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3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關於營造股的「在手訂單」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1 下午貼文

.......

老朋友知道我專攻營造股,而營造股的在手訂單是很重要的觀察指標。之前我回覆網友說會白話分享,所以有了這篇

開始前先說,以下單純是我個人理解,我沒有營造和財經背景,如有錯誤或任何疑問,敬請留言或私訊,感謝指導與分享

一、暖身

為方便說明,假設我們開了一家 A 營造公司,2024/1/1 開張大吉,很高興在 1/2 就談好一筆預計工期 2 年總金額 1 億的工程契約,所以目前在手訂單是 1 億

接下來隨著工程進度推進,又假設截至 6/30 工程進度達到 25%,營收可認列 2500 萬,所以 Q2 財報是這樣描述:

  1. 承攬中重大工程契約總額 1 億 ( 即在手訂單總額,又叫在建工程金額 )
  2. 已認列 2500 萬
  3. ( 未認列 7500 萬 ),括弧是因為 1 與 2 相減之理,無需特別描述的意思,這項可叫做「在手訂單或在建工程餘額」

然後生意興旺,我們公司又談妥一筆預計工期 3 年總金額 2 億的工程契約,再假設到了 12/31,本工程進度為 20%,而剛剛的工程已經累積到 50%,所以 Q4 財報是這樣描述:

  1. 承攬中重大工程契約總額 3 億
  2. 已認列 9000 萬 ( 5000萬+4000萬 )
  3. ( 未認列 2 億 1000 萬 )

又然後,因為左右逢源,我們公司又談妥好幾筆工程契約 ...... 就不再講了,只要知道會有好多筆工程同時存在與認列的概念就好

二、接下來以「根基」這家公司 2023 為實例

但容我先鋪墊 3 個概念,其中第 3 個稍微複雜,如果卡住也沒關係不大影響全文,將來我另文再敘

1、工程契約在履約完成之前,金額會一直掛在帳上

好比全部 5 筆總共 10 億,只要沒完成履約,那麼 10 億會一直掛在帳上

2、在建的定義

按根基公司 2022 永續報告書 p7 的說明:「建築類為正式開工後至取得使用執照前,土木類則以正式開工後至勘驗完成期間」

3、產品組合的重要性

工程契約金額可視為營收,營收扣掉成本後為毛利,不同種類工程的利潤有別,各種類工程加在一起叫做「產品組合」,努力讓毛利率高的比低的多的過程叫做「產品組合優化」。產品組合 (優化) 攸關淨利,因此觀察產品組合內容的重要性不亞於在手訂單金額

繼續以根基 2023 全年財報為例,如附圖,財報 p44 說:

來源 根基 2023Q4 合併財報 p44

  1. 截至 2023 承攬中重大工程契約總額 518.78 億
  2. 截至 2023 已認列 229.43 億
  3. ( 未認列 289.35 億 )

因為根基是優秀的上市櫃營造公司,上面的數字是 20 幾個在建工程累計的數字,到這裡,我們回頭從剛剛說的思考,會有收穫的,我的淺見如下:

  1. 在建工程契約金額合計 500 多億的 20 幾筆,是哪些工程?與過去相比雖然沒繼續創高,但依舊是高峰水準,讚!
  2. 未認列的在手訂單餘額 289 億,如果以一年消化 140 億營收的標準,則能見度為 2 年,這是假設以後都沒再接到新單,有接到的話,總額和餘額與能見度都會變,是「動態」的,所以要定期看財報

三、對在手訂單的進一步思考

如果以上講的概念都對,有個問題是,這些都是「公開資訊」,我懂你懂大家都懂,同樣身為根基投資人,我要怎樣與眾不同賺比別人多呢?所以我進一步思考:

1、未認列的 289 億的內容為何?要怎樣甄別出各個工程?( 產品組合 )

2、這 289 億的內容有多少比例是高毛利的產品?( 產品組合優化 )

3、更重要的是,公司即將或者未來會不會拿下更多更好的訂單?或者問,公司憑什麼爭取到好的訂單? ( 公司的護城河 )

四、餘味

我曾說過,營造股是我見過最容易閱讀和追蹤的財報,根基在手訂單金額的揭露便是最明顯的特點。此外,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你知道得比較晚然後也有興趣投資,我覺得,你並不會因為晚知道而處於劣勢,因為營造的產品週期很長,通常 2 年以上、長達 10 年的也有

但也因為容易理解,或者說缺乏題材,營造股整體而言在台股中相對是比較不受關注的、冷門的、市場給予的本益比普遍是低的。「但是」,請注意但是,冷門不代表投報率就差,甚至冷門還更有機會取得高投報率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在手訂單或根基的事,附圖連結是我的電子書(150元),賣書所得我全數公益捐款)

單純分享投資觀念 沒有股票買賣建議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