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樺-avatar-img

王啟樺

548 位追蹤者
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器學習博士後研究員. 分享Obsidian第二大腦建構實務. 原子寫作與精實寫作實務. 精力管理與學術工作流實務.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75會員
1.9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那是個冬天的早晨, 我跟著父親進漢來飯店的三溫暖,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男人的對話」。 他沒講大道理,只是泡在熱池裡,淡淡講了三句話, 但這三句,成了我這 23 年打天下的行動座標。 ▋時間花在哪裡,成功就在哪裡 這句話簡單到幾乎像廢話, 但我後來發現:真的只有極少數人,敢把時間花在他們嘴
國王 K-avatar-img
22 小時前
你父親真好❤️
別人說你「很有熱情」, 其實多半是因為他們自己動不起來。 他們不理解,你不是燃燒熱情在行動, 你只是像刷牙一樣,把行動當作日課,做了而已。 ▋能促進下一步行動,就是好方法 再小的行動,只要能推進下一步, 就是「有用」的。 不是每件事都要有意義感、不是每個任務都要心流滿滿, 你只需要完
每週一次的 meeting, 是許多碩博士生的焦慮根源——怕講不清楚、怕被罵、怕空白。 但其實只要掌握幾句關鍵句型, 你就能從被動回報者,變成有條理的主導者。 這三種句型,是你每週會議的「生存神器」。 用得好,不只少被罵,還能建立專業印象、讓教授放心。 ▋1. 根據老師您上次的建議___
AI 是好工具,但不是好老師, 它說的話看似有條理,其實只是統計語感上的合理,而不是邏輯上的精確。 特別在研究現場,過度依賴 AI,會讓你逐漸失去判斷力與主體性, 最後的產出,看起來很完整,實則空洞。 這三種 AI 使用方式, 聽起來方便,但長期下來,小丑往往是你自己。 ▋1. 全盤接受
很多人以為學語言要靠教材、補習、背單字。 但我一路從理工背景,零基礎靠自學考過 JLPT N1,靠的不是努力,而是選對了方法與態度。 以下這三種「不太正統」但超有效的學習方式, 是我自己走過才知道值得堅持的。 ▋1. 只用真的很有興趣的節目練聽力 我完全不聽教科書錄音,只聽我真心想追的節目
你沒看錯,早上四點。 不是因為我特別自律,而是這個習慣的好處太明顯,根本戒不掉。 尤其對碩博士生或知識工作者來說, 這樣的作息,能讓你擁有比他人更長也更清醒的黃金時間。 ▋1. 別人還在睡,我已經進入心流 早上四點到七點,整個世界幾乎靜音。 沒有訊息、沒有雜音、沒有社交壓力, 這段時間
有些碩博士生的焦慮, 不是來自研究難度,而是來自「沒回訊息」的空白時間。 你很努力讓自己是個「好學生」, 但面對教授的已讀不回、遲遲不批改、消失一週, 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但放心,這不是你的問題。 只是你高敏感、他高負荷,你們活在不同的時間邏輯裡。 ▋1. 你會在凌晨三點
碩博士階段最大的挑戰, 不只是研究本身, 而是你有沒有能力清楚思考、清楚記錄、清楚說服他人。 這三種「語言」不是學術規定, 但早點學會,能讓你效率暴增、焦慮驟減、成果成倍。 ▋1. Markdown:用最輕量的格式,建立最穩定的知識管理系統 還在 Word 開檔案、複製貼上、搞花格式?
別再騙自己你在「準備文獻回顧」了。 很多碩博士生其實早就掉進了資料囤積症+閱讀拖延症的循環。 真正有效的文獻整理,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能不能轉為實際研究行動。 出現這三個狀況,代表你該停下來砍掉重練。 ▋1. 平均下載了 30 篇,但只讀了 1-2 篇 這代表你其實只是「怕錯過」,不是有閱讀
很多碩博士生的焦慮,不是因為實驗做得不夠, 而是因為記不得自己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到底有沒有進步。 實驗數據不是問題,缺的是一套能建立自信、看清全局的紀錄法。 這三個技巧,能幫你把混亂感轉為掌控感,把焦慮轉為深度思考。 ▋1. 實驗 log 一律用「問題句」開場 不要寫「今天跑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