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閱讀書評:《成功的條件》

很多人渴望成功,因為成功代表著可以被人崇拜的的成就感。成功可能被定義成「財富增加了」,可能代表「很出名了」,當然也連帶著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經驗中談成功,幾乎都是以「個人傳記呈現」來推論成功的關鍵。而坊間談成功的書籍很多,討論成功的方式很多元,方法也很廣泛,例如張忠謀、王永慶、郭台銘等個人成功後反推他們成功的因素,也許再引述出成功的關鍵。所以呢,似乎大部份書籍描述成功的方式,幾乎採田野式調查,也就是憑著作者們的經驗去歸納成功要素。但這本書並非如此,作者說因為他是科學家(網路數據分析者),所以他採用大數據方式歸納成功要素。


*********************************************

書名:成功的條件,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然法則

(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

作者: Albert-Laszlo Barabasi

出版社:天下文化 遠見 2023/05/08

*********************************************


以往傳統的成功故事中非常強調這個人的努力歷程,是的,努力的確是很成功路上的重大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亦即努力不一定成功,再者好表現不等於成功。


「何謂成功」?

當我讀本書時,我覺得它很特別,作者特別強調,他身為學者,使用大數據的科學分析方式來定義成功公式(The Formj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若以科學邏輯研究現象必需要先定義變數,研究方法,以及保證推論的一致性。在這本書中,作者定義什麼是「成功」?做為一個科學家,最再乎的實驗的變數需要嚴格的定義可操控性,定義是可以被衡量且唯一的標準。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必須要先定義「何謂成功」?


所謂成功的定義就是:「我們從所屬社群中得到獎賞」。那麼什麼是「獎賞」呢?對科學家而言是「名聲」、對品牌而言就是「能見度」、如果是音樂家,那就是「門票銷售量」、對商業人士而言,就是「收入」、對學者而言,就是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對運動員而言,可以是「代言廣告金額」。另外,還需要一個嚴格規定,就是這些評定必需來自於外部而非內部,來自集體觀點,故會有社群回應性,不討論個人,不是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很成功的自我感覺。


這本書洋洋灑灑的花了很多篇幅去說明成功與否的很多論述,作者歸納了五項成功要素。以下我歸納這本書的重點:


成功第一定律: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例如陳述的邏輯像是這句話:「不是只要上了好的學校就能成功,反而是當我們成功之後,學校變得有名」。所以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人際網路的回應」。如果這推論為正確,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找適宜的集體環境,才容易被人看到個人的優秀,透過人群的傳播(網路)力量,將資訊擴散出去,透過網路結點愈多達到愈多人知道的效果。

例如作者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二位戰機飛行員(甲與乙),明明乙在戰爭中打落的戰機數量明顯優於甲,可以歷史上大家只記得甲,說他是民族英雄,喔,原來甲的行為被一直報導轉傳歌頌著。

所以呢,成名不一定等同成功,成功不一定名就。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很多人認識這個人。


成功第二定律: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有冪次定律

這本書中提到專家們,在他們的場域裡都是頂尖的佼佼者,專家到一定程度以上,彼此間實力幾乎沒有什麼差距了,這就是作者想要描繪的表現有上限。例如有些隱藏性因素影響了我們的選擇,讓我們知道連紅酒專家都挑不出最佳的紅酒,連音樂專家也挑不出挑得出最佳的小提琴手(鋼琴家),聽音樂會演奏,還是看音樂會演奏?


於是,我們很好奇到底誰來決定藝術品的價值呢?原來有主觀的價值判斷性,如果看的人覺的美就是美,藝術品價值因情境而不同。所以還是那個觀點:


如果被多數人認同,再平庸也不凡。所以,到底「佳德鳳梨酥」真的是冠絕群雄嗎? 「鼎泰豐小籠包」完勝所有競爭者嗎? ~ 如果大家都同意,你我也非得同意。


作者提出一個觀點,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像高爾夫選手老虎伍茲:為什麼只要老虎伍茲一上場,其他高爾夫選手就表現不佳?這定律揭櫫殘酷的事實,優秀第一名光芒會遙遙領先同領域的其他人,這個人似乎有黑洞般的力量吸住了絕大多數的目光,超級巨星與冪次定律, 比別人只要再多好一點點,報酬就會多很多很多。這世界上就是集中於少數人的高度被注目。例如物理界的愛因思坦,棒球界的大谷翔平。


成功第三定律:過去的成功X適存度=未來的成功

作者有發覺要一直維持成功,就是要在過往成功的基礎上,還要維持一定強度的適應能力,所謂有足夠的適存度,歷久不拽,如果再搭上「優先連結」的社交影響力,則成功無上限。成功帶來成功~優先連結(referential attachment) 優先連結引發連鎖效應,知識帶來更多知識,技能帶來更多技能。網路的連結性,有無限連結的擴張,當名氣養起來後,撒出一張大網,不斷向外探索,想得到高額報酬,商品需容易複製,網網相連也給了適存度上保護,就更鞏固了未來成功機會。。


成功第四定律: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與平衡,但功勞讚譽只會歸於於特定個人。

想想看,如果一個團體中有很多強者,這團體可能達不到最佳績效,這個定律也表現出一個團體要有一個最佳的領導者,而非多頭馬車,若團隊成員愈多元,愈容易成功。舉例,棒球隊講求團隊合作,如果一個球隊找來市場上最佳的選手組成,不一定能夠水乳交融拿到總冠軍。


成功第五定律:堅持下去,成功隨時都可以到來。


本書作者提出一個成功的公式。

S=Qr


S: 成功

Q : 轉化成功的催化能力,天生的才華,對個人而言是固定的

r : 創意點子的產量


當一個有創意的人,不斷地想出點子r,若r值愈多,當然成功機會較高,再加上Q 係數(這個轉化成功的催化能力),兩者結合就會成功,點子多,創新多,就能與眾不同有了新應用,因為成功可能來自於一時,可能會像雪花般融化,但創造力卻永遠不會過期。有創意也要有執行力,兩者缺一不可。



討論:

這本書的結論是否符合您我刻板印象呢?恐怕有很大的解讀性,也會再引起不同的論點,會再被探討。但至少對我而言,也是一類呈現的邏輯,且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套具時代的話,現代人活在網路中,網路充滿結點,一個訊息很快就如病毒式的傳播出去。本書讀後感覺到作者非常強調人際網路的功能。成功被建築在有沒有被很多人認識的基礎上。


就算作者提出這五個要素構成功能的定義,我還是覺得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舉一個例子,百萬訂閱數的Youtuber,靠的是另類的形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操弄模式,被很多人認識,話題性很高,廣告收入也很高,這樣的人算成功嗎?

又例如陳樹菊女士,她的默默善行,被報導後,很多人開始認識她,那她算成功嗎?


我傾向認同陳樹菊是成功人士,她的故事會一直被流傳;而百萬網紅Youtuber只是某位賺錢人士而已,社會地位不同,過了若干年會被遺忘。


於是,我在想,不刻意的營造名聲流量,不虛偽的人設形象,自然而然地被很多人主動傳播的故事,符合主流社會價值,有著崇高地位者,是不是比較符合成功的定美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文字似有一股魔力,如心流,讓周遭時間暫停。從小,我就是個好奇寶寶,家中所有書都被我看完,所有玩具都被我拆光。閱讀滿足我對未知的探索。希望有缘的你,可以從我的文字中啟發一絲絲的小共鳴。李白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但願有那「大塊假我以文章」之美麗境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