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忘病發作之下,剛谷歌了我們去的公園叫什麼名字,結果發現新竹公園位在的山坡是枕頭山,這種本質上的相契合大概解釋了為什麼明明只是路過,卻深深被吸引,最後狠狠逛了兩個半小時才肯離開。
公園裡有一小區神秘的木造房子群,看起來還在整理狀態,不過觀光客、從家裡散步到這的居民、還有成群結隊賞花的人,都自然地穿梭其中,他們所展現出的閒人態度十分張狂,在湖邊和鵝一起七嘴八舌,櫻花樹下擺拍三百張,沒有急著想看的和忙著前往的下一處景點。我小心的穿越他們,享受人群隙縫中的幽靜,同時從遠處欣賞那些鮮豔又嘰哩呱啦的羽絨衣。
根據ETtoday旅遊雲,這些木造建築群和池子是2018年啟用的麗池園林
據張毓哲一文,公園的起源與日治時期推動近代化的關係密切,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開始重視公共的休憩場所,因而在臺灣實施都市計畫時也將它列為重要的一環。日治初期,設立公園是為了改善都市的衛生環境,企圖降低日本人容易水土不服和市街擁擠導致傳染病流行,提供居民一個較為寬闊、可供休憩和運動的公共空間,以提升其身心健康。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新竹公園在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中誕生。
逛完整個公園之後,覺得最值得特地前往的,是玻璃工藝博物館。
玻璃工藝博物館在公園的中心,出現的時候就像張惠妹從升降舞台升起來,「玻璃幾分熟」特展更是讓我在內心大尖叫到小巨蛋周圍的民眾都會抗議。
特展的兩個主要展區一明一暗,可以注意到的細節也不太相同,暗區作品將玻璃工藝的精緻氛圍感展露無遺,而明區的作品展現想像力和多元媒材,尤其高橋真紀子和菅野有紀子的作品,讓我想說還是自己也改名成真紀子,「陳真紀子」感覺會活的很順遂。另外很有趣的地方是,當天參觀人次不算多,不過志工倒是蠻多,有任何疑惑都會被隨時解答(真的是隨時,眼睛或步伐稍微閃爍,會馬上詢問是否有問題),當天用肉眼判斷幾乎都是銀髮志工,他們的頭髮、眼睛和積極介紹的聲音都銀閃閃地動人。
博物館一樓是特展室,二樓是常設展,二樓比一樓更加安靜,看不見外面的喧囂,只有玻璃、我、很涼的冷氣(開心),幸運地能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到訪,這裡採光一極棒,窗外透進來的陽光把玻璃照得耀眼動人,映出的影子也讓我好想大唱三次 You're Beautiful 再離開。
博物館隔壁是新竹春室,一個很複雜的空間,有玻璃工坊、循環選物店、咖啡廳,樓梯間還展有一些玻璃製品,官網說是「梯間美術館」,太讚太貼切的名字。通常看完展,都會湧出莫名的信心覺得自己說不定也做得到(當然是不可能),所以看完玻璃工藝品也想要大DIY一番,春室提供了DIY體驗(須在臉書事先預約),即使向隅,還可以看玻璃職人現場製作(免費),假裝自己也戴著頭巾。
這一大段公園行程,流域如因為身體持續不適的關係,在運動場一邊織毛線一邊看剛好在旁舉辦的新竹中小學運動會,那天新竹公園的空間組成很複雜,不過,無論是熱心的銀髮志工、邁開步伐奮力向前的少年們,以及圍著頭巾吹製玻璃的職人,在各自的地域都全力以赴,然後是與我一起穿梭其中的陽光,輝映在他們的汗珠上,也銀閃閃的。在公園織毛線好像有點不合理,但那又怎樣呢?當下的風還有這些銀閃閃的回憶會織進毛線裡,成為一個乘載著幸福的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