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城南有條同安街|街上有老樹、廟宇、無名小吃和花園,還有一座文學森林

鄉下人進城都需要有正當理由,不然來回一趟車程花費的時間,倒不如用來閱讀和寫文章。若是朋友招喚自然欣然赴約,這趟聚會處正好在台北同安街尾端,趁此機會我能再度重遊這條富有人文風味、歷史典故的城南舊街。歷經清代、日治時期、民國迄今變化不大的街景風貌,由頭走到尾,彷彿感受一條歲月長河悠悠靜謐的時光之旅。
raw-image


古亭捷運站出來,分別有廈門街、牯嶺街、同安街與金門街,通往新店溪的堤防,這處街區保留不少老台北人的記憶,不論是文學、飲食還是生活,這片日治時期稱為川端町的區域,是當年台北城南之南遊水玩樂的熱門所在。夜裡的月光映照新店溪上的水波,就是著名的「網溪泛月」美景。

由古亭捷運站二號出口的「新同安街」開始步行,另一側9號出口「陰公廟」旁邊的小路是「老同安街」。過往街道都以中國大陸各省縣市為命名原則,「同安」這個名字取的好,共同安好、同享安樂、同心安居,Google 說它原來是福建同安縣(舊縣名),曾管轄廈門與金門,難怪附近有廈門街、晉江街和金門街,果然其來有自。


走過汀洲路口後,百年廟宇《十普寺》的牆面有一道《記憶切片》的三連幅作品,「以『重現舊日時光』為出發點,視角由新店溪畔出發,跨越河堤的高牆,行經紀州庵歷史建物,再走進文人的書房」。由左往右像是同安街區的三個時空,歲月在此刻畫出不同年代且獨有淬鍊的生活記憶,藉由橫切面的紋理,一探過去的風華。


而對面這處視覺鮮明裝潢新穎的蛋塔店,瞬間讓我多看好幾眼,醒目的黃白色系櫥窗,加上手捧誘人的蛋塔美照,食慾被隱隱挑動、味蕾接受訊號、唾液開始分泌,但我提醒自己,《紀州庵文學森林》的「作家私房菜」還在等我上桌,萬萬不可犯癮啊。


沒走多遠發現前方排了一長列的人龍,這間無名小吃似乎了得,牆上的招牌販售麵線、肉羹與臭豆腐,每樣只要50元,超過50年老店的古亭在地商家,有不少人開著名車前來排隊,看來這次無緣下回要趁早。住在附近的朋友告訴我:「別看這家婆婆懶懶的樣子它太有名了,有一次為了要吃排隊快一個小時!」



附近有一株百年大葉雀榕 (雙吉榕),見證了戰後爾雅、洪範文學出版社的風華。儘管時代變遷依舊挺拔矗立,默默地看著人來人往,聽著過客訴說難言的心事。榕樹爺爺陪伴童年的點滴,多少孩童曾在樹蔭下玩耍,想必是附近住戶共同可貴的回憶吧。

許久不見的爆米花小販在此處做生意,應當有不少人懷念這一味,古早味的點心讓當年沒太多零食選擇的我們,興致昂然就為了等待「碰」一聲炸烈的美味。


瞥見七層樓的華廈懸掛「內政部同安大樓」,牌誌樣式與公家機關非常像,但卻是一般住家。原來當時由內政部委託臺北市國宅處興建的公教住宅,為當年以公有地執行興建國宅政策,再讓售公教人員後的私有化產物。

不過一旁的信箱擺設方式,還挺像是偏遠山區在某條路口放置的民宅郵箱,路程遙遠各家距離太分散,方便郵差集中投遞信件,不用挨家挨戶逐一送達。



距離不長的同安街有不少廟宇林立,「十普寺」過後的28巷口與晉江街交會周遭,有「長慶廟」與「台北聖道堂」比鄰而立,順循同安街有「北天宮」,街底處相繼有「金雞五帝廟」、「臺灣興安會館(湄洲祖廟)」。由此可以想見當地居民信仰的虔誠,或許期間有不少民間故事等待發掘。

這裡有處美麗的開放空間,被稱為「施洛德花園」。此片公有地產權為國產署所有,原先作為政府公職人員的宿舍,之後將宿舍拆除剩下一塊空地。因暫時也無重新使用的想法,便搭建鐵皮圍籬隔絕外人進入,但也得使空地變成髒亂堆疊,社區居民路過嫌棄。

後來當地里長提案爭取認養空地,透過都市更新處的 OPEN GREEN 計畫 與社區參與活動,從彩繪牆面、園圃植栽、木棧道、清掃維護,充滿生命力的活化空間於焉成形。兩旁的茄苳老樹也見證這些改變,將繼續守護街區里民打造的休憩處所。

臺灣興安會館(湄洲祖廟)旁有兩株大葉欖仁,遠觀枝頭上片片火紅顯得醒目,看見一位女子在地上撿拾樹葉,趨前詢問是否有特別的療效,原來她是一名教師,蒐集樹葉打算帶回學校讓孩童創作之用。

路底處可見一條長長的樓梯,通往堤外的新店溪畔,聽說興建的電梯已經啟用,想必也是為了附近年長居民的貼心服務,畢竟腿力衰退的長輩需要關照。

還好我沿途走走停停的隨意拍照,沒有耽誤這次朋友的飯局。《紀州庵文學森林文創書店》推出「作家私房菜」食譜,意外讓平日中午擠滿了熟齡食客,原先的書籍展示區也被挪作餐飲坐位區,書香菜香自在品味。

賣書的利潤遠遠不及餐飲,為了生存不得不做此調整,絕對可以理解。這也是各地獨立書店為了活下去,必須提供利潤較高的入座最低消費制。一旦建立知名度就能吸引慕名前來的客人,從中彌補書籍銷售不足的缺口。


建於日治時代的1917 年的紀州庵命運多舛,從日治時期的料亭餐飲服務,二戰時成為安置傷患的臨時處所,光復後轉為省府員工眷舍,當年小說家王文興就以此場景寫出《家變》一書;而後因火災、缺乏修繕維護,差點紀州庵就要全面倒塌消失,甚至地方提出改建為停車場。

直到2004年,在臺大城鄉所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紀州庵遺址被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近百年的榕樹群與經典文學場景,終於成為紀州庵得以保存的重要歷史事蹟之一,也使得同安街由頭至尾都充滿著歷史故事。

走一趟漫漫同安街,靜謐安詳的小巷,處處可感受傳統的生活味,水電行、肉包店、水果店、童玩店、廟宇、老宅、巷弄,沿途的塗鴉充滿童趣,荒蕪的空間變身鄰里的休閒場域,老樹伸展微風吹拂,時光靜靜流瀉搖擺。

城市變遷下帶來宗教、歷史、人文、文學、環境的改變,一條街有如此多元的風貌,五步一觀望、十步一駐足,城南的街道讓我流連忘返。

準備告別同安街,突然看見藍天斜陽下的巷弄光影,默默拍下這瞬間的凝結!倘若這時有一位拄著拐杖的長者徐徐前行,那畫面會更深遠、更動人,當下如是想著。

午後,一個人的散步。



延伸閱讀:台北。赤峰街|遇見文青與傳統,魚骨路線的散步地圖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