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探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以及一個完整的結構框架、非常有洞見、建設性、前瞻性的觀點見解

才有資格值得輸出、產製

用文字書面語或口語闡述的方式創作

因為只要當自己有意無意的迫使自己必須在若干時刻定期定量的規律產出文本內容

或進行文學或藝術創作時

自己就會突然撈出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

文思泉湧或越講越多

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產生、出現的

不需要矯揉造作

刻意去澳、去發想

因為人在成長完熟、個體化的過程當中

一定會有許多不知不覺獲取的領悟、體會

是非常珍貴且富有主觀意識色彩的

而這些獨一無二的觀念與看法

就是形塑個人風格、特質性徵的一大成分

非常有坦露、展陳的價值與意義

而當自己被動或主動要求自我必須將這些想法

說或寫出來的時候

就會越來越起勁

雖然萬事起頭難

一開始甫接觸、執行操作的時候

多麼卡卡不順利、力不從心、沒有idea

一點幹勁、動力、能量都沒有

這也無妨

因為人在人是靠習慣、適應

而慢慢越來越成熟、優秀的群體生物

一開始剛接觸意見領域中的事物

或剛踏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中

一定會感到無比不舒服、不屬於自己

甚至想要放棄、逃脫、乖離

因為認為那不適合自己的特性

但其實每個人的性格、氣質與所適合的事是會隨著現在正在做的事務而有所變動的

沒有人天生就對什麼東西就是有興趣、有夢想

一定是經過多方接觸探索之後才最終得出的結論

或大概有個方向

認知自己對於哪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有興趣

這些領域工事都是靠探索得來的

因此要不斷從一遍又一遍的進行實踐當中

去擷取自己最有動機、有能量並且主動性強烈的部分

將其擴大增生

甚至一輩子都奉獻付出在這個專業或範圍之內

這就是人在成年之後經常需要面對的揀選、抉擇職業工作的時機

或升大學選科系的時候

因為已經接觸過許多面向的專業

透過演練、體驗

了解不同產業環境中的生態以及領域內所適應的性格、氣質、能力向度

並且探照自我

經過思考反省之後

忖度思量自己適合哪一種方向

並結合自己本身的興趣

甚至內在個性、人格

那些因為先天或後天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學經歷與父母及學校教育等各種因素而形塑出的自我特質

需要多方面複雜的盤點整合、統御綜整之後

才能總括出一個大概的方向

知曉自己究竟適合或較為適合哪一種領域專業

但這往往不是這麼容易、簡單

在追尋探找過程中

一定會遇到許多兩難抉擇、取捨困難的處境

這是非常正常的

因為其實每個人對天底下所有的事物都有興趣

只是喜歡的程度或多或少而已

因此有很多人會在摸索的過程中

這邊沾一點、那邊沾一點

三分鐘熱度、蜻蜓點水

什麼都喜歡卻什麼都不精

什麼都體驗過、探索過

但卻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哪一個

這也是很正常的行為

應該說這樣才是作為一個普通、平凡的一般人應該有的體現象徵

因為其實每個人對於任何事件的事物的興趣、意願程度都是有一個光譜

從最沒興趣到最有興趣劃分出來的

而不是二分法

因此分數越高或越接近有興趣的那一邊

就表示自己對於該領域內的工事是越有意願操作的

越有意願進行該方面的學習與工作

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相對概念

而每個人都對任何事物有興趣

只是拿到的分數或高或低、在光譜的左還是偏右邊而已

這些分數或光譜中定位的出現呈表的建立

也都只基於本身已經有接觸、體驗、探索過該方面領域的事物

已經有大致上的了解

而不是光憑自己的印象、空幻想

畢竟人不是一出生就馬上知道自己喜歡有興趣的領域是什麼

一定要靠多方接觸探索之後才知道哪些是喜歡的

哪些可能沒那麼喜愛、做起來會痛苦

我們常常說家庭教育必須要尊重小孩的意見與想法

從小就要開始培養起他們自我探尋夢想與興趣的能力

但是沒有一個人一出生什麼都會

並且知道自己要的方向是什麼

所以應該要灌輸、甚至硬塞給他們一些多方面的資訊

讓他們了解越多越好的領域與職業內的實踐內容

以及所需要的知識水平、技術能力與相應相關的性格、氣質指標

讓他們像在網路購物、貨比三家一樣

從一項一項的品樣中抽出幾個比較有感覺、有興趣的領域

這樣才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無論什麼個性
一個人若是越急躁、越衝動
自由不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人都是互相依存的每個對象與個體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就算是言談詞彙量很豐富、充沛
每個人無論什麼個性
一個人若是越急躁、越衝動
自由不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人都是互相依存的每個對象與個體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就算是言談詞彙量很豐富、充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Thumbnail
每個人關心的事情、好奇的人都不一樣。不管你做哪一種類型的創作,都可以從自己關心的事與好奇的人開始。因為就算最後無法成為創作素材,但第一時間已經滿足好奇,之後是否當作創作素材,反而是其次了。一開始不見得要有什麼明確目的與方法,先從那個模糊的好奇與衝動開始,慢慢地你自然會得到更多線索,往下發展。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找個地方,自在地寫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如果你也有創意相關的困惱,或是對創意領域有興趣,想以此為職業想提升自己的腦袋的;或是在藝術領域打滾,但覺得自己空有技術似乎缺少想法的。也包括身在任何領域想要創造新方向,或是想讓傳統產業注入新生命力的人。 今天要分享的主題一定很適合你。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Thumbnail
每個人關心的事情、好奇的人都不一樣。不管你做哪一種類型的創作,都可以從自己關心的事與好奇的人開始。因為就算最後無法成為創作素材,但第一時間已經滿足好奇,之後是否當作創作素材,反而是其次了。一開始不見得要有什麼明確目的與方法,先從那個模糊的好奇與衝動開始,慢慢地你自然會得到更多線索,往下發展。
以下全都是筆者自己觀點,如有引戰,那絕對是我故意的。
找個地方,自在地寫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如果你也有創意相關的困惱,或是對創意領域有興趣,想以此為職業想提升自己的腦袋的;或是在藝術領域打滾,但覺得自己空有技術似乎缺少想法的。也包括身在任何領域想要創造新方向,或是想讓傳統產業注入新生命力的人。 今天要分享的主題一定很適合你。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