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16th 新人新視野》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時間:2024-5-19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npac-weiwuying.org/programs/6538d33e6baf590008120f56)

(圖片來源:https://www.npac-weiwuying.org/programs/6538d33e6baf590008120f56)

馬戲《流逝的粒子》、舞蹈《引》、劇場《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這是2024年的新人新視野。

《流逝的粒子》

3位表演者,陳允諒及林乘寬的確以雜耍藝人自我定位,其中邱仕惠卻是舞者出身,至於導演温其偉則同時具備舞蹈及馬戲兩項專業。官方節目單雖然將《流逝的粒子》定位為馬戲,然而我個人認為,《流逝的粒子》更像一場融合馬戲元素--丟擲技--的舞蹈表演。

3位表演者穿著相同款式的服裝,時而相互糾纏、牽制,時而做著相同的動作,時而互助互動,彼此拋接球,既像是同一人內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對話,也像是人生路上同儕的互動,時而合作、時而競爭。

舞臺顏色呈現黑與灰的無彩色,表演者服裝顏色為褐與綠等大地色系,丟擲拋接所使用的杏黃色的沙袋與塑膠球,成為舞臺空間中最鮮明顯目的存在,直白呈現空間中「流逝」的「粒子」。這些「粒子」時而是表演者爭取、搜集的目標,時而是表演者需要拋棄、擲出的物件。

黃色的沙袋與塑膠球,是時空中流逝的粒子。(圖片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651954)

球狀沙袋和塑膠球同為杏黃色,於視覺上十分近似,但當演員拋接丟擲時,兩者差異便突顯出來:塑膠球落地會彈跳,會滾動,不只會由斜面高處滾落,當球帶有一定動能時,還能由低而高往上滾一段,也能在表演者的手臂、肩等部位來回滾動,而沙袋落地就會停住,在斜上只能由高往低處滑落,無法滾動。沙袋與塑膠球落地時,還能帶來不同的聲音效果--塑膠球清脆,沙袋沉悶--為這場表演增加不同的音效與節奏。

《引》

5位舞者透過接髮頂者長長的髮辮狂舞,髮辮末稍結上安全扣,舞者的髮辮時而與舞臺上方的轉盤相扣,時而與其他舞者相連。表演空間中,舞者髮辮相互甩動、糾纏,難以分辨到底是髮辮限制舞者、牽引舞者在特定範圍距離內跳舞,又或是舞者以頭、以全身,透過長辮牽引舞臺上的轉盤轉動,或是牽引其他舞者迫其互動。

長達1、2公尺的髮辮,晃盪抖動,畫面十分魔幻,像是某種宗教儀式。當舞者舞動四肢、扭動身體,過長的髮辮時不時出現繞頸、拉扯的狀況,真替舞者捏把冷汗。

編舞賴耘琪於2023年編的另一支舞作《共》,即由4位舞者髮辮相連共舞,這支2024年的作品《引》猶如《共》的進階版。

舞者以長髮辮牽引舞臺上方圓盤,迴旋狂舞。(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

尚未正式開場,工作人員還在整備舞臺,進行各種測試,2位演員已在場上一刻不得閒地說起話來,或是與觀眾攀談,或是彼此往來鬥嘴吐槽,或是一搭一唱介紹《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的工作人員與創作理念,並且在聊天中提醒觀眾關閉手機,不得攝錄影,演出過程會爆粗口,輔以各種半真半假、似虛若實的長篇大論理由與說法。

根據演員的介紹,所謂「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只有符合資格的人才能遭遇並搭上這班列車,有機會前往希望鎮。列車的終點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希望鎮?眾說紛紜,畢竟搭上這班車的人從來不曾回來過--這趟經歷將是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搭上前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是生命善終的想望,而一路上的遭遇的風景,是人生過程中不特定的瑣碎時空切片。如此題名與概念,令人聯想到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中奔馳於銀河鐵道上的列車。《銀河鐵道之夜》展現侘寂美學,無常與不完美,而《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則以2位演員熱鬧地互動相伴、持續對話,以愉悅歡快的方式展示人的孤獨與溝通不能。

LED燈飾邊的座椅,是夕陽列車乘客座席,是談話性節目來賓寶座,是咖啡館顧客餐椅。(圖片來源: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59aa3446-235f-44d6-8b49-d2b8d3d94991)

自本戲開演前起,直到謝幕前一刻,劇場中的演員不間斷地吐出字句,不問有無劇情與邏輯,無法停止說話,讓人聯想到紀蔚然的《無可奉告》。雖然戲劇結構同樣由數段不相干橋段組成,每一段都喳呼碎嘴,沉默不能,但紀蔚然畢竟自我定位為劇作家,《無可奉告》文本直白彰顯目的性:諷刺當年臺灣電視臺蔚為潮流的談話性節目、滿街都是熱愛暢談政治理念的計程車司機、虛擬世界高談闊論的線上聊天室與BBS留言板,整個臺灣社會呈現對於安靜沉默沒來由地驚恐、焦慮,只要不是獨處,就不能不說點什麼,卻又說不出真實、內涵、精髓或價值,只是以繁複充沛的話語文字與高亢的聲音表情堆疊「無可奉告」的真意。

相較於《無可奉告》文本目的性明確,《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的文本無意論證任何意義與達成任何目的,僅透過演員不斷地說話、互動,在劇場空間內建立屬於這齣戲自己的邏輯、趣味與節奏,它不是相聲,不是脫口秀,不意圖譏諷,卻成功引起笑聲,建立歡快的氛圍,娛樂觀眾,它不企圖展現沉重理念,沒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天南地北,由內子宮聊到外太空,僅以其明快緊湊的節奏以及兩位演員的表演能量,便分分秒秒緊抓觀眾的專注力與眼球,不致流於虛無空洞、鬆散零碎。

這是一則關於酪梨與花椰菜的故事(?)。(圖片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651954)

導演黃品媛及其他成員於受訪時表明,《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團隊中每一位成員都參與創作。

《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是「宇宙列車」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開往羞恥心的夕陽列車》亦是一部集體創作的作品,是一齣獨角戲。相較於第一部較重視文本,第二部《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試著不獨尊文本,將音樂、燈光、動力裝置、多媒體拉到與文本相同的地位,一同產出,彼此協調融合,以產生一部「形式即內容、內容即形式」的作品為目標,《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即是在此等創作理念下產成的創作成果。

甩開文本中心的執念,正是《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入選《16th 新人新視野》的理由。

----------

《流逝的粒子》
導演/編舞:温其偉
演出:邱仕惠、陳允諒、林乘寬
舞台設計:吳映竺
燈光設計:劉恩廷
音樂設計:劉子齊
舞臺監督:范頤
執行製作:歐諭璇

《引》
編舞暨製作人:賴耘琪
排練助理暨演出:曾子懿
舞者:詹佩瑄、施旻雯、廖思瑋、胡旬垣
燈光設計:劉恩廷
道具設計:周冠志
執行製作:林渝涵

《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
導演/文本構作:黃品媛
表演者/文本構作:張欣
表演者:張智凱
製作團隊:艾利夥伴
新媒體及空間構作:謝竺勳
聲響設計:劉文奇
服裝設計:郭萱
燈光設計:蔡政霖
舞臺監督:劉語芊
製作人:宋語婕 Karen

主辧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共同贊助:成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御翔有限公司、旭富製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
行政製作:狂想創意

----------

關聯閱讀:
【表演藝術評論臺】
身體與物件之間的眾聲喧嘩「16th 新人新視野」|張思菁

【ARTALKS:】
新人新視野到底看了什麼的驚奇|貧窮男(特約評論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節目即將展開;演出開始之前,容我們提醒您,請關閉您的手機,避免光害,非經允許請勿拍照錄影錄音,以免觸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