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樺

王啟樺

348 位追蹤者
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器學習博士後研究員. 分享Obsidian第二大腦建構實務. 原子寫作與精實寫作實務. 精力管理與學術工作流實務.
360會員
1.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由新到舊
【數學與毒:從愛到成癮的思索】 ── 1. 藥與毒的轉變 2. 青春中的數學成癮 3. 戒毒之路年輕時,我對數學的熱愛是無可救藥的,就像藥物一樣,它治癒了我對真理的渴望。數學是那樣確定、精確,讓我深深著迷。這種高濃縮的人類智慧結晶,吞下去就是精彩的啟發和刺激的思考,成為我這個鄉下少年的精神良藥。 ▋藥與毒的轉變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這句話啟發了我重新思考藥與毒的關係
2024-07-27
2
碩博士生在日常寫作中可能有的3個不成熟心態:1. 過度依賴網際網路資訊: - 雖然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各種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是破碎的,缺乏系統性。學生容易陷入資訊過載的陷阱,無法有效地組織和整合資訊。過度依賴網路資訊而不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可能導致知識基礎不穩固。這類學生常常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但卻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解,容易在研究過程中迷失
2024-07-27
3
D023|Obsidian筆記庫為何不可控制也不應該被控制?將Obsidian筆記庫類比成森林, 則每一則筆記就像是種下一個種子, 而有獲得發展的筆記串, 就會經過發芽,出土,茁壯,成樹的過程。 而萬老師提到的,複雜世界不可控制,也不應該被控制, 提醒了我做筆記時的正確心態。
2024-07-27
2
【在美國的七年:從學術到探索自我】 ── 1. 博士求學之旅 2. 遠端實習經驗 3. 發現自我適性自2017年7月來到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的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以及強盜演算法(Bandit Algo
2024-07-26
5
沒出過社會的碩博士生,「職涯規劃」都會犯的3大錯誤: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2024-07-26
0
118|如何成為怪盜,竊取讀者的注意力?今天接續昨天的討論,看看怎麼更好理解創作者偷文章的現象。 昨天我們提到,「怪盜創作者」是蠻不錯,東西偷得都很有藝術。 但也有一群模仿怪盜創作者的「扒手創作者」, 就只有模仿到人家的排版方式,文章內容就很貧瘠。 而我進一步與ChatGPT4o討論, 一個「扒手創作者」要如
2024-07-26
2
菜鳥研究生對「研究計畫」常見的3個錯誤心態: 1. 認為研究計畫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 許多研究生在開始一個研究計畫時,常常認為這個計畫只有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然而,現實情況中,研究計畫的成敗往往不是如此簡單。研究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和挑戰,同時也會有各種誘因和機會出現。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不斷調整和改進,而不是僅僅看重最終結果。
2024-07-26
3
U023|索引如何成為高效率知識工作的關鍵?「用一本沒有索引的書會很痛苦。」 「第一個網頁,其實就是內容索引。」 「當你用Google 搜尋,你並不是在搜尋網路,你是在搜尋Google對網路的索引。」 「索引是一個關於時間與知識之間關係的故事。 一方面你想快速查到你想要的資訊, 另一方面你想要知識能像是一塊一塊隨
2024-07-26
1
【寫作與紀錄的區別:從公開到私人的探索】── 1. 寫作與紀錄的界限 2. 紀錄的價值 3. 寫作的動力當我們談論「寫作」與「紀錄」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討論兩種不同的心態和用途。這種區別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即理解的,但一旦掌握了這兩者的差異,便能更高效地進行知識管理與分享。 ▋寫作與紀錄的界限 在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寫作和紀錄。然而,回顧這些所謂的「寫作」,我發現它們大多是一些難以重
2024-07-25
2
碩博士生在研究所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三個秘訣: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2024-07-25
1
J029|如何評估讀書的真正成本?獲得書籍的成本其實很低,獲得各種資訊的成本在現代其實都不高, 但真正的成本,是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你因為讀書而喪失的機會成本。 而本山裕輔的這個公式很有意思, 當你還沒什麼價值,你花在讀書的機會成本其實就很低, 因為其實你也沒有更有生產力的選項可以做。
2024-07-25
0
【從格局到職涯:從微積分課堂到人生規劃】── 1. 認識格局 2. 師恩難忘 3. 重要選擇 4. 職涯規劃 5. 堅定“你能看到的格局,總是隱藏著某種暗局;如果你看不到暗局,你看到的世界或許是一個騙局。”這句話節錄自吳伯凡老師的講透道德經50講課程的第二講。吳伯凡老師的課,是我在得到上非常喜歡的課程。每次聽吳老師的課,都有種拓展了認知維度的感覺。 ▋認識格局 在大學一年級時,我有幸在台大數學系學習大一微
2024-07-25
4
在研究所學習「教科書」時,徒勞無功的碩博士生都有這3個特徵:1. 收集過多相關書籍卻無法專心讀完一本: - 這類學生常常分心,喜歡收集各種講同一主題的書籍,並花費大量時間去比較這些書之間的異同。但這樣做反而使他們無法專心深入地閱讀完一本書,導致知識的掌握變得片面和零散。 - 解決方法:專注於選擇一本優質的教科書,並深入閱讀和理解其內容,將精力集中在這本書
2024-07-25
2
117|你是創作界的扒手還是怪盜?2024年7月21日,早上跟朱騏聊到許多創作者偷文章的現象, 引發了我們對小偷的深入思考,在此記錄一下。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我想這句話你一定耳熟能詳,說明了創作或多或少都是在講就偷東西的藝術。 與朱騏的討論中,我們發現有一些「怪盜創作者」還是蠻不錯,
2024-07-25
1
【學術閱讀的高效流水線化:如何標準化提升效率】── 1. 資訊塊轉換 2. 關鍵字索引筆記 3. 動作標準化的好處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2024-07-25
9
給碩博士生看的,3個專家技巧來提升個人發展:1) 使用反思來推動行動: - 「思考,不是為了找到‘我是誰’,而是為了促進行動,並歸納反饋的經驗。」這句話摘錄自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50講課程,強調思考應該用來促進行動,並從中歸納出有價值的經驗。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可以定期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從中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
2024-07-24
7
D022|為什麼70分完成度的工作是事半功倍的秘訣?我在博士一二年級的時候,寫論文, 一直到投稿的那一週甚至是截止日期前幾個小時, 才把完整的論文寫出來。 這樣其實就缺乏收到指導教授意見的機會。 而隨著寫論文的經驗多, 開始學術合作的經驗也多, 我逐漸學會怎樣快速完成70分的工作, 然後收集Feedback後再進行迭代的工作方式。
2024-07-24
3
3 個專家技巧來提升日文聽力:1) 充分利用日本綜藝節目: - 鍛鍊日文聽力的其中一個最佳方式是觀看日本綜藝節目。我特別推薦《閒聊007》(しゃべくり007),這些節目不僅有趣,還能讓你在娛樂中提升聽力。當你不需要字幕就能聽懂搞笑藝人的梗時,你會發現N1聽力測驗變得簡單很多。這些綜藝節目通常涉及大量的口語對話,並且語速較
2024-07-24
6
【從純數學到應用數學:我的學術轉變之旅】── 1. 台大數學系的學習經歷 2. 與摯友宗誠的科學交流 3. 遇見徐大哥2012年,我21歲。 當時我是一個普通的台灣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沉迷於代數拓撲、微分幾何、李群與李代數的學習。每天,我都在齊震宇教授的指導下探索代數拓撲,在王金龍教授的課堂上學習微分幾何,並在林惠雯教授的教導下鑽研李群與李代數。這些課程讓我沉浸在對宇宙物理的無限想像與探索中。 ▋台大
2024-07-24
1
博士生在輔導碩士生大學生小朋友時,失敗的3個根本原因: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2024-07-24
2
116|如何量化與分析實驗中的不確定性?我們做實驗的目的, 往往是想要量化「確定的不確定性 Certain Uncertainty」。 什麼是「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其實就是無法透過控制各種變因來控制下來的現象。 在做實驗的時候, 就算你已經把實驗條件盡量控制一樣了, 其實實驗的結果每次還是會有一些差異。
2024-07-24
4
碩博士生只要克服這3個關於「經驗學習」的壞習慣,學術工作就會一帆風順: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2024-07-24
6
J028|如何把“持續下去”的心態轉變為“今天也繼續”?有了「啟發日曆 」,我就能清楚知道這個禮拜, 我哪些研究方向的攝取還不夠,那在週四週五的時候, 就能夠有意識的補一下進度,確保每個方向每週都有繼續下去。 繼續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而繼續的能力也是最難培養的。 當你有能夠繼續的能力,其實各種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心想事成。
2024-07-24
3
找工作找得不理想的博士生,唸研究所的時候都有這3個特徵: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2024-07-23
6
U022|為什麼健康挑戰是你成長的關鍵?目前可以大量閱讀學術論文與一般非虛構書籍, 每天也能夠寫作5000-6000字紀錄一天的精神活動, 更能夠每天更新社群媒體,分享我在各領域的所思所學所想。 而我就很能體會 Matt 所說的,「健康的挑戰」是什麼意思。 自己其實對自己的狀況最熟,而真正精通一項技能最快的方式,
2024-07-23
1
【如何選拔博士生:擁有技術底氣與獨立見解的重要性】── 1.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2. 台大觀察 3. 學生範例 4.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2024-07-23
6
碩博士生在撰寫學術論文導入環節時常犯的重大錯誤: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2024-07-23
10
115|為什麼數學只是理學院用來自慰的工具?數學證明於是就像是理學院的A片, 可以透過手淫寫證明來自嗨, 但那並不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 什麼是追求真理的健康方式呢? 如果你去觀察,大部分偉大的數學家, 人家並不自稱自己是數學家, 都是自稱自己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發明家。
2024-07-23
2
3 個專家技巧來提升學術寫作:1) 將學術論文視為工業品進行生產: - 上個週末學習華楠的《如何打造創意生產的流水線》,裡面對工業品的描述,讓我對學術寫作有新的啟發。學術寫作是一門實用但不好傳授的技術,將學術論文看為工業品,我認為是幫助學生更快寫出第一篇論文的關鍵。華楠的課程定義工業品的三個特徵:有零配件生產過程、有生產
2024-07-22
5
Bandit 004|如何使用鞅集中不等式分析強盜演算法?今天繼續聊聊由Yasin Abbasi-Yadkori [1] 於2011年發表的文章, 《Improved Algorithms for Linear Stochastic Bandits》[2]。 今天主要想討論在第11頁的Lemma 8, Yasin 展示了如何構造「超鞅 S
2024-07-22
0
研究路上愈走愈窄的碩博士生,都有下面3個特徵: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2024-07-22
4
J027|如何透過寫作來具體化讀書啟發?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2024-07-22
0
看著網路教學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碩博士生,都會踩到的3個陷阱:看著網路教學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碩博士生,都會踩到的3個陷阱: 1. 依賴誤導性的資料來源: 2. 缺乏實際寫作經驗: 3. 沒有文化背景支撐: 你在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中還見過什麼其他錯誤?
2024-07-22
3
U021|為什麼補充資料是筆記連結的核心?我目前在Obsidian的實踐上,我有三種主要的連結策略: 01 用筆記標題去連結有結構的從屬關係 02 用參考資料連結筆記庫外的補充資料 03 用Obsidian內部連結[4]筆記庫內的補充資料
2024-07-22
3
菜鳥博士生在實驗過程中常見的3個錯誤心態: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2024-07-22
5
114|如何透過「啟發筆記」避免徒勞無功的閱讀與思考?「啟發筆記」由「摘錄」+「 自由寫作 」兩個部分構成。 「摘錄」的部分是指你閱讀的「文章」「書本」上的原汁原味內容, 你需要將原文一字不漏照抄,以避免斷章取義或者轉述上出現落差。 而「自由寫作」則是你做完「摘錄」後, 馬上紀錄自己心中的想法, 抓住自己各種念頭, 用寫作讓他們現形成文字,
2024-07-22
1
3個專家技巧來理解「議事」與「共識」的形成:1. 理解共識達成的前提: - 顧衡老師在專欄中提到的兩句話:「在高一級的權威缺席的狀況下,人們其實是無法通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以及「投票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事先已經達成某種共識。」強調了共識達成的先決條件。這些觀點來源於坂井豐貴的書《「決め方」の経済学》,此書探討了議事的科學,顯示出達
2024-07-22
3
D021|為什麼時間是篩選出優秀學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兩年前,一個學生沒有什麼進度, 我還會去關心一下學生是不是最近發生什麼事。 後來學生漸漸多了,我也就對那些拿得出成果的學生比較上心, 那些拿不出成果的學生,就讓它隨緣。 總感覺這樣好像是一種偏心,或者感覺比較功利。 今天讀到華杉老師這一講,感覺很有啟發, 人走茶涼,我們也無需再追。
2024-07-22
4
3個專家技巧來解構學術閱讀工具:1. 確認需求者與供應者: - 了解需求者是誰,以及他們對學術閱讀工具的需求。例如,學術研究人員需要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大量文獻的工具。接著,了解供應者,例如學術閱讀工具的開發者,並探討他們的先入為主觀念,如「學術閱讀工具應該簡單易用,並且具備強大的搜尋功能」。 2. 確定新工具的核心價值:
2024-07-21
6
J026|如何提高你對任務時間的估計精準度?01 實行:對任務的執行時間計時 02 結果:紀錄做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 03 修正:比較實際花費的時間與估計的時間 只要你有意識去比較自己實踐時間與估計時間, 你對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更正確的認識, 那你在承擔責任,把事情做出來的能力就會更好, 就能在工作上可靠,成為他人可以信賴的人。
2024-07-21
3
學術閱讀不太行的碩博士生,都有這4種特徵:1. 只找「字面上」相關的論文: - 這類學生常常只利用關鍵字搜尋最新的會議論文。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找到與關鍵字直接相關的論文。然而,這樣的搜尋方式存在一個盲點,因為只能找到「字面上」相關的論文,卻無法發現那些「字面下」更深層次相關的研究。這些更深層次的研究可能會對你目前的研究提供更為重要的啟
2024-07-21
7
113|如何在學術閱讀中利用Obsidian建立有效的知識複利系統?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2024-07-21
3
我在Threads上日更已經超過120天。這是我持續能獲得啟發的3個創作祕訣: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2024-07-20
11
D020|機器學習理論如何指導實務?「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2024-07-20
5
我到美國後才發現,台灣的教育體系為我們內建的三個研究盲點:1. 誤解Abduction與其他推理方法的區別 - 在台灣,Abduction通常被翻譯為「溯因推理」,是基於事實回溯出背後可能的原因,以找到最佳解釋「事情發生背後機制」的過程。然而,許多學生誤以為Abduction僅僅是「發想法」,未能理解其實質是提出假說並尋找證據驗證。 - 此
2024-07-20
8
J025|如何讓自學的三角形不斷轉動?有了這個「自學的模型」,我進一步想反芻我目前寫讀書筆記的方式。 目前我寫讀書筆記的方式,正如同你讀到的這篇文章, 基本上有三個成分: 01 節錄文章書籍中有意思的討論內容 02 附註文章書籍的作者以及節錄內容的出處 03 寫300字自己從節錄內容獲得的啟發與思考
2024-07-20
5
「研究所讀假的」的碩博士生,都有這些特徵: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2024-07-19
6
U020|你是否只是個「Note Taker」?我在高中與大學時期,也是 Note Taker。 年輕的時候買了很多書,翻了很多書, 到處看來看去,但總是覺得東西都有點印象, 用聊天的還能說出一些故事自圓其說, 但如果用寫的,每個字都憋得很困難。 但隨著抵達碩士與博士時期, 用寫作表達想法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我開始在寫作上下足功夫。
2024-07-19
2
腳很細,實力很薄弱,脖子卻又喜歡伸很長的紅鶴型碩博士生,都有這些特徵:1. 同時嘗試太多不同的方向: - 這類學生希望在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間取得平衡,但通常沒有一項能全力以赴。結果是,他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分散,導致最終無法在任何一個方向上取得顯著的成果。這樣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常會感到困惑,為何自己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2. 沒有專注於特定的研究方向: -
2024-07-19
4
112|為什麼數位寫作就像是在做餅乾?每天大量的自由寫作, 就像是桿麵團一樣, 而將自由寫作的草稿進一步, 用一些模板寫成短文, 就像是拿餅乾模具做餅乾一樣。 而社區媒體就是你賣餅乾的市場, 餅乾好吃就有很多點讚評論轉發, 餅乾不好吃讀者就吐出來。
2024-07-19
2
DP 001|如何評估你算法的成員推論風險?攻擊者的目的,是發展出一種方式, 能夠可靠辨認出特定的數據點, 是否包含於目前算法的訓練數據中, 以此來窺探算法的訓練數據隱私。 有另外一類的研究,叫做數據拷貝, 則是直接觀察算法的輸出, 看看算法輸出是否有過於靠近訓練數據的情形。 這種數據拷貝的觀察, 也轉成另一種成員推論攻擊的形式。
2024-07-18
5
3 個專家技巧幫助研究所碩博士生提升學術工作效率:1. 制定嚴謹的工作節奏: - 在 UCLA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我制定了嚴謹的工作節奏,具體來說,我的工作週期是週日到週四工作,週五週六休息。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 8:30 到下午 3:30,共 7 個小時。這樣每天 7 小時,一週累積 35 小時的高強度專注工作,使我能夠達到高效率和高
2024-07-18
1
Bandit 003|如何透過擾動參數來實現最佳探索?今天聊聊 Marc Abeille[1] 所著作的《Linear Thompson Sampling Revisited》[2]。 這篇文章是分析Linear Thompson Sampling的理論經典文章。 文章裡面示範了如何將 Thompson取樣, 看作是一種對參數的擾動,
2024-07-18
0
研究所碩博士生在「閱讀」上常有的3個壞習慣: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2024-07-18
3
111|什麼是自學數學的關鍵?你學習任何數學, 都要問這哪個部分是微積分長出來的, 哪個部分是線性代數長出來的。 當然,你需要先把微積分與線性代數學一次, 知道裡面有哪些內容, 接下來學任何新的東西,其實都是微積分跟線性代數。
2024-07-18
1
勇於嘗試學習新東西的每個研究所碩博士生,都應該掌握的「好好失敗」框架: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2024-07-17
7
U019|如何將筆記變成一個生命系統?Nick Milo 的寫作都很隨性, 很難看到他對自己的用字有比較準確的定義, 導致我雖然加入社群很久了, 但總覺得他每次講的東西都跟上次不一樣。 不過Nick Milo 這種不嚴謹的習慣, 也讓他每次都能跑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想法, 每次的工作坊都能學到蠻多有趣的概念。
2024-07-17
2
110|為什麼語言學得好不好取決於你懂不懂文化梗?當時大二為增進日文聽力,我還會每個月去唱日文卡拉ok。 從慢歌逐漸能駕馭快歌,當你能自然說出日語, 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 另外,觀察自己能聽到的完整句子, 然後去看一下那個完整句,對應了什麼文法, 這樣就可以連結回 JLPT N5-N1的教材, 這樣隨機去讀文法,學習也會變得很有趣。
2024-07-17
9
在研究所求學過程中你可能犯的重大錯誤: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2024-07-17
0
D019|你是否被「優越感小丑」包圍了?「解構 (Deconstruction),簡單說,就是打破二元對立。」 「世界上總有人宣揚各種二元對立--善與惡,真與假,高雅與通俗,主流與非主流--說一個高級,一個低級,說一個中心,一個邊緣。」 「解構,就是要打破這種觀念。」 「二元對立都是人為構建的概念,不是真實的情況。」
2024-07-17
2
給研究所碩博士生看的,4種實體筆記工具框架:1. 筆記本 (Notebook) : - 筆記本的特徵是照順序保存,主要用途是作業紀錄。這種方式適合用來記錄課堂筆記或實驗數據,讓你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有序。筆記本的有序性有助於追蹤學習進度,方便回顧和整理資料。從台大到普渡大學,我發現很多同學都習慣使用筆記本,特別是在記錄長期研究項目時。
2024-07-16
9
J024|如何應用野口悠紀雄的多維度筆記法改善你的知識管理?第1層(Rootfile):原稿,生活紀錄資料,連結集錦,書單。 第2層:對第1層的內容做分類。例如將「原稿」進一步分成「書籍」「連載」「其他」。 第3層:對第2層的內容做個體化。例如將「書籍」進一步具體為書的名字。 第4層:對第3層的內容做結構化。 第5層:對第4層的內容做細節化。
2024-07-16
26
3個專家技巧來幫助你熟悉AI增加知識產出:1. 在任何事情裡嘗試使用AI來幫忙: - 「你應該在你做的任何事情裡嘗試使用AI來幫忙。」隨著你的實驗,你會發現AI的幫忙可能是滿意,可能是很鳥,可能很垃圾,也可能令你很不安。這樣的過程不僅是利用AI來幫自己的忙,更是讓自己熟悉AI的能力,讓你自己更加瞭解AI能如何協助你,或者威脅你,或者取代你
2024-07-16
8
U018|你是否正在面臨過多或過少的挑戰?帶學生其實是非常難的事情,你必須分很多時間去照顧每個學生, 根據他們每週的狀況去給相對應的指導。 也因此,帶人這件事,很少人願意去積極做。 Matt 對不健康的挑戰描述的也相當到位, 如果給的指導沒有貼合學生的狀況, 學生可能累倒,也可能蕭條, 都不可能持續穩定產出到完成一篇研究工作。
2024-07-16
1
研究所的碩博士生,演講方面可能會犯的3個重大錯誤:1. 忽視讀者需求,演講內容凌亂、訊息不明確: - 很多學生在進行學術演講時,沒有考慮到聽眾的需求,這樣只會讓內容看起來混亂,聽眾無法抓住重點,最終浪費大家的時間。例如,有些學生的投影片上放了太多文字或不相關的圖片,這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 2. 缺乏系統的簡報製作能力: - 學
2024-07-16
6
109|你是否真的處於人生的「低谷」?換一條路去你想去的地方。 「另一個維度」可能是再鍛鍊自己數據分析,說故事的能力; 「另一個維度」可能是再鍛鍊自己編程,實踐機器學習的能力: 「另一個維度」可能是再累積自己的數學與統計理論的能力。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達,我們只需要花錢, 就可以「選擇」很多事情,選完就馬上拿到。
2024-07-16
3
學習大語言模型 101步驟 1: 計劃每天花點時間學習大語言模型的技術部分。 步驟 2: 選擇合適的教材。我選擇了Manning出版的《Build a Large Language Model (From Scratch)》,這本書有配套的程式碼和詳細的講解,是我信賴的學習素材。 步驟 3: 瀏覽教材中的程式
2024-07-16
0
C015|編碼器-解碼器循環神經網路如何影響注意力機制的設計?機器其實不是像人類這樣一的單字對應一個單字去翻譯, 而是使用「編碼器 Encoder」與「解碼器 Decoder」來做語言之間的翻譯。 其中編碼器的任務,是「閱讀 Read」與「處理 Process」完整的文本, 而解碼器的任務,則是「產生 Produced」翻譯過後的文本。
2024-07-16
1
3個專家技巧來提升精力管理:1. 維持良好的體能: - 你的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和睡眠品質都會影響你的體能。體能是精力管理的基礎,張遇升老師在他的課堂中強調,體能是金字塔的底層,應該被優先管理。研究所學生常常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維持良好的體能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應對挑戰。我目前飲食選擇和睡眠品質都不錯,但運動習慣還需要加
2024-07-16
1
D018|你是否也把物品誤當成了裝備?如此,我從寫作找到了意義,而我從每天持續輸出,找到了持續學習,思考,帶來的深度體驗,而持續寫作又可以培養自己的品味,累積自己的文化資本,就不會被一些很淺薄的分享者的內容吸引注意力,而是可以用更內行的方式,判斷哪些分享者的內容是真的值得花時間的。
2024-07-16
1
Bandit 002|信心集合在強盜算法中有什麼作用?今天繼續聊聊由Yasin Abbasi-Yadkori [1] 於2011年發表的文章, 《Improved Algorithms for Linear Stochastic Bandits》[2]。 在15頁的順間後悔分析中, 我們在B001講到上界已經替換為 「強盜算法行
2024-07-15
7
大學生(以及有的碩士生)在訂製計畫常常犯的3個經典錯誤: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2024-07-15
3
J023|你試過把實體書或電子書拆成小冊來讀嗎?記得那時候是高中三年級,當時也是在日本書上看到這個做法。 那時候我是徒手把書撕破, 就發現書脊那邊除了有熱融膠,還有一綑一綑的紙張。 而透過把書撕破來閱讀,的確可以把書的Scope 縮小, 更好玩的是,拆亂的書頁, 你可以怎麼用自己的邏輯再重新順成一個邏輯, 那真的是一個鍛鍊自己組織內容很好的練習。
2024-07-15
2
在社群媒體互動中你可能犯的重大錯誤: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2024-07-15
3
U017|為何人類智力的提升取決於創造更強大的工具?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2024-07-15
2
博士生在學術生涯規劃過程中可能犯的重大錯誤: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2024-07-15
5
108|如何判斷你是否已經到火侯念博士?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2024-07-15
1
Bandit 001|如何將未知量轉化為已知量?將「未知的"真實強盜參數"與未知的"最優行動"」 替換成「已知的“估計強盜參數與已知的”強盜算法選擇的行動“」。 於是,在瞬間後悔定義中用到的未知量, 都能轉化為強盜算法設計就能知道的已知量, 那麼分析就能繼續下去。 這個思維在做理論研究的時候相當重要,
2024-07-14
7
每個研究所學生都應該掌握的情緒管理框架:1. 命名情緒: - 當你有情緒時,給情緒「命名」(如快樂、開心、幸福、憤怒、愧疚、焦慮、心虛)。這是理解情緒的第一步,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命名情緒讓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它,而不會被情緒淹沒。 2. 理解情緒來源: - 理解這個情緒與「什麼事」有關,並找到
2024-07-14
5
D017|如何利用構思提升研究效率?「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2024-07-14
1
研究生感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3個尷尬時刻:1. 不懂得節制 (Moderation): - 很多人在已經飽了的情況下,還會再多吃一點,導致不必要的健康問題。明明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是忍不住再買,結果不但浪費錢還佔據了空間。已經有點醉了,卻還要再喝一杯,最後反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效率。明知社群媒體讓自己更悲慘,卻還是無法停止滑動,導致時間被
2024-07-14
4
U016|你如何在計畫中平衡阻力與誘因?計畫背後成功失敗的真相:其實是「阻力」與「誘因」在拔河。的確,如果沒有全盤考慮的話,其實背後有很多「阻力」,都會在你開始實踐計畫時出現。你會開始想做某件事,某個程度是看見了背後的「誘因」,認為這件事情做成了,就能完美解決你現在的各種困擾,能夠幫助你從現在不那麼喜歡的環境跳出來。
2024-07-14
2
科學家生涯早期常犯的重大錯誤: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2024-07-14
4
107|如何回應時代的學術召喚?了解熱門的題目熱門的技術,具體是解決什麼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熱門的題目之所以熱門,常常是因為那個工作開啟了領域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之所以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基本是因為某種「技術」得到了突破。可能以前沒辦法計算的東西,現在可以計算了,可能以前逼近的效果不好,現在變得更好誤差都更小了
2024-07-14
1
3個你可能一不小心就忽略的,關於“學習”的日常操作定義: 1. 體驗前後的差異: -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的差異’。」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澤潮的著書《独学の地図》中的第58頁。他們認為,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這種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的角度相當新穎。 2. 將日
2024-07-14
2
J022|如何利用速度成為更有效率的工作者?「速度才是最重要的經營資源。」 「提高決策的速度,就能增加單位時間內能做到的事,生產力就能再上升。」 「影響力 = 工作量 (輸出) X 速度 (時間)。」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53頁, 引發
2024-07-14
1
每個博士生都應該在博士時期盡可能掌握的知識工作框架: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07-14
2
D016|為什麼複習比強記更有效?我一直都是多工的愛好者,總是喜歡有多個事情同時進行,然後每天每個方向推進一點,一天推進多個方向,我就會覺得很有進展。有一類的人似乎很能熬,可以一整天都做一件事情,我則不然,常常一個東西做一下就覺得可以了,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說。而具體我是怎麼管理我的多工進展呢?
2024-07-14
0
碩博士生達到精益求精的3個專家技巧:1. 挑戰:在極限邊緣工作 - 「挑戰 Challenge」這個概念來自於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本書強調,透過在極限邊緣工作(Work ne
2024-07-13
3
U015|你能重構失敗成為成功的踏腳石嗎?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2024-07-13
3
4個大多數碩博士生讀Paper會犯的重大錯誤: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07-13
6
106|為什麼數學研究需要時間的沉澱?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2024-07-13
3
3 個專家技巧來提升資訊獲取能力: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2024-07-13
2
J021|工程師和數學家在原始碼閱讀上的思維差異是什麼?數學系的訓練,與上面閱讀原始碼的優先順序,本質上是反過來的。在數學的訓練中,是先把函數定義的非常清楚,再進一步去看函數應用在具體的數據上會發生什麼行為,然後就到此為止,不太會再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如上面西尾泰和所述,工程師看事情的角度,是先掌握全局,然後再進一步細化每一層的細節。
2024-07-13
2
每個研究生都應該掌握的做事框架:1. 完善計畫與靈活應變: - 很多人在做計畫時,會把一套計畫做得非常完美。然而,實施計畫時,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使計畫無法順利執行。這時候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留下足夠多的餘量,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資源。另一個辦法,就是事先準備好B計畫,當局勢發展不如預期時,你可以依據這個替代計畫來應對。
2024-07-12
4
D015|你如何用分工節省時間和體力?我使用最多的共享經濟服務,不外乎就是Uber與Uber Eats。 的確Uber與Uber Eats 提供了更多選擇,在移動以及買東西吃的選擇上。 移動上,平時搭大眾運輸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 而有了Uber,我還可以多更多移動的選項,去其他想去的地方。
2024-07-12
1
3個專家技巧來提升知識生產:1. 寫信作為知識生產手段: - 「寫信,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知識生產手段」,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梅棹忠夫的著作《知的生産の技術》。該書出版於1961年,梅棹忠夫在書中推廣的京大式卡片(京大式カード),其形式類似於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 (Zettelkasten),都是利用卡片索引來孕育與創造新想法的方
2024-07-12
4
J019|如何每天只花5分鐘來持續進步?做事情做久,心情一定都會有高有低,總會覺得當時是不是選錯了,是不是現在轉換跑道,有機會彎道超車。其實事情用想的都很快,但實際做要持續做下去,阻力很大,其實非常困難。而井上新八這12個步驟,我共鳴最大的部分,就是步驟10:不用慌,也不用勉強,從容的繼續做下去。
2024-07-12
4
研究所學生發展過程中常見的重大錯誤: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2024-07-12
3
U014|你是否也曾思考過“對話”的真正意義?第一種對話是「務實對話 Practical Conversation」。 對話內容基本上是分析具體狀況, 還有在目前可行的選項中做選擇的理由。 這類的對話,我想提出證據與邏輯, 就能讓對話有效前進。
2024-07-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