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應邀到台東池上的大坡池音樂館演講,順便到台東找幾位老朋友。這些年,就有四位原本跟我住在同一個社區的鄰居陸陸續續搬到台東。
這些朋友有原本是公務員退休後開民宿,也有原先當美術老師或電子行業,卻轉行當農夫,這些朋友透過生涯轉換與移居,活得開心又自在。
演講時,幾位沒有預料到的朋友前來捧場,其中有一對年過七十的神仙眷侶,已經從農曆年前「long stay」到三月初,他們特地昭告兒子女兒今年除夕及大年初二不用回老家團聚,放他們年輕夫妻出國旅行。
另外有幾位朋友也處在半退休狀態,工作之餘一個月有半個月到台東長住,有的辦活動參與社區營造,有的在這裡辦社團、實現理想。
從台東回到台北診所,有位朋友來找我,說他這半年來,每個星期住在埔里3天,從台北跳上國光號三個小時就到,然後買輛二手摩托車就逍遙地在這個山中小城閒晃,租個房間一個月也才四千多元,很輕鬆地享受另一種生活。
看來「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所有生物都是依著所屬環境而演化,人也是一樣,因此周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通常我們年輕時買房子不是為了工作的交通考量,就是為了孩子受教育,一旦當初所住的地方,已經不符合不同生命階段的需求,主動更換居住空間或城市,是讓自己重新找回活力的最有效方法。
最近愈來愈多單身未婚的熟年朋友或已退休的朋友在孩子成家獨立之後,賣掉原本都市的方子,搬回鄉下老家,或是前往心儀的鄉鎮買地構築理想的房子,展開全新的生活。
這些朋友中,有的人已有足夠養老的經濟條件,新宅單純是實現夢想的一環:有的人經營民宿,除了貼補生活開銷,還能認識來自各地的新朋友;體力尚佳的人則變成真正的農夫或農婦,種植有機農作物,自己養生之外,也透過郵購分享給城市裡的朋友。
眼看已有十多位好朋友身體力行,換個城市過起「第二人生」,其餘已經走過青壯年但仍在工作尚未退休,或者孩子還沒離家獨立的朋友,心也癢癢的,都想著過些年退休後該如何安排?若不想離開自己從小成長的社區,還有沒有變通的方法?
最簡單也最容易的,就是邀約三五好友拿出暫時還用不到的閒錢,一起到大家心儀、離所在地不遠的地方買度假套房,以台北市來說,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山區都有很適合的休閒度假或養生村,一周住個二、三天,以漸進無壓力的方式準備退休生活。
也有朋友在鄉下老家的土地上蓋起十來間獨棟小集村,除了供自己散居不同城市的兄弟姊妹假日居住,多的就賣給需要的好友。
除了這些不同型式的主動更換住宅,享受退休生活還有另一種很棒的方式,能讓不想添麻煩買房子搬家的人仍有機會換個城市過日子,那就是前往各大學城遊學旅居。
這幾年全世界的大學過度膨脹,除了少數頂尖學府或位於首都圈的大學招生情況尚可,許多二、三線城市或社區型大學都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在台灣尤其嚴重。
大學過多,再加上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如此大量的熟齡退休人口—這些二戰後出生的人大都受過完整教育,並在經濟起飛的背景中踏入社會工作,基本上都累積了一些金錢—若能讓這群樂於求知的樂齡人士重回校園,將成為一個全新的商機。
通常來說,大學校園腹地夠大,國外更有許多以學校為中心形成的大學城,若在風光明媚且相對安全的校園裡,重新改裝學生宿舍,變成適合夫妻一起入住的大型套房,若在風光明媚且相對安全的校園裡,重新改裝學生宿舍,變成適合夫妻一起入住的大型套房,一定會吸引許多人慕名而來,落腳嚮往的城市,再次回到大學修習學分,讀上一學期,住個三個月。
一星期也許只修幾堂課,其他時間就在該城市或國家旅遊,並受益於正規學生的身分,參加校內社團與年輕朋友互動,正如現在流行的「青銀共居」,一方面讓銀髮族增添活力,一方面也可以把人生經驗傳承給年輕世代。
如何找房子?如何評估地點呢?最近有個單位正準備成立幫大家規劃移居生活,七月底有一場座談,邀請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可以讓退休後的生活變得更積極熱情的好機會。
7月31日講座報名如附檔、報名連結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