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言談詞彙量很豐富、充沛
說話咬文嚼字、用詞非常華麗華美的這種人
也可能會面臨詞窮、卡詞、跳針
重複講到同一個概念、觀點或詞藻用語
導致自己在傳達或聊天的過程中
同一個現象與概念不斷來回一直重複
讓別人覺得好像在跳針
沒有規律、重點
甚至冗言贅字一堆、廢話連篇
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行為模式與外顯表現
就算是經過了長久的訓練
無論是言談還是演講
甚至日常生活的一般口語表達、傳遞訊息的日積月累接觸
每個人所能在短時間內講到的詞彙量還是有限
都有一定的範圍框架在那邊無法跳脫、超越
這是訓練不來的
每個人在短時間內若要輸出大量的文本內容
又不是擁有超能力
否則一般人絕對不會將世界上所有可用的同義字詞全部搬出來
每一個語言都有成千上萬針對同一個現象、事物的描繪、形容方式
光是同義字/詞就有無數種
但每個人在若干時期階段所能運用操使的詞彙量
一定就只會有那特定幾個
不可能全部都講到
或在書面語上撰寫、繕打的時候用到
而正是這些範圍限制
才樹立、形塑了個人的文字表現風格
無論是在日常口語談話當中
還是書面正式語體
每個人所需要面臨的考驗
都是詞彙量不足
但這並不是誰的錯
一切也不能強求
因為這是個人的特徵性質之一
如果硬是叫自己必須要將所有同義字詞全盤托出
每當描述形容一個現象的時候
就要用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形形色色的字詞來形容
當文字與詞彙過於豐富的時候
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副作用
因為這樣就代表沒有個人特色
失去了本我純真原來的那種天然屬性
不見得是好事
甚至往往造成語意斷裂
無法清楚、簡潔、明白的闡釋一件事物或理論、觀點、意識
尤其是不具體的抽象理念、精神、態度的時候
更難用豐富的言語來形容
越多艱澀、華麗的的文字堆砌
反而會扭曲、複雜化了這些本來就已經夠複雜的事物
讓別人誤解、曲解
更可能會看不懂
導致傳達的訊息在輸送的過程中被撕裂、失真
到接收者那邊時接收不完整
也不是對方聽不懂
而是傳遞者的言語本身就已經過於複雜
當要傳遞這些很難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理論化觀念
又加上傳授者本身所用的言語太過豐沛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下了苦工的細細雕琢文字
甚至需要另外發想
想的並不是如何將概念明確、清楚簡練的傳達
讓別人聽懂、看懂
而是在想著讓文字怎麼樣看起來更豐富、華麗、用越多越好的晦澀辭藻
這個有點本末倒置的歪斜心態
會造成溝通不良、雞同鴨講的狀況層出不窮
而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罪於傳遞者本身
因為他們往往只不過是想將自體內部產生的想法見解
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風格讓別人知道而已
沒有人想要讓自己的講話使別人聽不懂
而且誰說這種文字詞彙量龐大、豐富的言談模式就不是個人風格?
這當然也可以成為自己的特色之一
但風格永遠就只能是風格
就像自我性格一樣
一定會有好處與壞處、優勢與劣勢的部分
都是一體兩面
因此當這些言語豐富的人在輸出他們的文本論述時
好處是他們會在需要展陳自己的文采、文筆的時候佔盡風頭
而壞處就是可能會造成真正核心的概念傳遞不清
因為將本來就複雜難懂的概念用更瑣碎、繁多的言語模式作為形式來包裝
就更難讓人直接一目了然的聽懂或讀懂
因此在形塑自己的言談風格同時
也要在乎別人的感受與接收狀況
需要跟隨著外部環境情景的反應、回饋來做調整修正
不能想怎麼樣表述就用什麼方式來說話
有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是不好
但也會有不好的時候與地方
外界的評論也要聽一下
旁人不一定全然只會給予批評
雖然批評也可以當作是參考的依據
但其實世界上有這麼多聲音
多多少少一定會有一些是戳中自己內心的
而看到這些特別有共鳴、感覺的評價
就是讓自己改變、改善、進步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