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以下困擾?
- 看了很多文獻,但記不住內容
- 筆記很多,但寫論文時還是找不到重點
- 有想法,卻不知道怎麼組織成論點
- 寫作時常常腦袋卡卡,不知道從哪開始
這些,其實都不是你的問題,
而是你缺乏一個能整合閱讀、筆記、思考與寫作的知識工作流(Knowledge Workflow)。我在這裡分享一套我親自實踐、專門為碩博士研究設計的 Obsidian 使用流程,
幫助你把「雜亂資料」轉變為「可用知識」,最終順利寫出高品質研究內容。
▋一、Active Notetaking:讓筆記真正幫助你思考與寫作
多數人做筆記只是複製內容,
但真正有用的筆記,是會「對你說話」的筆記。
我在 Obsidian 裡會使用三層筆記結構:
- 摘錄內容:文獻中的原句或重點段落
- 理解回應:我怎麼解讀這句話?它和我研究有什麼關聯?
- 應用延伸:這段內容可以應用在哪裡?能不能變成一段論述?
這樣做的好處是:
每當你回顧筆記時,看到的不是一堆文字,而是一段段「和你思路相連」的材料。
這些材料,就能在寫作時轉化成段落、觀點、論點。
▋二、Idea Management:讓想法不再只是靈光一現
研究時常會突然冒出一個好點子,
但如果你沒有即時記錄、整理、分類,這些靈感很快就會消失。
我的做法是,在 Obsidian 裡建立一個 Fuzzy Ideas 資料夾,專門收集還沒成熟的想法。
每個想法都是一張獨立筆記,筆記內容包含:
- 想法來源(來自哪本書、哪場討論或哪段經驗)
- 初步連結(與哪些主題、文獻、研究問題有關)
- 待思考問題(這個想法還缺什麼資料或推論才能成形)
這樣的管理方式會讓你養成一個習慣:
任何想法都值得被記下,因為它可能是下一篇論文的起點。
▋三、Network Reading:建立文獻之間的連結與對話
碩博士生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讀文獻」,
但真正有效的閱讀,不是「看過」就算,而是能在多篇文獻中找出關聯、建立脈絡。
我用 Obsidian 建立閱讀網絡的方式是:
- 每篇文獻都有一個專屬筆記(Lit Note)
- 針對每篇文獻,建立一個 “Literature Summary Block”:
- 研究問題
- 方法論
- 核心發現
- 與我研究的關聯
- 使用內部連結把相關文獻彼此串起來
- 例如:「A 文獻的發現支持 B 的假設」→ 在 A 筆記中連結到 B
這樣做幾個月後,你會擁有一張專屬於你的學術知識地圖。
不但能快速找到資料,更能幫你在腦中建立一套立體的學術對話結構。
▋四、Argumentation:把筆記轉成清晰的論述架構
資料有了、連結有了,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
如何把這些筆記轉換成「可用於論文」的內容?
我在 Obsidian 中採用一個論點結構模版,幫助我拆解與組織思考:
- Claim(我要主張什麼?)
- Evidence(我有什麼證據支撐這個主張?)
- Counterargument(別人可能會怎麼反駁?我怎麼回應?)
- Implication(這個主張對整體研究有什麼貢獻?)
透過這個架構,我可以先把碎片化的資訊,整理成論述骨架,
再進一步展開成段落與章節,讓寫作不再從空白頁開始。
▋五、Knowledge Portfolio:打造能被重複使用的知識資產
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是:讓你的知識能夠長期複利,而不是一次性消耗。
我會定期整理 Obsidian 中的核心筆記,把它們升級為「知識作品」:
- 精選主題頁|某個理論或概念的全面筆記
- 常用方法頁|例如:閱讀方法、研究設計流程、資料分析技巧
- 個人文獻庫|條列並分類所有讀過的文獻筆記
這些筆記一旦建立,未來寫任何論文、提案、簡報時,
都可以直接調用、修改、延伸,大幅提升知識生產效率。
總結:碩博士生用 Obsidian 打造知識工作流的 5 個核心收穫
- 筆記不再只是「記錄資訊」,而是「參與思考」
- 想法有了出口,可以持續累積與深化
- 閱讀不再孤立,而是形成知識網絡
- 論點架構清晰,寫作效率倍增
- 知識可以被反覆使用,變成長期資產
如果你也是正在寫論文、準備口試、進行長期研究的碩博士生,
我誠心推薦你試試看 Obsidian,
不只是當筆記工具,而是打造一整套「知識轉化流程」的系統。
這個改變,會徹底翻轉你處理知識、生成內容、發展研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