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我的學術生涯始於台灣的數學系和應用數學所,
那時我感到學術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
直到我26歲赴美國普渡大學深造,
我的觀點開始改變。
在那裡,我參與了多個旨在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研究項目,
這讓我意識到基礎科學研究的潛力。
以牛頓的例子來說,
他在1696年成為英國皇家鑄幣局的局長,
當時社會普遍存在偽幣問題。
牛頓利用他的數學和物理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
證明了基礎科學如何直接應用於解決當時的社會危機。
在台灣,數學教育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用一個無刻度的天秤找出十二個硬幣中的假幣。
這背後反映的是牛頓時代的實際需求,
而這種問題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
也連接了歷史背景與現代應用。
透過這些故事,
我們可以看到基礎科學研究不僅僅是學術追求,
它還能為當前和未來的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或想法?
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本文章改寫自:008|如何從無用之物發展出改變世界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