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致中
隨著大數據、AI、人臉辨識等新科技發展,行銷生態系質變帶來媒體廣告全新應用。消費者閱聽習慣改變下,如何影響其眼球與注意力。台灣資通訊傳播協會主辦《媒體大決戰》,將為品牌與行銷人回答,線上、線下融合的解方。
虛實整合下的媒體大趨勢
台灣資通訊傳播協會長期關注媒體發展與變遷,從報紙、廣播、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又一路見證Google、Facebook等網路巨頭爭相崛起。理事長陳光毅表示,曾幾何時連臉書都不再受年輕人追捧,Instagram也不再新潮。
「現在最夯是自媒體,最近又蹦出元宇宙,VR、AR等沉浸式服務。」科技帶來全新體驗,有什麼新媒體能讓普通大眾立刻理解。陳光毅舉出去年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重新掀起西門町中華商場懷舊風潮。當年頂樓聳立的國際牌廣告,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記憶。陳光毅分析,戶外媒體廣告具有類似於電子商務長尾效應,透過結合科技變成數位家外媒體(DOOH),在人潮聚集處創造吸引眼球的廣告效應。
「若把以前戶外看板換成螢幕,藏著隱藏式攝影機,就能跟消費者互動,變成新的數位媒體。」陳光毅指出結合AI人臉辨識系統或眼球追蹤,可以第一時間掌握消費數據,讓DOOH產生各種潛力。
DOOH其實也是虛實整合下全通路、全平台一個重要渠道。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回顧整個產業結構變遷,受到科技、政策法規、消費者習慣等三大元素影響,他梳理現在全通路、全平台的演進,從最早傳統媒體、家外廣告、實體商店,一路進化談DMP變CDP、O2O變OMO。
陳清河認為企業要積極累積數據,CDP是行銷重要關鍵字。其次,只靠線上延伸到線下的「O2O虛實整合」還不夠,要走向以人為核心、數據為驅動的全通路經營「OMO虛實融合」。
媒體廣告市場質變與挑戰
近兩年疫情讓生活產生巨大變化,尼爾森副總裁陳筱雁坦言已三年沒到國外開會。人們出現新的行為習慣,品牌媒體策略和廣告方法也該與時俱進。
陳筱雁分享尼爾森觀察疫情新常態下的六大趨勢。趨勢一:「網購食品與居家生活用品比例提高」。原本消費者習慣走進7-11、全聯購買生鮮飲料,開始移轉到線上購買。如2021年5到7月疫情最嚴重時期,相關品類在數位媒體投資量也跟著增加。
「消費者會到不同地方去購買不同用品,其實電商也是。」陳筱雁指出,消費者會造訪不同電商。如蝦皮是全品類首選,但生鮮食品及飲料會在家樂福網購,視聽、家電用品則是PCHOME或MOMO招牌。
趨勢二:「消費者健康意識無分老少,全面抬頭」。健康不是年長者專有權利!新冠疫情喚起50歲以上族群意識,連12-29歲年輕人也優先挑選天然、有機產品,較2020年增長超過2%。
疫情發燒但股市不跌反漲,甚至還出現航海王暴賺離職的都市傳說。大通膨趨勢下,現金變薄讓大眾對金錢議題更加有感。像未來12個月,想幫自己或家人購買理財產品的比例不斷攀升,呼應第三個趨勢:「民眾對於理財規劃越發重視」。
前陣子蛋荒,陳筱雁跟同事辯論一顆蛋多少錢算貴,有人認為5元算貴,但也有同事平常購買10元以上。「第四個趨勢,是購物時對價格的考量及看重程度變高。」陳筱雁指出,多數人對價格敏感度都變高,定價策略會成為廣告主重要議題。
趨勢五:「消費風格往理性與感性消費兩端靠攏」。50歲以上男性消費者是理性派,產品功能和材質成分是評估價格的考量。感性代表是30-49歲工作女性,對於折扣、優惠訊息、故事性廣告等有更高興趣。中庸之道不流行,掌握目標族群消費風格的廣告訴求,為品牌致勝關鍵。
趨勢六:「疫情強化民眾對媒體信任與依賴度」。73%消費者表示,與親友聊天時的題材來自於媒體。75%消費者會透過各種媒體,去了解最新消息。75%消費者認為媒體報導內容,大多數是真的。陳筱雁歸納,藉由媒體汲取新知,成為防疫日常一隅,對於媒體正面觀感持續提升。
在2022後疫情時代,疫情共存有哪些商機,廣告策略又該怎麼布局?觀察廣告投資量,成長品類從防疫消毒商品,延伸至電器、服飾及娛樂產品。品牌廣告訴求重點,由防疫保安,轉向打造便利舒適的居家生活。
「受疫情影響的產業,廣告投資信心隨疫情穩定而提高。」陳筱雁提醒,繼續投資廣告的品牌可以增加0.5%市占率,若不投資反會減少2%,甚至3至5年才能補回。
數位媒體蓬勃發展,觀眾「碎片化」仍是媒體廣告策略關鍵課題。其實不同媒體各有強項,無新舊之分。如電視接觸有下滑態勢,但仍是廣泛接觸目標族群的主流。且疫情外出受限後,還帶動年輕族群收視大幅提升。陳筱雁進一步補充,透過掌握最佳媒體投放組合,使投資報酬率極大化,為品牌首要目標
若把商品分成「機會型」與「復甦型」兩大類。前者如健康、金融、網購、外送、線上課程與家電商品,透過掌握商機、瞄準消費者需求痛點,提高品牌能見度;後者像旅遊、影業、速食店、保養品、酒類與汽車等產業,疫情期間適度投放廣告以維持品牌力,市場回溫後加強廣告曝光,喚起消費需求。陳筱雁也總結,當經濟環境遇疫情衝擊,「以變應變」為品牌站穩市場之道!
廣告板塊挪移、廣告投放思考、媒體考量及轉變
貝立德總經理盧炳勳在媒體代理商近三十年生涯,現在面臨「碎」與「準」。他爬梳媒體從業人員轉變,從過去觀眾群聚的黃金收視率年代,是以「酒量」來評估能力。而現在網路社群逐人流而居,評估的是媒體「流量」變現的能力。
「疫情加速企業、媒體數位轉型的速度。」盧炳勳觀察疫情中,還是有不得不為的業績壓力。現在身處流量為王的網路社群時代,又輔以疫情衝擊,讓「成效型行銷」成為各品牌對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
他認為「未來」該要回歸初心,打造品牌的百年大業。新常態下,正是重新布局品牌媒體計畫的關鍵時刻,「要讓品牌得以展現應有價值,在人們心中擁有鮮明形象。」
回到行銷傳播最重要的三個目的,是增加「認知效益」、「情感效益」與「行動意願」。過去行銷圈流傳「AIDMA」,但數位時代電通也提出新的「AISAS」架構,「現在消費者還沒走到第一步Attention(注意),可能就直接跳到Action(行動),溝通不是線性的。」
品牌溝通的目標,關乎跨媒體的策略盤點。而媒體是取得資訊方法,因科技變化而日新月異。科技進步也讓消費者能主動獲取資訊,但資訊量爆炸迫使注意力分散。盧炳勳觀察,90年代是傳播品牌資訊;進入2000年有搜尋引擎,消費者會搜尋產品功效;而社群平台興起後,各方開始爭奪人群目光。
疫情讓媒體角色更勝過往,用天羅地網接觸無所不在的消費者,「破碎」讓新媒體產生量變與質變。如抖音在疫情期間快速增長,社交型新銷售模式,與訴求沉浸感的AR、VR、XR興起。人們汲取資訊方式也改變,使用網路年齡層擴大,購買行為更依賴網路,創造出新的信任結構。
盧炳勳提醒品牌「要拋開過去」。慣用的成效型行銷,會讓目標客群被打擾覺得煩躁。若要「迎向美好未來」,需要借鏡Apple,不是靠CPA,而是打造品牌經驗,創造銷售比15%,營收比40%,利潤比80%的驚人成績
「媒體版圖轉變,媒體代理商也要改變。」盧炳勳坦言,要從Media Planner變成「策展人」思維。媒體規劃不再只是Reach,更要創造吸引目光的場景。他指出媒體的「新戰略價值」,不能再用告知、推播傳統「促銷」手法。而是要運用儀式、知識或內容去創造「意義」,才會帶來自主群聚的擁護者,打造出主動傳遞品牌故事的人際圈。
當籓籬打破,頻道、企業、代理商也投入自製內容,提供閱聽者全新品牌體驗。如東森ETTODDAY《聲林之王》、《料理之王》,電通的娛樂版地方創生節目《極島冒險》,以及全聯自製料理節目《爸爸回家做晚飯》,盧炳勳分析皆是用另一種方式去傳遞品牌體驗。媒體規劃不能只算數字,「因為媒體的新角色是去體驗生活。」
家外廣外的無限可能
從事廣告創意超過三十年,聯廣傳播集團創意長狄運昌,見證科技帶來的媒體變化,連古老的戶外招牌也被賦予新樣貌。
狄運昌借用愛因斯坦曾說:「我們不能用昨天的思維,解決今天的問題與挑戰。」當把家外廣告連結上不同的關鍵字,如5G、4K,3D、AR、VR、手機、社交平台、人臉辨識、浮空頭影…就開啟不同創意,「像NFC讓家外廣告產生銷行為,或是無人機把天空也變成了媒體。」
家外廣告最大特性,是在人們的移動中,讓品牌或商品與人連結,狄運昌形容像是合法的攔路搶劫,透過一連貫的行銷步驟,從注意、沉浸、互動、參與、分享、印象到購買,好的家外廣告會創造豐富的體驗,讓人願意分享與消費。「人們以為很傳統,其實美國科技公司大量運用家外媒體做行銷,因為人們連上社群會帶來更大力量。」
去年聯廣傳播集團讓百靈刮鬍刀與餐飲品牌鬍鬚張跨界合作,故意用塗鴉惡搞方式,在戶外看板上刮掉鬍鬚張留了六十年的絡腮鬍,引起新聞與社群討論。
「這案例是以OOH為核心的廣告Campaign,用店頭招牌結合病毒式行銷。」
要如何創造以OOH為核心的Campaign?狄運昌表示創意要引人注目,並能創造分享。他也提出公式「人流+睛留=金流」,抓住眼球才能如漣漪擴大。「電視廣告要20秒產生力量,但家外廣告要做到秒殺,出現『WOW』情緒才會讓人停留。」
狄運昌分享比利時TNT電視媒體廣告,在露天上演戲劇化的行動短劇,讓現場觀眾終生難忘。「雖然一天了不起只能演幾場,但馬上會在社群傳染,所有人都會幫它擴散成為新聞頭條。」大眾媒體單向傳播不夠看,現在要追求傳染式在社群交換。如近年日本新宿大樓外牆巨大的3D貓,營造出讓路人震撼,忍不住拍照、打卡、分享,戶外媒體結合科技,成功吸引不同的廣告客戶投放。
攝影大師布列松:「事實不見得有趣,看事實的觀點才是關鍵。」結合情境,如建築特色或地標去引發話題,創造新的觀點。例如經典廣告案例「無畏女孩」,刻意選在華爾街銅牛正前方,引發全世界熱議。狄運昌也分享德國Koleston Naturals染髮劑的鏤空戶外廣告,巧妙借用晨昏美麗彩霞,呼應染髮劑天然成分與美麗。
巴西聖保羅Nike Graffiti Campaign,讓塗鴉藝術家的彩繪牆變成電商。或是Samsung KX Galaxy Graffiti把手機變數位塗鴉工具,以及法國IKEA「La Sieste IKEA」乘單車睡覺遊巴黎,共同特色是用「有趣」、「好玩」、「簡單」、「不耗時」的手法,誘發行人參與互動。狄運昌分享尾聲也歸納出,引人注目、結合情境、創新體驗、共創互動等善用上述四個訣竅,界可以讓戶外廣告創意產生無限可能。
串聯品牌心法:卓越客戶體驗,提升企業競爭力
「媒體目的是在幫助品牌獲利!」但品牌該怎麼做?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點出以「客戶優先」組織,將會比一般企業創造兩倍以上的經營績效。
根據KPMG 全球卓越體驗調查,從26地區、2,970家品牌和近9萬消費者發現,98%消費者關切著個人資料安全性,資料如何被企業所使用;90%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費用給符合道德標準零售商;79%消費者擔心全球經濟情況;63%受到COVID-19影響;有63%消費者認為「價值」是選擇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因子、56%消費者選擇關注環境及社會議題的企業進行消費。
「全球金融產業的體驗,普遍來說比較好。」賴偉晏補充,非生鮮零售業在疫情2020年表現非常強勁,物流業體驗成長度最高。「體驗」讓領先者和落後者差距擴大,而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是物流體驗。「當你發現廣告做好,但收益沒起色,問題可能在物流。」
賴偉晏特別分析歐洲最大電商平台Zalando,年度銷售額80億歐元,2021 第一季營收飆升46%,對全球電商龍頭Amazon造成威脅。Zalando依各國消費者行為與習慣打造出在地體驗,加上歐洲境內24小時送達貨物,並響應歐盟永續發展新計劃。賴偉晏認為Zalando「推動時尚的生態系」,並致力協助合作夥伴數位化,是成功重要因素。
針對提升客戶體驗,KPMG也分享關鍵六大元素,信賴感、解決力、期望值、同理心、個人化與時效性。「這跟教課書觀點不太一樣,六大元素也在於是否給員工足夠的彈性。」透過「Simple」減法原則,價值導向。「Open」開放態度,創新共榮。「Passion」熱忱堅持,莫忘初衷。賴偉晏相信運用S.O.P.原則讓員工Open Mind,能幫助企業創造卓越體驗的新格局。
全通路、全平台的廣告新局
在傳播科技的持續發展和演化下,對整體媒體產業、廣告市場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壓軸座談邀請四位來賓暢談觀點。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認為,現在是全通路、全平台時代,媒體不像以前收入來自廣告,「廣告變現和內容變現時代結束。」他坦言內容可以提升流量,但粉絲變現才是新平台法則。
目前全球網路廣告市場約七千億美金,但Google、Facebook拿走一半利潤。當大半利潤都被大平台拿走,陳清河認為台灣要去發展數位難以替代媒體,如戶外家外廣告,讓資源留在本地。東森新媒體總經理陳安祥也呼應,東森也想辦法從人們離家到公司的過程中,串聯起破碎的接觸點,如電視、網路平台、寵物通路、家外廣告等媒體與內容,做出流量綜效換得金流。
在OMO線上、線下必須要融合,又加上第三方cookie即將消失,尼爾森副總裁陳筱雁分析,第一方數據變成重要來源,企業主可以從自身會員累積經驗,並串連其他方的資料。
陳筱雁認為台灣是有能力建立內容,陳安祥就指出東森《聲林之王》投資1.5億,是從台灣淺碟市場與CPRP制度下,再思考能否投資新節目,「當有數據和好生意模式,內容還是很值得做。」
貝立德總經理盧炳勳最後呼籲,當所有環境都數位化,本土產業要攜手建立起健康生態體系。一昧要求降低成本並非長遠之道,信任是任何產業生意關係的基礎。陳筱雁也補充,評估合理成本需要宏觀全面角度,人並非機器,唯有人,最終才能找到正確解答。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2年05月號362期:
特別報導:媒體大決戰!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追蹤廣告Adm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