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日舞影展和1989年的美國獨立電影大霹靂

    【日舞影展和1989年的美國獨立電影大霹靂】


    6月21日是美國日舞影展(Sundance Festival)報名截止日。只是這個引來多篇新聞媒體報導的徵件活動徵求的不是報名影展的電影製作,而是徵求未來日舞影展活動落腳的城市。


    除了已經成為影展東道主40年的猶他州 Park City 之外,根據這兩天的新聞報導科羅拉多州的 Boulder 市、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和 Savannah 市、加州的舊金山和聖塔菲都趕在報名截止之前送案給日舞影展。其中喬治亞州尤其來勢洶洶,理由是他們過去幾年透過獎勵政策從好萊塢拉走了大量劇組,成為好萊塢的勁敵。


    為什麼日舞影展如此重要?而影展舉辦的地點又曾如何扭轉日舞影展的命運?


    ■ 日舞影展的軌跡


    1989年1月22日,剛過完26歲生日沒幾天的 Steven Soderbergh 帶著他的電影《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在日舞影展首映。


    現場觀眾反應還不錯,導致後面其他場次的票很快就賣光光。不過《性、謊言、錄影帶》並沒有順利在影展期間賣出發行權,讓 Soderbergh 一直以為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最終將跳過電影院真的名副其實地變成一支「錄影帶」。那個年代存在一個比較偏向貶義的名詞叫做 direct-to-video,正是指沒辦法上映而只能發行錄影帶的電影。他甚至絕望地以為這支錄影帶的功能只剩下列在履歷表中替他找下一個工作機會。


    他錯得離譜了。《性、謊言、錄影帶》不只會重塑他的職業生涯,也會扭轉當時還在起起伏伏的日舞影展命運,更會觸發影響這個行業深遠的美國獨立電影大霹靂。


    幾個月後的坎城影展中, Steven Soderbergh 的履歷還會再加上更顯赫的國際影評人獎、金棕櫚獎和最佳男主角三個獎項。不過論對整個產業帶來的影響力,這幾個獎座都還比不上早幾個月前在日舞影展創造的改變。微妙的是1989年初的日舞影展其實把當年的大獎頒給了早就被遺忘的另一部電影《True Love》,而只給了《性、謊言、錄影帶》另一個首度頒發的小獎——觀眾票選獎。


    主辦單位 Sundance Institute 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第一次頒發的新獎項正默默地顛覆整個日舞影展的未來。


    必須說明的是那時候的日舞影展還不叫做日舞影展,已經接管影展好幾年的 Sundance Institute 還要兩年後才會正式決定將影展改名為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在這之前,它其實叫做美國影展(US Film Festival)。


    作為一個主打美國本土創作的影展,美國影展在國際上的聲量一直載浮載沉。不僅媒體曝光有限,而且連買家都還不太願意來,理由是這個影展的得獎作品還沒有在票房市場上掀起任何引人注目波浪。科恩兄弟的《血迷宮》(Blood Simple)的215萬美元票房記錄已經是空前高峰。


    Robert Redford 創辦的 Sundance Institute 入主影展之後,做了很多激烈的嘗試。比如為了趕上正在興起的新媒體——錄影帶,一度甘冒大不諱地直接把 Video 字眼放進影展名稱之中(US Film and Video Festival),但很快又放棄了這個嘗試。另一個變革是將影展的從氣候宜人的秋天(9月)移動到凜冬(1月),並將地點從猶他州首府鹽湖城遷徙到猶他州的滑雪聖地 Park City。一種說法是 Robert Redford 本人熱愛滑雪,但更可能的版本是他的導演好友 Sydney Pollack 的強力遊說,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吸引那些好萊塢重要人士來渡假順便參展。


    買主來是來了,但仍然要他們真正出手買片,日舞影展還差一部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片來證明他們主張的獨立美學。

      

    ■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獨立到底是要獨立於什麼?


    維基百科有點拗口的定義給了答案:「獨立電影是指電影製作過程中大部分或完全獨立於主流電影公司的劇情片,除了可能是由獨立娛樂公司製作與發行之外,獨立電影亦可能是由大型電影廠牌附屬的小型電影製作廠牌所製作發行。」


    形式上的「獨立」就是跳過好萊塢主要片廠籌募資金、完成製作,有時候甚至包含了獨立發行(雖然後來「是否跳過主流片廠發行」變得不那麼絕對,維基百科定義的最後一句話反應了這個改變)。今年坎城影展裡頭正好有兩部美國電影完全由創作者自行投入資金拍攝,分別是 Kevin Costner 自導自演的西部片《‘Horizon: An American Saga — Chapter 1》和 Francis Ford Coppola 的科幻史詩《大都會》(Megalopolis)。後者因此始終無法找到有興趣的美國片廠,直到這一兩天才確定由規模比較小的好萊塢片廠 Lionsgate  負責美國市場的發行。


    Coppola 的獨立戰爭已經打了半世紀。1970年代 Coppola 在舊金山創設自己的獨立片廠 American Zoetrope,目的無非和日舞影展一樣,企圖建立獨立於好萊塢片廠的影響力,同時仍有一定近距離得以取用洛杉磯的資源。


    Coppola 是 1960年代~1970年代的美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然而新浪潮在1970年代後半撞上了一座叫做《星際大戰》(Star Wars)的山。 Steven Spielber 的《大白鯊》(Jaws)和 George Lucas 的《星際大戰》完善了好萊塢大片(blickbuster)的商業公式,引發接下來數十年大片廠前仆後繼地追求這種公式的複製,並將美國新浪潮和獨立電影幾乎通通擠到舞台下。


    1970年代因為錄影帶產業的新資金而崛起的那一波獨立電影製作公司則因為1970年代末期美國稅法減少對電影投資的租稅優惠而快速失去活力。只剩下近日剛剛過世的 B級電影大師 Roger Corman 以獨立募資製作的 B級恐怖片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獨立電影的困境就是日舞影展的困境。直到1989年 Steven Soderbergh 《性、謊言、錄影帶》從天而降......


    ■ 《性、謊言、錄影帶》開啟的第三條路


    《性、謊言、錄影帶》是錄影帶帶來的禮物。不只是電影以錄影帶為名,還命中了當時正鬧得滿城風雨的 Rob Lowe 性愛錄影帶事件,而成為時代精神的表徵。更重要的是該片120萬美元的資金絕大多數來自於錄影帶發行商  RCA/Columbia Home Video 提供的錄影帶版權預售權利金。


    不過也因為錄影帶發行權已經賣出,使得《性、謊言、錄影帶》雖然在日舞影展獲得好評,電影院的發行權卻始終乏人問津。事實上,Steven Soderbergh 本人甚至清閒到在影展期間狂看其他參展電影之外,還去當了影展的交通車志工,開車接送包含 Jodie Foster 等影展參加者。


    也許是忙著開車,Soderbergh 其實錯過了1980年代好萊塢叱吒風雲的超級製片 Don Simpson 和他的搭檔 Jerry Bruckheimer 的電話,甚至還糊塗地忘記回電。


    真正改變歷史的是另一通來自獨立發行公司 Miramax 的 Bob 和 Harvey Weinstein 兄弟的來電。


    Harvey Weinstein 如今已因性醜聞而惡名昭彰,但無法從電影史中抹除的是他們兄弟創設的 Miramax 對於電影市場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1989年才剛創立滿十年的 Miramax 急切需要一部電影來驗證他們這個特殊觀點。Weinstein 兄弟不認同過去獨立電影和片廠電影涇渭分明的發行體系,認為不應該把藝術電影院和連鎖商業電影院視為不可跨越的楚河漢界。他們企圖開啟的第三條路是把獨立電影透過更大規模的發行送進連鎖電影院裡頭。


    1989年8月4日,《性、謊言、錄影帶》依照以往藝術電影的慣例在紐約和洛杉磯的四個影廳小規模上映,然而隨後很快就打破慣例擴大到全美超過500的影廳的規模。


    必須要記得同一年的夏天也是好萊塢片廠歷史性的一刻。成為日後超級英雄電影基本規格的《蝙蝠俠》(Batman)正鋪天蓋地地橫掃全世界的連鎖電影院。而《性、謊言、錄影帶》達成的不可能的任務就是作為一部獨立電影,卻侵門踏戶地和《蝙蝠俠》同時出現在同一家影城裡。


    最終《性、謊言、錄影帶》全美2500萬美元的票房雖然只達到《蝙蝠俠》的十分之一,但考量製作成本的話,已經比《蝙蝠俠》更具有經濟效益。


    後世的人如果光看得獎記錄很可能武斷地以為幾個月後坎城影展頒發的國際影評人獎、金棕櫚獎和最佳男主角三個獎座才是真正的大獎。然而對 Steven Soderbergh 、對日舞影展、對整個美國獨立電影行業來說,真正的大獎來自2500萬美元的空前票房記錄。這個記錄證明了獨立電影是一個可行的獨立經濟體系,只要對的投資人、對的創作者、對的創作題材和對的發行體系,獨立電影也能在社會上和經濟上創造不少於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


    直到今天,日舞影展每年吸引超過10人萬產業人士參與,和超過60部電影在那裡尋找買主,而日舞參展電影每年在電影院繼續創造超過1億美元的票房。這也是眾多美國城市爭相提出高額合作資金爭取日舞影展落腳的理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