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幣圈人必懂議題🚨出金多少要繳稅?國稅局會追溯嗎!

台灣幣圈人必懂議題🚨出金多少要繳稅?國稅局會追溯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目前台灣的加密貨幣投資獲利,大多數人並未主動申報,主要原因有3️⃣

1. 法規尚不明確:台灣對加密貨幣所得的課稅方式仍然模糊,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加密貨專用幣稅制,根據現行法規,加密貨幣不被視為法定貨幣,而是被歸類為「無形資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視為「商品」,因此當加密貨幣兌換為新台幣(即出金時),一般而言,國稅局通常將其視為「財產交易所得」,需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並依「綜合所得稅」累進稅率(5%~40%)課稅,然而,目前加密貨幣的課稅方式尚未有單一規範,且加密貨幣的來源可能不同,例如 Staking、挖礦、放貸、NFT 交易、空投、Web3 工作薪酬或合約交易等,這些收益可能被國稅局認定為「其他所得」或「營業所得」,適用不同的稅率與申報方式,在這樣的條件下,由於規範的不明確與模糊,也進一步加深了民眾報稅的難度。


2. 監管尚未落實:目前台灣銀行會對大額交易進行監控,但國稅局並未大規模追查加密貨幣投資人,僅針對特定高額交易者(如出金超過千萬)進行查稅。


3. 市場習慣未形成:多數加密貨幣投資人沒有報稅意識,尤其是交易量較小的散戶,認為加密貨幣獲利不會被國稅局關注,或單純心存僥倖🌝


而現階段的台灣的稅務監管以關注這兩類加密貨幣投資人為主 :


✅ 第一類:大額出金用戶(單年累積超過 750 萬)


尤其是透過境外交易所變現後回台的情況,例如電匯、P2P 交易、OTC 交易,或透過國外第三方帳戶(如香港、杜拜、新加坡等公司帳戶)轉款至台灣個人帳戶等方式,而根據 113 年《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當個人年度基本所得額 (包含海外所得) 超過 750 萬,可能需要適用 20% 的基本所得稅,但這不代表超過 750 萬的入金就會被自動課稅,而是國稅局可能進行查核,確認是否有未申報所得的標準。


📌 需留意的是,750 萬是計算『基本所得稅』的門檻,而不是國稅局『查稅標準』,如果加密貨幣獲利 + 其他所得合計低於 750 萬,則不會受到基本所得稅影響,但國稅局仍可能針對大額交易進行查核,要求補充資金來源證明。


✅ 第二類:公司或專業交易者


如果國稅局認定某人是以交易為業(如專職合約交易者),可能會要求改列為營業所得,並適用 5%~40% 的綜合所得稅或 20% 營所稅。


📌 然而,目前國稅局對於「個人投資者、小額出金」的監管相對寬鬆,若年度出金 < 750 萬,且無異常交易行為,國稅局目前幾乎不會主動查詢,但若未來監管政策趨嚴,仍可能針對過去 5~7 年的未申報所得進行補稅。


這裡就會引出大家好奇的重點問題,如果不主動申報,未來會有風險嗎?


目前台灣沒有「加密貨幣所得稅專法」,但國稅局仍可能透過大額金流監控,針對某些投資人進行追稅。


(1) 國稅局可能透過銀行金流查帳


依據銀行內部風控機制,若單筆或單月入金異常(如超過 300 萬),銀行可能依 AML 規範進行審查,但這並非法規硬性規定的通報門檻,另外單年入金超過 750 萬,則可能被國稅局要求補充財產交易所得的相關資訊。


📌 300 萬並非法規規定的AML通報門檻,而是銀行內部可能的風險控管標準,每家銀行的風控標準不同,觸發金額也可能有所差異,如果金流來源異常,銀行可能依 AML(反洗錢)規範,通報法務部洗錢防制辦公室。


(2) 未來若稅務政策收緊,可能會補查


台灣近期在推動「數位資產監管法」,若未來銀行需要與國稅局共享「交易所入金數據」,則可能會回溯過去 5~7 年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得,像是現今的韓國、澳洲等國家已開始對加密貨幣交易進行歷史追溯查稅,台灣未來也有可能參考這些模式。


📌 雖然目前風險不高,但未來可能加強監管,國稅局仍可能要求過去 5~7 年內的未申報加密貨幣收益進行補稅,尤其是累積交易量較大(如 1000 萬以上),但實際的補稅依據仍取決於交易獲利與是否申報,而非單純的交易量大小,交易量 XXXX 萬 ≠ 一定會被補稅,重點仍是是否有「未申報所得」,若資金流向合理且有報稅,即使交易量超過 1000 萬,仍可能不受影響。


那麼,如果在沒有主動報稅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管理風險呢?


(1) 分批出金,避免大額資金異常


單次出金不超過 50 萬 (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單月總額控制在 300 萬以內,避免銀行通報國稅局,每年境外入金控制在 750 萬以內,這樣被國稅局列為重點查核對象的機會較小。


(2) 若資金流入銀行帳戶,盡量保留最低限度的交易紀錄


雖然目前國稅局不會主動稽查,但若未來真的被查詢,至少要有一些基本證明,例如:交易所出金紀錄(MAX、幣托的提款記錄等)、熱錢包交易紀錄(Etherscan/BSCScan 歷史交易截圖等)或銀行入帳證明等等(顯示資金來自合規管道)。


💡 小結:雖然目前台灣確實沒有完善的加密貨幣相關專法正式上路,一般幣圈人也尚未養成主動申報加密貨幣所得的習慣和風氣,但若未來法規改變,仍有可能存在回溯查稅的風險,因此避免大額異常交易、做好基本的交易紀錄和留意最新法規動向會是比較穩健的做法,也以免自身權益受損~


⚠️ 以上僅為個人筆記分享,歡迎理性討論、糾錯及補充各角度觀點!


🔗 更多資訊 : https://linktr.ee/zzw.cryptalk

avatar-img
ZZW的沙龍
4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ZZW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著當我們深入往下探究就會發現,原來 UBI 更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新創舉,而是可以連結到 16 世紀就被文藝復興代表人物湯馬斯摩爾出版的文學著作所提及的一種理想,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烏托邦”,時間推移至 20 世紀 60 年代末,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
Web3,也被稱為 Web 3.0,其實就是第三代網際網路的一個統稱,相比於最早期的 Web1 和當前主流的 Web2,最大差別在於 “去中心化技術” 的應用,蘊含著濃厚的 “抗審查”、“安全透明” 及 “自治” 精神,因此也被稱作 “分佈式網絡時代”,而引用一句矽谷創投 a16z 合夥人 Chri
OpenAI 是一家成立於 2015 年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創始人包括 Tesla 和 SpaceX 的 CEO Elon Musk、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LinkedIn 的聯合創始人 Reid Hoffman....
接著當我們深入往下探究就會發現,原來 UBI 更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新創舉,而是可以連結到 16 世紀就被文藝復興代表人物湯馬斯摩爾出版的文學著作所提及的一種理想,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烏托邦”,時間推移至 20 世紀 60 年代末,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
Web3,也被稱為 Web 3.0,其實就是第三代網際網路的一個統稱,相比於最早期的 Web1 和當前主流的 Web2,最大差別在於 “去中心化技術” 的應用,蘊含著濃厚的 “抗審查”、“安全透明” 及 “自治” 精神,因此也被稱作 “分佈式網絡時代”,而引用一句矽谷創投 a16z 合夥人 Chri
OpenAI 是一家成立於 2015 年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創始人包括 Tesla 和 SpaceX 的 CEO Elon Musk、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LinkedIn 的聯合創始人 Reid Hof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