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口頭報告讓心性有突破性的成長,面對孤單和焦慮的耐受力更上一層樓。
今年3月寄出研討會摘要,從主辦單位回傳的通過名單發現,我報Poster的摘要經主辦單位匿名評分後被選為Oral Presentation(12分鐘演講,3分鐘Q&A)。他們後來知道名單有大學部學生,隨後向我的指導老師詢問。
老師說她當時回覆:「他可以拉!」我一接到消息馬上進入備戰狀態。
一頁投影片講半分鐘至一分鐘為最佳長度。內容可分成:封面、背景、方法、結果、討論、貢獻。方法學不用講太細,大概念即可;整個演講一定要點到為何做這個研究、結果圖的詮釋與未來應用。
觀察其他演講者的學歷,都是博士以上,因此我的開場白便僅僅交代為大學部、和哪間大學的學生。結尾的地方有提到給予經費的機構單位,以及合作者們的貢獻。講稿簡單清楚為主,其實就是把平時在實驗室開會的台詞翻成英文。
和中文報告不同的是,因為聽眾是英文為母語學者,只要講錯什麼對他們來說很明顯,所以句子跟句子、段落跟段落的銜接要先設計好。
曾面對過三次書報討論、以及兩次外國學者來實驗室參訪,有非常多大量中、英文口頭報告的排練。因為平時沒有人可以幫忙排練那麼多次,我只好站在鏡子前找父母(他們聽不懂,但很認真)當聽眾排練,模擬被盯著看的狀態,並從鏡子觀察自己的表情。
這次Oral presentation是大學生涯中最大條的一次報告,在父母面前排練了二十幾次、在實驗室報給指導老師聽過兩次、出發至台北前和實驗室所有成員們報過一次。而在報告前一晚的旅館對著鏡子又練了三次。
研討會第一天晚上有buffet可以吃,但我完全沒胃口,與實驗室夥伴往相反的方向前行回到了旅館瘋狂準備隔天下午的報告,以及模擬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老實說,那一個月寫講稿和做簡報的當下都在否定自己,覺得英文沒有好到能站上舞台,而且之前沒有被英文提問的經驗。
然而仔細想想,大二開始我莫名其妙把英文口音砍掉重練、看美劇會覆誦台詞以及綠音提升語速,而且也把英文聽力不好的問題大幅改善了,這次演講若不是早就開始預備,我想老師也不會讓我上台。
無論我怎麼鼓勵自己,那天夜裡,心臟還是會在被子裡瘋狂跳動,我撫摸胸口試著讓心情平靜下來,再播放流水聲音樂。這應該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一下有信心、一下又開始恐懼、然後再鼓勵自己,周而復始地面對想像中的巨人。
一上台接過麥克風,緊張什麼全都不見,台詞滾瓜爛熟到不行但有適當調配呼吸節奏,提問也在預料範圍內。非常感謝指導老師不斷鼓勵我的英文是可以的,也向我分享其他學者聽完報告後的良好反饋。
「原本睡著的觀眾都醒過來了!」有一位實驗室成員事後告訴我。我當下根本沒辦法看清觀眾席,大家的臉對我來說是糊在一起的。
這次口頭報告讓心性有突破性的成長,面對孤單和焦慮的耐受力更上一層樓。我不會忘記在旅館雙人床上獨自輾轉反側的那晚,我想未來還有很多日子會是如此。
後來只要有任何的報告、面對國外學者、海報比賽都變得迎刃而解,算是無形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