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大媽進幣圈?會不會臨老入花叢,不死也半條命?我是如何看待比特幣?比特幣的基本面立基點在哪?


raw-image



2009 年比特幣橫空出世,然而我卻是在 15 年後、在我逼近 50 歲的 2024 年才與它相遇,相遇後、do my own research 後 (幣圈前輩三句不離 "DYOR" - Do your own research,所以我在這裡先 echo 一下),我開始有了點相見恨晚的遺憾,忍不住想著,在過去二十多年勤勤懇懇、總是埋頭苦幹的工作生涯裡,我到底還錯過了多少美好。想到這裡,我開始想把我的故事分享給你,希望讓和過去的我一樣一直把比特幣及加密貨幣視為洪水猛獸的你可以先摒除成見,然後給自己一個可以開始進入到新世界的機會.......




簡單又不簡單的投資哲學


再往下深究為何我 "敢" 投資 "比特幣" 之前,我先來簡單說明一下我的投資哲學及策略.....

這邊強調我目前只敢投資比特幣是因為我目前尚未深入研究其他山寨幣 (又稱 "Altcoin",這個字結合兩個英文字 "alternative" & "coin";除了比特幣之外的加密貨幣都算是山寨幣,而以太坊算是山寨幣之王,因為它目前市值排老二),所以現階段我的確是抱著 "投機" 的心情在持有 altcoin,而既然是投機,投入的資金就會是 "賠得起的錢"......


簡單來說,我的投資哲學是,我只投資我相信長期會穩定成長且投資成本低的資產,於是我主要的投資標的為台股及美股的市值型 ETF,而我賭的是台股及美股在創新科技的帶動下,整體大盤市值是會不斷成長。而基於這樣的 "信念",讓我只要有閒錢,就會投入股市,當股市下行,我也敢加碼。總之,依照我懶散又不喜往人多的地方湊的個性,我覺得最單純但又不簡單的投資策略 "Buy & Hold" 是最適合我的投資方式。另一個部份,有關風險控管,我採取的策略是資產配置,所以除了市值型 ETF,我另一個較大部位的持倉是美債 ETF........


所以,總的來說,我必須看到投資標的的本質,我才有辦法投入大量部位投資、才有辦法長期持有......




入圈的起點


今年一月,意外得知比特幣現貨 ETF 在美國掛牌上市,而知道這件事之後,我幾乎在當晚就使用我平常在用的美國券商 Firstrade 的 app 下單買了 "1 股" IBIT (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由 Blockroad 貝萊德投資管理公司所發行的比特幣 ETF) ,當時 1 股只要價 $22.19 鎂,你看我一開始多害怕、多小心 😅。不過下單買了這 1 股之後,我的內心是雀躍的,因為我開始感覺我和未來的世界有了連結,也是從這一步開始,我便慢慢地踏進加密貨幣的領域,隨著了解愈多,投入的資金也愈來愈多,直到目前為止,加密貨幣資產總額已達我的總資產的 10% (比特幣 ETF、比特幣現貨、以及其他的山寨幣).....


雖然我的肉身是一位年近 50 歲的退休大媽,但也許是因為過去二十幾年在軟體業打滾,經年累月不停地接受新的科技的洗禮,所以即使我已經錯過了比特幣過去瘋狂的 15 年,但當我開始深入了解它之後,我便迅速地接納它,也許是因為如此,讓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讓加密貨幣資產從 0 迅速攀升到 10% 的資產配置.....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過,是說比特幣從 2009 年就誕生了,為什麼我直到到今年才敢投資它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這種科技人在即使知道比特幣的存在,但卻對它是敬而遠之呢?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接納比特幣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因為長期被也不懂加密貨幣的主流媒體所餵養的不正確且偏頗的資訊所屏蔽吧,以致於被洗腦洗得看不清真相、甚至也懶得去了解真相。長期以來,傳統的台灣主流媒體對加密貨幣、比特幣的報導大多都是壞消息多於好消息,更不要說從來都沒看過主流媒體用客觀的角度在剖析比特幣、加密貨幣的投資價值。另外,加密貨幣這個世界的確存在不少投機的人以新科技之名行詐騙之實,而這個既定的印象更加大了我跟比特幣之間的距離。最後,再加上工作也忙,忙到連投資股票都覺得風險高,所以更不要說投資比特幣了......


除了以上原因,我認為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金融的投資思維阻礙了我接納比特幣、加密貨幣、甚至是數位資產,那就是大家總認為要投資在 "看得見的東西" (房子、土地、黃金) 或是 "生產性資產" (比如優質的公司),然而比特幣、加密貨幣,不具備這兩種屬性......


於是就這樣,即使我處在的環境讓我比一般人更容易懂加密貨幣,但我卻仍然打對心底地抗拒它,不過即使如此,我內心還是一直埋藏著一顆小小的疑惑種子,那就是那些在投資比特幣、加密貨幣,甚至是前一陣子很夯的 NFT (Non-fungible Token) 的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我沒看到的東西?而自從今年比特幣現貨 ETF 誕生後,更加深了我的這種疑惑,所以這些美國大資本機構到底看到了什麼,以致於他們前撲後繼地想發行比特幣現貨 ETF?


我想,這些大資本家們應該是看到的是比特幣獨有的資產屬性,而這個屬性造就了它的投資價值......




轉捩點


所以我到底看到了什麼,才會讓我後來對比特幣改觀,認為這種存在在空氣中、看不到摸不到是有價值的呢?我想,應該是我從理解比特幣為交易用的貨幣進而變成能儲藏資產的數位黃金吧......


也許大家一直被 "幣" 這個字給迷惑,認為比特幣的主要應用場景是 "交易",也就是說一般人可能都認為比特幣是用來取代法幣、在日常消費支付用的 “貨幣”,然而又因為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太大,所以要持有它來當做交易貨幣好像有點不切實際,再者,更不要說它並不是由任何一個國家、組織、個人所發行,這種背後沒什麼靠山、保証人、或以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做為儲備所發行的貨幣,更弱化了普羅大眾對它的接受度.....


不過,問題是,在各國政府為增加流動性或解救經濟危機為由毫無節制地印錢這翻操作之後,各國的貨幣除了用來交易之外,並不適合長期持有、儲藏價值之用,因為大家現在都發現,把現金放在口袋裡、放銀行活儲、定存,隨著時間流逝之後,你的錢的購買力會被看不見的通膨怪獸吃掉......


於是,當人們開始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商品,視為 "數位黃金",這個點立刻打動了我......


一直以來,即使我知道黃金是避險資產、黃金可以抗通膨,但我對它就是沒有偏好,也許是被巴菲特爺爺的那番 "黃金不生小雞蛋" 的觀念給箝制住,又或者是因為身處在台灣這種無法確定百年內都是和平無戰事的國家,所以我不是太喜歡那種無法自由移動的資產 (包括房地產)。然而,比特幣,不僅且備跟黃金一樣的特性,同時它又可自由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可以跟著我的肉身一起移動的資產 (把錢包的助記詞背下來就好了)......


這是一份由 Chatgpt 所產生的比特幣 VS 黃金的特徵比較表,而我也根據這份資料再加上一些分析。若該資產在某項特徵上優於另一項資產,我會在該資產的前方加上 V,若兩項資產在某項特點上的優勢不相上下,則兩項資產都會被打上 V.....



而從這個分析上可以看出來,比特幣因為其稀缺性,其實它和黃金一樣,是具備抗通膨及價值儲藏的屬性,然而比特幣又因為其虛擬化、不具形體的特性,讓它具備可攜性及較有效率的交易速度,更不要說因為天然的去中心化設計,讓它可在不需在任何許可的情況下可以達成匿名的跨國轉帳......


另外,從比較表中也可以看出,黃金之所以現在市值遠遠超過比特幣 (黃金:比特幣 -> 16.8 VS 1.2 萬億美金;資料來源),其實是來自千百年來人類對其價值的共識,甚至在從法律層面來看,也因有多國央行將黃金納入儲備資產,進而確保了黃金的價值。所以,如果有一天,比特幣被列為美國的戰略儲備資產,那其法律地位、官方認可的局面將確保比特幣的價值來源,而在長期需求的推動下,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將愈來愈趨於穩定,而等到走到這個局面,或許黃金的價值儲藏價值的需求將會慢慢地被比特幣所取代......

有關將比特幣列為戰略儲備,在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已是一個曾被提出討論的話題 ->>> 參考資料 / 「永遠不要出售你的比特幣」川普承諾當選後要建立美國比特幣儲備,永不出售 / 史上首次!美開始對比特幣戰略儲備立法 專家:弊大於利 政府恐干預




比特幣的價值


所以經過我上述一番解釋,應該開始對比特幣的價值來源有感覺了吧。其實說穿了,比特幣的價值就是來自於需求大於供給,而一旦需求大於供給,價格持續往上漲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一個價值會長期持續向上的資產,對我來說就是就是一個理想的長期持有的投資標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投資比特幣的主要理由.......


那所以我為什麼這麼篤定比特幣的需求會大於供給呢?而且為什麼這會是一個長期的現象?


比特幣供給


首先,如我前段所解釋,比特幣是限量的,它的稀缺性是來自於它的出廠設定就是總量僅只有 2100 萬顆,而根據比特幣原始碼公開的狀況,加上共識機制,要更改這個數字幾乎不可能。截至今日,已被挖出的比特幣將近 1976 萬顆 (比特幣流通供給量),而且預計在 2140 年,所有的比特幣都將被挖出。從目前已挖出的數量的角度來看 (不考慮那些數百萬顆因私密金鑰遺失或其他原因而遺失的比特幣),全球約有 80 億人口中,如果只有 0.5% 的人口擁有超高淨值資產,那這些超高淨值人口每人也只能平均分得 0.4825 顆 ( 1976 萬顆 / ( 80 億 x 0.5%) ),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比特幣的是一個多麼稀缺的資產......


另外,根據現在比特幣的區塊獎勵機制,目前每日可以挖出的比特幣數量為 450 個,而這代表每日需求量若大於每日新生產量,那超額的需求將會擠壓價格,形成價格上漲......

比特幣區塊大約每 10 分鐘生成一個,每日大約有 144 個區塊被挖出,而於 2024/4/20 比特幣區塊獎勵減半後,每開採一個區塊僅能獲得 3.125 個比特幣做為獎勵,所以這意味著,每天只能產生 144 x 3.125 = 450 比特幣。



比特幣需求


那所以需求會從哪裡來呢?哪些理由讓人們購入比特幣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來自資產配置的需求,而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中是為了達到避險、抗通膨、以及更有效的資產負債表.......


從底層邏輯來思考,一般而言,小到個人、大到公司、基金、甚至國家,都在追求資產的 "保值" 甚至進而 "最大化",為了達到這個結果,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只單純想只持有法幣 (現金),通常會想要持有多種不同種類的資產,像是房地產、股票、債券、土地、黃至、甚至到藝術品,而這種需求在比特幣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然而比特幣,是一個新世代的資產類別 (目前在美國它被歸類為商品),因為它的許多特點造就了它絕無僅有、舉世無雙的獨特性、特殊性,也因為它的特殊性 (跨國、隱密、獨立、可攜帶性、不可竄改、不會消失、不受地球上任何人的制約),讓愈來愈多人將其納入資產配置中,以達到抗通膨、甚至是避險的較果......


  • 避險:當你有幾千萬、幾億的身家,你會思考的是,我要錢要放在哪裡最安全,而安不安全,除了考量該資產的長期價值、流通性等等,還會考量擁有的資產之間的 "不相關性",比如說,股債配置就是一種可降低風險的配置方式,因為通常大多時候股債的漲跌是相反的,而比特幣,因為不屬於任何國家、組織及個人,所以它的漲跌不會和其他資產連動,就這 15 年來的回測,似乎它自己有一個四年一次的牛熊周期 (2024-2025 應該是牛市),因為如此,它具有避險的屬性.......
  • 抗通膨:近幾年來,即使身處每年號稱 CPI 只有 2% 的台灣,都可以深刻地感受通膨侵蝕購買力有多嚴重,也因為如此,似乎近幾年大家都懂得持有資產來對抗通膨。而比特幣,在過去 15 年來其價格一直逐年往上攀升,除了因為它擁有諸多其他資產無可比擬的特性,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法幣的價值正在逐年下降,所以以 BTC/USD 這個匯兌來看,USD 的價值若是在下降的話,那代表翹翹板的另一端是會愈來愈高的......
  • 企業資產負債表:目前就我所知,美國 (MicroStrategy) 和日本 (Metaplanet) 各有一間公司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中 (將公司的現金轉換成比特幣),而這個比特幣策略的背後的考量也是為了讓經營業務所產生的現金流能更好地反應在資產負債表當中,進而推升股價,而這兩間公司在採取比特幣策略之後,本來不受青睞的股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一飛沖天。至於公司採取比特幣策略後為何能加強資產負債表進而推升股價?如果有興趣的話,我覺得可以看一下這個財訊對 MicroStrategy 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的訪談,他的這段精闢的見解,聽完真的讓我腦洞大開 🤯 ~
  • 機構的資產配置:在今年 1 月 11 日比特幣現貨 ETF 在美國掛牌上市之後,這意味著投資者不必持有比特幣現貨的情況下透過證券市場參與比特幣市場,而這也等同對於無法直接購買比特幣的機構開了一扇門。另一個層面,比特幣 ETF 的上市也有望提高加密貨幣市場的合法性和接受度,而這也會進一步推動更多機構和個人參與這一新興資產類別......




結語


當我開始多了解比特幣及加密貨幣生態之後,我腦海裡浮現一句我很常聽到的話:「 人不會賺到他認知以外的錢 」,雖然很多人覺得比特幣是詐騙、甚至有人說它是龐式騙局,的確,我也本來一直這樣認為,一個沒有政府或機構背書的貨幣怎能視為貨幣,但就因為它沒有任何第三方的干預、沒有任何官方組織在維護它才造就它純潔的出身,而這個純潔的出身也正好讓我們看清我們所在的金融世界裡是多麼的不自由......


有關自不自由這件事,目前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是不會有感覺的,一旦因為某種法規下達、一旦為了維護金融秩序、甚至是為了維護某些人的利益,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辛苦存下來的錢就有可能會被箝制。舉個最近發生在我家人身上的實際案例 - 我先生因為業務的關係必須從他的外幣帳戶領出一萬元的美元現鈔 (這些錢都是合法的),當時他被銀行百般刁難,最後銀行只給他五仟元的美元現鈔,對於這件事他氣忿不已,甚至他開始感覺到不能任意運用自己的資金是一件挺可怕的事,他認為銀行可以善盡告知義務 (告知洗錢是犯法的、或是有被詐騙的風險),甚至可以請他簽任何切結書,但不可以限制他使用屬於自己的錢。所以,如果有一天,台灣發生任何動盪,你確定你可以把你的身家從銀行領出嗎.......


比特幣及加密貨幣是一個新的國度,充滿風險、但也充滿機會,有幸生活在一個可親眼見證新的資產降臨的世代,我認為不論你像我一樣是 X 世代 (1965 - 1980 年),或是數位原生下的 Z 世代 (1990 年代末葉至 2010 年),甚至是數位原生世代的子女、所謂的 Alpha 世代,我認為都該以更宏觀及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它,甚至花點時間了解它、參與它,至於它是不是一顆短暫存在在人類世界的流星,我想只能靠時間的考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任性早退生的多元宇宙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