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全球兩大國際卡組織在世界各地收過路費收得風生水起,唯獨在台灣,他們的角色有點像「慈善機構」——每筆交易白忙一場,沒抽到過路費。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夢幻?但這可不是因為他們突然良心發現,而是因為台灣有個獨特的「無敵機制」,讓這些卡組織即便再怎麼強大,在這裡也只能摸摸鼻子接受現實。
商店手續費?統一價!公平競爭?不存在!
一般來說,市場競爭的邏輯應該是什麼?不同業者各憑本事,以更好的服務、更低的費用來吸引客戶對吧?但在台灣,商店刷卡手續費是「齊頭式定價」(編按:不是商店手續費齊頭定價),簡單來說,不管你的交易是高風險還是低風險,不管你的交易額是高是低,手續費統統一個價,完全不讓市場競爭發揮作用。
這種「公平」,就像是餐廳不管你吃牛排還是陽春麵,一律收一樣的服務費*,沒有差別待遇,簡單粗暴地解決了一切「討價還價」的可能。
聯合信用卡中心:官方光環下的「市場玩家」
在這個「獨特的生態系」裡,有個很特別的角色—「聯合信用卡中心」。這個機構雖然帶著「半官方」的光環,卻不是純粹的監管單位,而是直接下場競爭、與銀行和國際卡組織一同爭奪市場利益。這就像比賽的裁判自己也下場踢球,還帶著一群人組隊,實在讓人佩服這種「一魚多吃」的操作。
公平會本來應該是要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吧?結果呢?他們雖然「附帶條件」同意這樣的運作方式,但這樣的條件真的能讓市場公平嗎?看來在台灣,市場競爭的定義還真是獨樹一幟。
最慘的還是商店與持卡人
整個局勢看下來,最吃虧的當然是台灣的商家和持卡人。商店無法選擇更有競爭力的手續費,持卡人則是在這種「有管道但沒競爭」的環境下,沒有更好的回饋、更靈活的支付方案可選。最後,國際卡組織沒能從台灣市場賺到該賺的錢,但台灣的商家和消費者也沒能得到市場競爭帶來的好處,反而繼續為這套封閉機制買單。
結語:世界之巔的台灣支付環境
台灣的支付市場,成功打造了一個「國際卡組織賺不到,市場競爭進不來,本地玩家玩很大,商店與持卡人買單」的絕妙局面。這樣的生態系,真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奇蹟」。未來會不會改變?誰知道呢?但至少現在,我們依然在這場「公平競爭」的遊戲中,見證著一場「完美平衡」的支付奇蹟!
編按:齊頭式定價不在商店端,是手續費分潤。
為何持卡人與商店最慘?
發卡收單賺不到錢,牛肉就是短期,騙你辦卡上鉤後,蜜月期過就沒了!
本文為原始文章授權給網友CNWTF使用chatGPT改寫後,再授權給本人於這裡發佈
原始文章:
https://vocus.cc/article/607951e7fd8978000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