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如何經營社群?行銷業界的實戰策略分析

這篇文章是「社群力:30 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課程的心得筆記。

如何訂定社群目標?

在規劃社群內容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要達成什麼目標,沒有設定目標的話,就像在尋寶但卻連要找什麼寶物都不知道,很容易就在路途中迷失方向。

通常來說,經營社群會有下列 6 種目標:

  • 曝光: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常見的做法是跟風時事,但若要連結時事,就會有立場的產生,要小心別搞砸了品牌的形象。
  • 好感:讓目標受眾對品牌的連結增加,這是經年累月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的經營,才能融入目標受眾的生活,建立情感的連結。如「海巡署長室 Coast Guard」總能用創意和趣味性來讓一般大眾理解海巡的甘苦。
  • 討論:激發受眾對議題的討論與擴散,如蝦皮購物的粉專經常靠創意貼文來吸引受眾討論。
  • 名單:透過持續分享內容,掌握充足的資料量,以便觀察目標受眾,建立起精準的廣告名單。
  • 導流:讓更多流量進入指定網站、發送訊息或填寫問卷。這類目標比起「引發討論」還要更進一步,要引導目標受眾願意深入認識品牌,一些高單價的商品或服務則可以引導到私訊,讓後續銷售人員作介紹。
  • 銷售:利用各種銷售方式和技巧,如降價促銷或團購方案,來提升銷售業績,但需要對目標受眾有更多了解,才能精準地投放廣告。

要注意的是,社群需要達成的目標不只一種,並且每個發展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目標

在品牌發展的前期,有的內容負責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有的內容負責累積目標受眾的好感,有的內容負責引發討論,提高互動率;到了後期,則可以增加導流和銷售的內容,達成銷售的目標。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如何設計好的社群內容?

在社群力課程裡,雖然「設計」是一大環節,卻並不單講設計本身,一樣是從社群策略出發,討論跨平台的數位視覺該如何表現,也介紹了如何在貼文中展現出所謂的「社群感」,也就是「梗」。

因此,這一段落主要會介紹「社群內容設計的重點」與「社群最常見的梗」。

3個社群內容設計重點

由於現在是跨平台的時代,一個人可能會使用手機、平板和電腦等裝置,也就是說,不管你手上的素材是哪一種,都要配合平台做調整,才能獲得更多被使用者看見的機會。

最常見的狀況,就是有些品牌會直接把海報、DM 等直接放上社群,但就會因為文字太小、重點不明確等等原因,讓原本就只有短短一秒注意力的使用者,直接就滑過去,連看都沒有看。

所以,受限於平台與裝置,社群內容的設計要考量以下重點:

社群內容設計重點

文字

  • 字級盡量調大。
  • 字不要太多,如果字太多就拆成多圖來呈現,盡量一頁只講一個概念。
  • 標題與副標題的大小一定要有對比,不要一樣大,讓大標題先跳出來。

排版

  • 在畫面邊緣的物件容易被裁切,且受眾第一秒的視覺大多落在中央區域,如果不知道怎麼排,那就把物件盡量向中央集中。
  • 文字區塊的頭尾都對齊,看起來會更俐落專業。
  • 不要有太多的裝飾物件,留下一兩個重點搭配文字就好,否則會干擾閱讀。

顏色

  • 不用太過相近的顏色,如綠色和淺綠色,這樣會看不清楚。
  • 盡量不用漸層,如果一定要使用漸層,控制在兩到三種顏色以內。
  • 如果是調性較溫和的內容,如嬰童,用低彩度的顏色會比較柔和,如淺綠、淺粉、淺藍、深藍等看起來較不刺眼的顏色,也有低彩度的暗色,如紅極一時的莫蘭迪色調就是低彩度。
  • 如果想強調某個物件或文字,可以用對比色來強調。比如,白色標題壓在深色背景上,字就會看起來更顯眼。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社群數據該如何分析?(FB粉專為主)

「數據分析」是課程裡最複雜的部分,講師是從基本觀念開始講解,教你看懂 Facebook 的後台數據,並應用在經營方面。(但如果你是要幫人代操,建議找尋其他更專業的資源)

而由於 Meta 對洞察後台做了很大的改版,在比對這些數據在哪邊時,需要花一點時間,但基本概念是不變的,因此下面會著重介紹「社群的基本指標」和「解讀數據的方式」。

基本社群指標:「觸及」與「瀏覽」

觸及跟瀏覽是社群經營上,最常被人拿來討論的指標,它們各自代表的是:

  • 觸及 (Reach):代表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內容,人是不重複的。
  • 瀏覽 (Impression):代表人們接觸到你內容的次數,人可以重複。

舉例:A 和 B 都看到了內容,但 B 又多看了一次,那麼:

  • A 的觸及是 1,瀏覽是 1。
  • B 的觸及是 1,瀏覽是 2。

而在這邊,就會有一個綜合型的指標,叫做「觸及率」:

觸及率 = 瀏覽 ÷ 觸及

意思就是:每個人平均會看幾次內容。如果越高,代表大家都重複看內容,也就是該內容表現得不錯。

但要注意的是,觸及率本身無法看到「觸及人數」,所以:

  • 如果是想知道「內容表現有沒有良好」,可以關注「觸及率」。
  • 如果想要知道「內容有沒有被很多人看見」,就要另外查看「觸及量」。

基本社群指標:「互動」

關於互動的行為有很多,如讚、留言、分享、點照片、滑照片、看影片、按 Live Photo、按 Gif、點連結、按閱讀更多、按 Hashtag … 等等,這類針對內容產生的任何行為而衍生的數據,就是互動,是在正常狀況下最能代表受眾好感度的指標 (非正常狀況指的是一堆負面留言)。

通常在這個部份,會使用一個指標:互動率。

互動率 = 不重複的互動人數 ÷ 不重複的觸及人數

舉例來說,A、B 和 C 都看到了這則貼文,其中 A 點了讚,那互動率就是 1 ÷ 3 = 33%,即便 A 點讚又留言,互動率也一樣是 33% 。

從互動率可以看出大家會「有反應」的貼文是哪些,但如果你想了解受眾會對哪種內容「引發熱議」,就要計算「談論率」。

談論率 = (按讚數+留言數+分享數) ÷ 不重複的觸及人數

延續前面的例子,B、C 什麼都沒做的狀況下:

  • 如果 A 只有點讚,談論率是 1 ÷ 3 = 33%。
  • 如果 A 點讚 + 留言,那麼談論率就會是 (1+1) ÷ 3 = 67%。

通常來說,互動率會等於談論率,但要是談論率大於互動率,代表討論度很高,也容易自主擴散

《學一點》獨家折扣!最新 Hahow 8 折優惠券,點此領取(可儲存重複使用)

如何解讀社群數據?

解讀數據可以找出哪些內容需要改進、是否需要調整策略的方向,先用 3 個步驟建立基本的分析邏輯:

A:這個月比起上個月,內容觸及數是衰退還是成長?

如果是成長,那麼:

  • 是其中幾篇內容表現特別突出?
  • 還是大部分的內容表現都有所提升?

如果是衰退,那麼:

  • 是特定幾篇內容表現不佳?
  • 還是大部分的貼文都有所衰退了?

想要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報表中找出「離群值」:

比如,上個月的平均觸及為 3000,這個月為 5000,而這個月前三名的內容貼文觸及都超過 10000,那麼這就是遠高於平均的離群值,可能是因為前三名的貼文拉高了月平均。

社群數據離群值

但如果上個月和這個月都沒有明顯的離群值,是每篇內容都成長或衰退了,那麼數據變化的關鍵就是來自整體的因素。

找出數據中是否存在離群值後,再用以下 2 個步驟來分析近三個月的數據:

  1. 找出表現最好的月份的前三名貼文(觸及率/互動率)。
  2. 針對變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邏輯提出可能的原因。

可以用以下方式對數據去做基礎判斷:

  • 如果數據變化是來自前三名貼文,那就可能是被溝通主題、切入點和素材的呈現方式所影響。
  • 如果數據變化是來自大部分內容的提升或衰退,就可能是因為發文時間、廣告策略等整體性因素所導致。

由於原因很複雜,需要靠經驗,有時也需要靠直覺,只有操作過的人才能從實務中了解確切的背後原因。我們也要知道,數據只是讓我們找到方向而已,大膽假設完原因,還是要靠實際測試才能求證

更完整內容,請閱讀如何經營社群?從規劃、設計到數據,建構完整策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