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積電宣布加碼美國設廠投資,等同於開出一張待兌現的支票交到川普手中。從政治角度來看,我並不認為這是台灣失去了矽盾,因為當川普手上拿了張支票,他必定會確保支票的兌現。
時間與承諾:這張支票不是即期支票
台積電的投資並非即刻兌現,而是一場至少 3 到 5 年的長期計劃。從三座晶圓廠到研發中心,這不可能在一年內完工,這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時間的佈局。時間的拉長,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這張支票的政治含義——這不僅是一場產業轉移,更是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去中化」戰略的重要一步。
這項投資也有效避免了一個對台灣更具風險的局面——美國全力自研先進製程。如果美國決心獨立發展半導體技術,雖然短期內不易成功,但長遠來看,將大幅削弱台積電的市場壟斷力。與其讓美國在技術上獨立於台積電,最好的策略就是「綁住美國」,讓美方投資與技術依賴仍與台積電深度捆綁,如此一來,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才不會被邊緣化。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的投資支票對川普來說,已經是一項美國資產。而美國自建國以來,所有對外行動幾乎都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軍事部署的核心目的更是如此。川普作為極力維護美國利益的總統,如今手中握有一張待兌現的台積電支票,任何試圖干擾這筆交易的人,等同於企圖剝奪他的既得利益。以川普的作風來看,他絕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