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中元普渡之文不對題

    中元普渡,沒有去了解這個習俗從何時開始的,從小家裡七月總會有兩次普渡,一次農曆七月十五,一次農曆七月二十九。家人們扛著桌子跟長板凳到路口,擺上祭品金紙還有桌下的臉盆毛巾,接著在每份祭品上插香,拜拜時間會持續一個下午。婚後住在台北,中元節就跟著婆婆隨附近宮廟的時間一起普渡。

    不管動心起念是怎樣一個善意,隨著時間,越來越完善有制度的祭祀流程,總會變成所謂的傳統、傳承或者僵化的枷鎖。不知道現在參與普渡的人,是布施還是求平安或者只是習俗不可廢。對於普渡,能力所及,時間允許,心情愉悅的狀態下不排斥,但就是討厭滿滿的人潮,還有一直被婆婆追進度,不停問大家東西擺了沒?可以下去拜了沒?要燒香沒?插第二次香沒?要收供品沒?

    今年婆婆不在台北,獨行的腳步感覺比較悠閒,但對於人擠人還是相當排斥。稍早帶著祭品下樓去參加普渡,宮廟所在的巷子搭了棚,巷子的中間跟兩側共三排供桌,可以的話,我會選擇中間的桌子,因為下雨的時候,兩側容易被雨水濺溼。

    今天到的時候,中間桌子只剩下邊緣有一些空間,一個婦人把手搭在上面,空位目測可以放下我手中紙箱兩倍大,我把箱子放在靠桌子中間,留下婦人的手搭著的位置,還能放下一個紙箱,但她說我放東西的位置有人了,她幫別人佔位,而我的東西放在她跟她預留給朋友的中間,並質疑我,說我很奇怪,那麼多地方幹嘛堅持放在這裡。不想浪費情緒跟不相干的人廢話,我把自己的東西挪開了,放到旁邊的桌上,先去廟裡拜拜。拜拜完發現那位太太離開了,空位也沒人擺,我又把我的東西挪回去,然後問一旁廟方人員接下來的流程,問完才發現那位太太站在身後憤怒碎念著,說甚麼都沒聽清楚,只聽到她離去前說了Shit。不知道為什麼,那一霎那,被人群包圍壓在胸口的不適感突然啵的消失,取而代之是一種暗黑的愉悅。

    幼時在鄉下長輩總是善良謙讓的,蠻橫無理的人是少數,群體意識下,甚至連據理力爭都會被人非議。到了都市生活,有時候不爭是一種軟弱,善良更是無比廉價。兩種觀念衝擊下,在善良的包袱下,在群體中總拿捏不好態度。自己都無法釐清立場,在養育小孩的時候,一開始甚至不知道該教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中,重塑真實的自我。於是現在,不主動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在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想善良就善良,不想善良也可以轉身離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