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小說,原先我本以為會走進像是日劇《小海女》或《企鵝先鋒!》那種激勵人心的激昂動人故事,讀到一半我又以為會是小說《樹屋》探討日本當代家庭的樣貌。然而,讀完後,我發現:哈!三浦紫苑比較喜歡把便利屋蓋在有山有海的日本溫泉區中。
走入書籍,應該就從封面開始。這不是個書籍編輯評論,但這本書的編輯方式,把故事第一章所描述的靠海的餅湯、靠山的元湯的地圖,以及拉扯著兩地的新幹線車站,就展示在書封上,帶領大家走入主角怜和他的同學們,和這個快沒落的溫泉地區所展開的故事。閃閃發亮的標題「溫泉鄉青春曲」是故事的主調。這讓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編輯頁寫封面裝幀為許晉維)。
內容有兩條謎題走線,一是怜有兩個媽媽的身世之謎,二是餅湯博物館的土器持續被竊的消息。我認為他們都被連結到了「被創造」的這個主題,就像是怜他時常在問的,自己的家庭是不是正常的?自己的出生是不是被捏造的?而博物館裡頭的蒐藏也是,好似是學生們的作品,因為要創造博物館而擺上?
地方要維繫觀光發展時,會創造出新的文化,而後變成觀光的環節,就像是書中法國人所熱愛的Q餅小吊飾。這對當地人來說,一方面開心,但也時常令人無法理解,而他們就這樣繼續盼望著小湯區有新的發展。
而這樣的被創造,除了聯繫著在地的發展,也有對未來自由的想像。
「『過得去』和『過生活』並非同義,這一點從伴手禮店的生意日薄西山來看,也是有自明之理。然而對怜而言,身邊的人們在最根本的部分確實是『活著』的,或許這個詞也可以代換為自由」(p.61)這是怜對身邊人們的觀察,然後他再即將要選大學的時刻,也在思考著自己到底要過得去,還是要過生活,要活著,或者是追求自由的哪個部分。
然後怜又不斷來回思考著,「這樣的苦悶,是不管出生在何處,既使出生在東京或紐約那樣的大都會,都無法逃避的嗎?只要有心,只要有腦,就會嚮往著這裡以外的某處,卻又無法得到完全的自由嗎?」(p.137)
但對作者而言,這樣小地方的年輕人,似乎有著飄渺的未來感,就像是怜看著最後的海浪及煙火,而後感歎的「原來如此,就算其實自己老早就已經死了,也不會驚訝。」
然後故事就這樣,有解了謎團,有完成抓到竊賊的任務,但是好像不大重要。但也在這些不重要之中,怜有了對生命、青春與小鎮,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改編為電視劇版本,因為過往看日本的地方的故事,都是激勵人心的走向(但也許也是我看得不夠多),如果像是《溫泉鄉青春曲》這種,我想會變成《大川端偵探社》的日本地方溫泉區版本,想到有個頹廢且敏感的青年咬著溫泉饅頭走在路上,就覺得這齣劇應該會蠻好看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