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2-27 複委託一股傳家寶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在前面章節介紹了複委託跟注意事項,這篇來實際實戰看一下,真實有人遇過的案例,開的部分先補充一下2024年的複委託資訊。

 

2024年的複委託優惠

優惠會隨時間而變,請讀者自行更新資訊,只列幾個市面常見的券商當範例。

1.永豐證券,參考新聞網站

(1)定期定額:買入手續費0.18%:成交金額0.18%,無任何最低手續費門檻,賣出手續費0.18%:成交金額0.18%,最低手續費3美元。

(2)單筆交易: 美股交易手續費 最低0.18%無低收門檻。

 

2.富邦證券:

(1)定期定額,參考網站: 美股定期定額買進手續費率為0.20%,無最低手收,贖回賣出比照原複委託手續費率收取。

提醒: 複委託及定期定額為獨立庫存系統,所有的分拆等股務均獨立。客戶同日賣出定期定額及一般複委託庫存的同標的,將分開收取手續費。

(2)單筆交易,參考網站: 0.25%,最低收費USD 25,活動期間免收最低手續費!

 

3.國泰證券

(1)定期定額,參考網站

美股定期定額買入手續費優惠,不限交易金額,超優惠均為0.1美元

美股定期定股買入手續費,為交易金額的0.3%,無低消門檻。

賣出ETF享每筆均一價3美元的手續費優惠,賣出個股/特別股手續費則依一般費率計算。

 

(2)單筆交易,參考阿發

【美股ETF】(整股與碎股)買進/賣出手續費:每筆均一價3美元。

【美股一般交易費用】(整股與碎股)人工單:1%(每筆最低US$39元)網路單:0.35%(每筆最低US$29元)。

交易徵費:賣出時課徵賣出金額0.0008%(依據美國當局不定期調整)。

 

複委託的手續費優惠注意事項

國內的券商複委託,有時手續費優惠活動,例如有些有美股ETF 3美元手續費優惠而個股買入手續費0.3%,賣出同複委託開戶手續費。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9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投資小白貓之旅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投資小白貓之旅,期望用投資新手的觀點看待投資。就像貓咪吃飽睡得很安穩?睏霸吃罐罐,買股的你就該這樣。平時會看投資理財的金融書籍等,也希望與大家分享,這邊主要收錄我的價值投資研究、節目文稿、EXCEL投資工具等、新手投資觀念、讀書心得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複委託的券商選擇的注意事項: 參考證交所月刊提的幾點,講解個人意見 (1)交易手續費: 目前國內有的複委託券商已經有很多間,就我知道的就有富邦、永豐、大昌、台新這幾間,有些手續費高有些低,一般目前買美股的行情約落在0.15%,低消20美金元左右,當然根據交易量或與不同營業員接洽
在前面的章節陸續認識了在台灣的投資標的跟方式,但除了在台灣的投資標的,買ETF、存個股、買共同型基金,但其實海外也許多投資的工具可以運用,投資小白貓當熟悉國內的投資工具後,也可以嘗試了解海外的部分。 一般投資海外標的,大多人會選擇的是美國市場,美國市場上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投資標的,比較大型的
常見幾間金融股投資標的 官股的部分有合庫金、第一金、華南金、兆豐金等官股銀行是比較多存股族喜歡的標的,長期的營運穩定,同時發放股息也是政府的稅收來源之一,等於股息發放的穩定度較高。 2023年金管會公布「大到不能倒銀行」中信銀、台北富邦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合庫銀、兆豐銀及第一銀行,政府都會特別對
為何買金融股 一般會想要持有金融股的投資人多半是認為金融股的波動較低且長年有配發股息,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當然也不排除少數是為了賺價差,但這種的人相對少很多。   個人認為會想要買金融股的人本身就不是在追求打贏大盤報酬,因為金融股的特性屬於成熟性產業,本來就不預期會有大幅的產業成長。  
1.著眼於看得見的股息,對於投資人的心性較容易維持長期投資。 當對於未來的公司股價漲幅不敢把握有持續的漲幅時,擁有穩健配息與填息紀錄的公司較令人安心,即使股市短期系統性的下跌,但由於股息配發的紀錄穩健,且今年度是配發上一年度的股息,因此股息的配發率與金額可以推估,較不影響投資人的心情。
在台灣存股的概念很盛行,但有一派投資人認為國外以市值型投資為常見的方式,難到國外沒有存股這個概念嗎?人性喜好配息,難道有所不同嗎? 國外有沒有存股的概念? 事實上【存股】在國外的投資世界沒有查到這個關鍵字,沒有對應存股票這種投資方式的英文詞,取而代之是Dividend Stocks、High-D
複委託的券商選擇的注意事項: 參考證交所月刊提的幾點,講解個人意見 (1)交易手續費: 目前國內有的複委託券商已經有很多間,就我知道的就有富邦、永豐、大昌、台新這幾間,有些手續費高有些低,一般目前買美股的行情約落在0.15%,低消20美金元左右,當然根據交易量或與不同營業員接洽
在前面的章節陸續認識了在台灣的投資標的跟方式,但除了在台灣的投資標的,買ETF、存個股、買共同型基金,但其實海外也許多投資的工具可以運用,投資小白貓當熟悉國內的投資工具後,也可以嘗試了解海外的部分。 一般投資海外標的,大多人會選擇的是美國市場,美國市場上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投資標的,比較大型的
常見幾間金融股投資標的 官股的部分有合庫金、第一金、華南金、兆豐金等官股銀行是比較多存股族喜歡的標的,長期的營運穩定,同時發放股息也是政府的稅收來源之一,等於股息發放的穩定度較高。 2023年金管會公布「大到不能倒銀行」中信銀、台北富邦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合庫銀、兆豐銀及第一銀行,政府都會特別對
為何買金融股 一般會想要持有金融股的投資人多半是認為金融股的波動較低且長年有配發股息,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當然也不排除少數是為了賺價差,但這種的人相對少很多。   個人認為會想要買金融股的人本身就不是在追求打贏大盤報酬,因為金融股的特性屬於成熟性產業,本來就不預期會有大幅的產業成長。  
1.著眼於看得見的股息,對於投資人的心性較容易維持長期投資。 當對於未來的公司股價漲幅不敢把握有持續的漲幅時,擁有穩健配息與填息紀錄的公司較令人安心,即使股市短期系統性的下跌,但由於股息配發的紀錄穩健,且今年度是配發上一年度的股息,因此股息的配發率與金額可以推估,較不影響投資人的心情。
在台灣存股的概念很盛行,但有一派投資人認為國外以市值型投資為常見的方式,難到國外沒有存股這個概念嗎?人性喜好配息,難道有所不同嗎? 國外有沒有存股的概念? 事實上【存股】在國外的投資世界沒有查到這個關鍵字,沒有對應存股票這種投資方式的英文詞,取而代之是Dividend Stocks、High-D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