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認識荷蘭這個國家,是因為一場留學說明會。
我記得那是炎夏的台中,我憑著網站上的資訊走進一個雜亂的小店,玻璃門關起來,幾個人在有冷氣的地墊上坐著,中間架了一台投影機。
一個西裝筆挺的先生正準備開始他的簡報。
他說他來自荷蘭教育推廣協會,然後他開始介紹這個國家。那些內容我只記得一個段落,就是關於荷蘭文。
那個先生給我們秀了幾張荷語單字,然後問我們這是什麼意思,還有怎麼念。單字有:紅色、鳥、男孩,我沒有一個念得出來。
那就是我對荷蘭這個國家的第一次接觸:他們講著很像英文又不是英文的某種語言。
你不需要學荷蘭文就可以在荷蘭留學,絕大多數的學校跟科系都可以讓你使用英文提交資料,而課程本身也是用英文。
我當初選擇來荷蘭念交換學程就是衝著這點。但荷蘭教育還有一個特點,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我在荷蘭認識的第一位台灣人Sara,她原本在美國的大學念商科,後來像我一樣輾轉來荷蘭的海牙大學當交換學生。而後,她決定放棄美國那邊已經唸到一半的學院,直接來荷蘭從頭念起。她說:
「荷蘭這邊學的東西比較實際。」
有多實際呢?
例如在迎新日的那天,校方除了教了我們簡單的荷蘭語問候,還教我們在銀行開戶的流程。(我想到當時為了保險起見,藏在我鞋墊下的那幾百歐元,這些錢總算是有去處了。)
後來,我在開學典禮學到了可以兩個荷蘭文:Hoi跟Doi,分別是英文的Hi跟Bye。
但我跟Sara講的實際不只是在這個層面。
舉我參加的學程「歐洲專題」為例(European Project)。這個學程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們分成小組,跟外部廠商一起進行專案。廠商會有各種需求,例如為他們的創業企劃製作demo、為創業中心規劃CRM、幫其他學校進行小型的研究調查。
雖然乍看之下像是實習,但我們學生跟廠商的互動是限縮在這個專案裡頭。為了要讓學生們可以在這個專案學會溝通協作,學校安排各種課程。
從商業研究的方法、管理方法論(在這邊我們用的是敏捷開發)到英文。但就是沒有程式課,我問了當時學程的主持人Anneke為什麼沒有規劃程式課程,她說:
「其實你們自己用線上課自學就好,我們主要專注讓大家學習溝通協作。」
這就是荷蘭式教育,只要有清楚的學習目標,就會盡量讓資源可以支持學生達到那個目標。
因為這點,有些科目不用學一整個學期,學到重點就好,比較重要的是將理論付諸實踐。所以我們只有其中和期末的上台報告,算是一種「口試」,其他項目則是都得進行課堂練習和提交大量的作業,而不是一堆死記硬背的考試。
另一個許多人會選擇荷蘭留學的原因是學費比較便宜,大概前一個三分之一到一半,也就是同樣兩年的碩士課程,在荷蘭的學費加上生活費,可能只夠負擔英國的學費。但隨著2022年俄烏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荷蘭的生活費也上漲許多。所以如果單純要看荷蘭在荷蘭教育的性價比,可能沒有過去那麼划算了。
所以你應該來荷蘭留學嗎?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自行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