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夠悲哀!

KPI,夠悲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KPI,夠悲哀!


近年來,學校教育也開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尤其是數位科技引進以後,大家競相用「開機頻率」、「上網時數」等數據來衡量「數位學習」的成果。引得許多學校必須乾脆不關機,或者請很多學生放學來滑平板。

KPI是遠在1950年代,美國鐵路公司用來衡量員工工作效率的工具,70年後,我們還用來捕捉數位時代的學習樣貌,真是有說不出的幻覺穿越感。

「數據」是用來補充說明事實真相的,絕不能當「終極目標」:因為達標的方式有千百種;但毀滅組織的方式永遠只有一種。例如拚命達成放款數額卻製造一堆呆帳的銀行員,最終會讓銀行倒閉。

KPI很容易把組織導入「目標錯位」的循環,因為所有的KPI合起來不會等於全體,設定KPI的過程,其實是不斷窄化甚至遠離目標的過程。以致,最後所有KPI都達成了,目標卻跑掉了。

後來,1970年代又迭代出「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以關注「重要關鍵結果」來更貼近目標核心;90年代則有「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呼籲更全面、平衡地評估績效。

但這些工具再如何演進,還是來自工具理性、科學分析的思維,始終無法突破目前的困境;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的,是MBO的思維。

「數據」不是成果:辦了幾場課程研習,多少老師、家長參與,這些都是「投入」;如果因為這些「活動」,產出了一些優秀的課程作品,才是「成果」。

然後這個「成果」帶來什麼「改變」?例如提升了老師發展課程的能力與意願等,然後哪些「改變」是既長且久,才是教育要追求的「影響」!KPI始終只是一個參考數據,不是終極目標。

如果上級或我們自己把KPI變成教育的全部,那真的是很悲哀的事!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86會員
10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