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儘管距離前大聯盟強打Barry Bonds最後一次的名人堂記者票選,轉眼已經過了兩年多,但球界對於這名不世出好手最終遭拒於棒球名人堂之外的結果,迄今依舊意見分歧。其實從Bonds早在2017年就被選入巨人隊自家名人堂,培養他的海盜隊今年也如法炮製、恭迎他入列海盜隊名人堂...等跡象來看,即使球迷們未曾經歷過他那段縱橫武林的歲月,也多少能感受到「棒子爺」在球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影響力和支持度。以下這篇編譯於2022年的舊文,便是單純從這名曾涉嫌服用禁藥、導致入龕功敗垂成的重砲手數據面出發,分析他或許光靠涉禁前的表現便足以進駐古柏鎮的理由。想要對Bonds的名人堂候選爭議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這篇文章不妨可以作為參考...
距離2022年名人堂入選名單揭曉,同時也是Barry Bonds的最終入龕機會,轉眼只剩不到3個星期。而這名天賦滿溢、身手鬼神,球涯卻受禁藥疑雲遮蔽的超級強打依舊10年來如一日,引發無休止的道德爭論,甚至隨著得票率逐年攀升、逼近候選終點線而推上高潮。據統計,他在目前已公開、約占總票數3成6的140張選票中暫時獲得80.7%支持率,儘管保守投票者通常會較晚亮票並大幅稀釋支持度,甚至導致落榜,但仍讓人見識到「棒子爺」即使不是第一、至少也名列古今野手五強的驚人魅力。
縱使至今仍有人難以原諒他涉嫌服用類固醇的棒球生涯,但不可諱言的是支持派也從沒少過,甚至在擁有名人堂選票的記者群中佔多數,若非75%得票率的天險橫亙於前,或許這名「黯影巨人」早已封神入聖。在諸多支持論調中,1990年代起聯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引發禁藥普及化,導致難以遍查或怪罪所有涉禁者的「共業說」是其一;Bonds始終未被查出用藥證據的「脫責說」亦為主流。至於另個常見論點,則是他在涉禁前便展現名人堂級的身手和潛力、甚或成就已屬名人堂等級,即使當時就引退高掛球鞋,也足以入龕。
暫且不論責任歸屬纏擾的「共業說」,抑或遭質疑沒抓到不代表未用藥的「脫責說」,相信也有不少人對於第三種說法抱持著好奇與興趣,當中包括了《CBS Sports》作家Matt Snyder在內。日前Snyder特地將Bonds在據傳用藥前所締造的成績詳細檢視並試圖歸納出結論,結果究竟如何在此先賣個關子,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歸結Bonds的數據和成就之前,必須先釐清他何時可能開始涉禁。回顧1990年到1995年間,Bonds以摧枯拉朽之勢拿下3座國聯MVP,但此後3年(1996年至1998年)他即使表現得跟過去一樣好甚至小有進步,但相較一個個橫空出世、開轟猶如喝水的肌肉棒子卻反而黯淡,顯見球壇生態正因某項刻意被忽略的因素劇烈變化中。
就在1998年Mark McGwire和Sammy Sosa掀起史上最經典、最瘋狂的全壘打追逐戰之後,Bonds的身形開始出現變化,相較1995年離婚後瘋狂投入健身所鍛鍊出的精壯體格,明顯更壯碩、更巨大。而根據詳述Bonds與禁藥牽連的神作《Game of Shadows》一書所述,此時正是這名「黯影巨人」因自尊與虛榮作祟、決定走偏門的起點。即使該說法並未得到書中主角Bonds本人驗證、真實性待商榷,但這部由兩名《舊金山紀事報》記者所寫的重量級著作,可信度仍有值得參酌之處。
據此而論,Snyder假設Bonds直到1999年才服用禁藥,並推論其生涯前中段、亦即1986年到1998年,是在未涉禁狀態下打出具有「純度」的成績,以下文章便是這13年數據經統整、比較而得出的結果,並分為「傳統數據面」和「進階數據面」兩個面向。逐一條列前,我們先來看看這段期間Bonds的主要統計數據以求概觀:
打擊率0.290/上壘率0.411/長打率0.556/攻擊指數0.966
411轟/1,216打點/445盜/OPS+164/WAR99.9
※在前述13年間,Bonds分別拿過一次國聯得分王、全壘打王、打點王、壘打數王;三度於長打率榜居冠;上壘率稱雄四回;另有5季的保送數、攻擊指數OPS值站上排頭。而上述驚人表現也讓Bonds在其中7年獲得最多的故意四壞球,而且還是7連霸,儼然眾家投手的恐懼共識。
※雖然這13年間累積1,917支安打乍看不算非常多,但若加上選到1,357次保送以及50次觸身球,13年內Bonds共上壘3,324次,這數字比起「初代山神」Larry Walker、Jim Rice、Duke Snider和「洋基快艇」Joe DiMaggio等名人堂外野手的生涯數據都還高,而他們的MLB資歷平均為16年。如果把「上壘也算是一支安打」的觀念代入,硬是要說Bonds在這13年間已達標3千安或許也不算太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