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12月上雙週報】透過台灣PMI、美國總經:觀察製造業景氣,勞動力市場與終端消費復甦狀況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rl.cc/aLeyK9
raw-image

本次討論數據:


  • 台灣 11 月製造業 PMI:50 → 51.4%
  • 美國 11 月 CPI :年增 2.7%、月增 0.3%,符合市場預期
  • 美國 11 月非農就業人數: 22.7 萬人,優於市場預期的 22 萬人
  • 美國 11 月失業率:4.2%,符合市場預期


焦點 1:從台灣 PMI 解讀製造業復甦態勢

一、整體


11月台灣製造業 PMI 由前月的 50% 回升到了本月的 51.4%,是自9月緊縮以來首次重返擴張區間,顯示製造業景氣開始好轉。


而根據官方說法,其中也包含了部分業者因應美國川普總統經貿政策的不確定性而提前拉貨,所以推升電子暨光學與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新增訂單呈現擴張,但也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提高,所以製造業未來展望連續第 3 個月呈現緊縮。


而如果看到細項,我認為也展現出了非常樂觀的訊息。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領先指標的新訂單(51.9 →  55.5)、未完成訂單(44.3 → 49.3)皆大幅增長,同時生產指數也上升了 4 個百分點(50.5 →  54.5)。


同時如果看到原物料價格也呈現下降(54.0 → 52.2),等於是減緩了生產端的成本壓力,這些都是非常樂觀的訊號。


而有一些看起來不那麼確定的指標,像是供應商交貨時間縮短(48.3 → 48.3),一般來說有兩個解讀的面向:

1. 正面解讀:

  • 供應鏈運作更有效率
  • 物流瓶頸改善
  • 供應商產能充足


2. 負面解讀:

  • 可能反映需求減弱
  • 訂單量下降導致供應商壓力減輕
  • 產業活動趨緩


而從新訂單、未完成訂單、生產指數都持續上升來看,不太能夠去從負面解讀,所以我認為比較像是在反應供貨端的優化。

所以整體來看,這份內容確實能夠反映台灣製造業需求的回溫,且很可能在進入下一個穩健的擴張階段,便如同上個月所預測的:當時觀察起來,會認為本輪循環的輪廓更像是 2016~2019 年的循環,特徵是又慢又緩的慢牛。



搭配上本月又多了一根大的擴張,更加驗證了在近期的震盪後,認為會在走出新一波的行情的觀點。


此外如果再看到一些比較細節的觀察: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原物料存貨增加,而客戶存貨下降,但兩者仍低於 50% 的榮枯線,且趨勢已經超過 20 個月。所以這種情況代表雖然企業端確實在順利去化庫存,且開始補貨,但整體非常保守,目前還是採取「精實庫存」策略:


  • 在生產端即使接單增加,也不急於大量備料
  • 在需求端維持低庫存水準以控制成本,並採取較謹慎的補貨策略


所以在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下企業對前景仍較保守,還沒出現樂觀且大幅補貨的動作。


另外從新增出口訂單較上月緩步增加,但仍低於榮枯線(46.8 → 48.9)也可以推測目前的內需市場表現優於外銷市場,所以雖然外銷有所改善,但整體訂單成長主要來自內需推動。


這反映出了全球市場需求仍未完全復甦,而台灣內需市場相對來說更為穩健。


二、產業端

而如果看到產業端: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