓人思考享受美食背後的可能剝削。鏡頭中展現遠洋漁工在船上面臨的種種困境,期待透過提高大眾對這些議題的關注,減少這片大海和遠洋移工的傷痕。
Thumbnail
當你放棄了魚,你可以去到更自由美好的世界,不是因為你付出了努力,而是因為它們就跟毀滅和失去一樣,是天理循環的一部分,就像生是死的反面,成長與腐爛互相輪替。
Thumbnail
  每當在餐桌上大快朵頤地享用海鮮時,你是否有想過這些漁獲從何而來?這些漁獲的來源可能是殘酷的奴役?《開動之前》(Before You Eat)這部紀錄片以遠洋漁工的人權議題為主軸,紀錄遠洋漁工在產業中遭受的剝削狀況,並介紹了從遠洋捕撈到的漁獲如何成為一般大眾餐桌上的大餐的流程。
被捕捉的魚蟹,想回歸河海。被豢養的禽獸,想回歸山林。 當我們超越了口慾,和被囚禁的動物一樣,人想要回歸自我的念頭也將與日俱增。 —— 路人乙:「不知哪個沒天良的猛破壞雨林,完全不在意地球暖化的威脅。」 雨林嚴重受破壞的主要原因:砍伐雨林→為了闢田→為了種大豆等飼料作物
Thumbnail
泰國鱧在臺灣魚市場、餐廳相對罕見,但在其他地方卻是高級美食。文章介紹了泰國鱧的外貌特徵、生活環境和食用方式,以及外籍移工對泰國鱧的喜愛。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我們肯定沒少聽過吃魚有益健康,但假如我告訴你,有許多人因為這盤魚失去性命呢?聽起來很黑色幽默吧?那麼,這兩件事是怎麼被聯繫到一起的?《開動之前》(Before You Eat)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答案。
Thumbnail
每次跟朋友出海釣魚,最惱人的就是啥魚也沒釣到,但就是只收穫滿滿一籮筐的Shool Shark (翅鯊),這種小鯊魚在整個紐西蘭海域不能說滿坑滿谷嘛,也只能說是多到人見人厭。 尤其洋人壓根子不吃這種肉質軟趴趴又瘦又沒脂肪的軟骨魚,即便拿來炸魚薯條都是屬於最次最便宜的那種,所以每次洋人釣到鯊魚就是
Thumbnail
作者邀請了一群民眾來享用海鮮大餐,並問他們:「你們覺得這條魚是怎麼來的?」大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有的人回答是漁夫抓的、有些人認為是業者養殖的,有人在聽完大家的意見後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這條魚從獵捕到送到我們的餐桌上需要多少人的心血,但也許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Thumbnail
自日治時期台灣便不斷精進烏魚子的製作技術,烏魚子不僅是年節送禮的珍品,也是台灣代表性的水產品。 你知道 #什麼是烏魚子嗎?有職人堅持烏魚子的製作工序,足以媲美手工精製的名牌包。 #烏魚子怎麼吃?如何品嚐烏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