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上一回,我們大致上介紹了久保田一竹美術館的創辦人的一生,這一次,就要帶大家來實際走進這座由久保田一竹自己出資、設計與建設的美術館中邊走邊看了。自從研發出一竹辻が花的紮染技術以來,久保田一竹除了持續創作之外,在他心中同時也著另外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開設一間專屬於自己的美術館,以自由展示一生懸命所創作出來的作品,美術館中栽種四季各種花卉,可以讓來自全國的來訪者在欣賞作品之餘,也能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最終,好不容易才存了250萬日幣的久保田一竹,在眾多友人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才完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美術館。
通常我們在逛美術館的時候,隨著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人生經歷的不同,或許有興趣的點都會有所差異,但大致上脫離不了(1)展品內容本身、(2)建築物、(3)庭園造景等三個面向。在久保田一竹美術館中,展品的部分我們在上一回已經有概略的介紹,這回就不再贅述,因此下面將會分為建築物與庭園造景兩大塊,來引導大家與久保田一竹來場跨越時空交流嘍。建築物:接待棟與本棟
久保田一竹美術館雖然是展示他個人作品的美術館,按理來說應該是充滿日式傳統風格的地方才對,但第一次來到這裡的人,通常從門口開始就會被一座不太日本風的大門而顛覆感官。或許是從小受到父親所經營的骨董店所影響,久保田一竹對於東南亞風格的各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雖然NANA濕婦不太清楚這座大門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久保田一竹所設計的,但第一眼見到的時候,總有一種即將要進入東南亞國家的寺院裡的錯覺。木造的大門上鑲嵌著古銅色的金屬圖騰裝飾,兩旁雖然是用金屬所鑄造,但卻設計成像雲朵一般輕盈飄逸。光是這座門,就已經讓人夠期待的了。

久保田一竹美術館 入口大門/照片:NANA濕婦
美術館的基地是一座小小的山丘,從入門之後,依序會先經過一座池塘,池塘的最深處則是一座人造瀑布,池邊設有緩坡與樓梯讓訪客自由選擇路徑,一邊欣賞這片迎賓庭園、一邊沿著池邊的小徑漫步往上後,才會進到美術館展區內。第一棟遇到的建築物是兩層樓的接待棟,裏頭有售票處、久保田一竹的收藏品、賣店與咖啡廳等設施。久保田一竹選用了琉球石灰岩來作為建築外觀的裝飾,這是也他在東南亞與琉球旅行時所得到的靈感;但有趣的是整座建築的曲線彎來繞去,讓人有種來到「高弟」建築的錯覺,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很喜歡高弟呢?除此之外,大家在門口處也別忘了低頭看看鋪設在地上的一圈一圈、直徑約10公分的圓形木板,每一個木板上都有不同的圖騰,工作人員說這些都是原本拿來製作餅乾時使用的模子,喔(對不起,我直覺想到紅龜糕)。

久保田一竹美術館 接待棟/照片:NANA濕婦

久保田一竹美術館 接待棟接待棟入口前的餅乾木模/照片:NANA濕婦
在接待棟的賣店旁,有一個小小的展示空間,非常容易被錯過,這裡是展示久保田一竹從小到大所蒐集的蜻蛉玉(也就是琉璃),也許是小時候在父親的古董店裡有看過這樣的東西,久保田一竹覺得這每一顆小小的玻璃珠內,都有不同的華麗色彩變化,彷彿就像一個小世界一樣,因此他到世界各地只要看到有趣的琉璃珠,就會買回來收藏。上到二樓的空間,就可以進到後來在2011年才新設立的咖啡廳空間,就跟大部分的美術館一樣,他們通常會將景觀最美的位置留給咖啡廳或餐廳。而久保田一竹美術館接待棟二樓的咖啡廳戶外露臺,剛好就正面對著富士山,雖然山體會被前方的樹林所遮蔽,但這裡已經是整座美術館中,眺望富士山最好的角度了,天氣好的時候,如果時間上允許,不妨在這裡來杯咖啡喔。

久保田一竹美術館 接待棟二樓的咖啡廳露臺/照片:NANA濕婦
走出接待棟後,繼續往樓梯上爬,迎面所看到的頂部呈現金字塔造型的木構造建築,這才是美術館的本棟。這個空間是由16根超過千歲的青森ひば(扁柏),青森扁柏為檜木科樹種,是日本三大美林之一,由於在寒冷的東北地區生長,所以生長速度緩慢、抗腐蝕性強,是非常耐用的建材。由這16根青森扁柏所架構起的空間正中央,有一個高台,建議大家可以站在高台上抬頭看看整座建築的屋頂,有不少人說這個屋頂是呈現金字塔的形狀,但NANA濕婦自己覺得,說不定久保田一竹想呈現的是他最愛的富士山也不一定(他的和服圖騰上很多都是以富士山為主題)。欣賞完整個建築空間之後,這個高台上還會播放他在創作時的影片,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先到這裡坐下來欣賞影片之後,再開始近看一旁所展示的每一件和服,一定會更感動。(館內不能拍照,要注意喔)
最後,還有一個小空間隱藏在本館的最深處,這裡原本是久保田一竹創作用的工作室,而他過世之後,就變成了一間迷你茶室「一竹庵」。即便你沒有要喝茶,也還是可以進去走走看看,因為這裡頭也擺放了一些久保田一竹來自東南亞各國(像是柬埔寨、泰國)的蒐藏品,也同時販售一些周邊商品(算是一個小賣店)。不過,若想好好地坐著、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窗外的迷你庭園造景(小瀑布與水池)的話,就還是建議來杯抹茶配上茶點嘍。(這裡所販售的茶點,會搭配著季節而更換喔!)
庭園造景:媽媽我愛你~
用過茶點之後,如果你的時間還有餘裕,建議你先別急著離開,因為就在美術館本棟的後方山坡上,還有一片小小的森林步道,這塊區域是久保田一竹用來感念母親養育之恩,而特別請到曾經參與高台寺與建仁寺修復的京都庭園師 北山安夫來幫他設計的。而庭園之中,隨處可見的古門、造型木椅等,則是久保田一竹長期以來的藏品,逐坡而建的小小庭園雖然不大,卻是一步一景,相當精采,尤其是賞楓季節,連同入口處的瀑布庭園造景,都能讓人駐足許久。
據說,在美術館動土儀式的前一晚(12月7日),河口湖一帶下起了傾盆大雨,這是一場破了20年記錄的大雨,這場大雨持續下到隔天,因此,美術館的動土儀式不得不在狂風暴雨中狼狽地舉行著。神奇的是,動土儀式結束時,突然雨過天晴,眾人望向遠方的富士山,看見了山腰上的山嵐彷彿一條飛龍往上攀升的景象,大家異口同聲地讚嘆:「是龍雲啊~」。此時的久保田一竹才想起,母親從他小時候就常常跟他說,龍神就是你的守護神喔~因為你是龍年出生的呢。
久保田一竹想到這裡,突然一陣感動,深感這是在天之靈的母親送給他的祝賀,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埋首於創作與美術館興建的他,在動土儀式結束之後,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回一趟母親的故鄉,去找一間他從小就常常聽到母親提到的寺廟(山梨市清白寺)。清白寺的住持非常親切地接待他,並且也向他介紹了寺院本堂天花板上的國寶龍圖,走出本堂之後,原本被一片厚厚的雲層所遮蔽的夕陽餘暉,突然劃破了天際,穿過雲層的光線,就這麼剛好照射在久保田一竹的胸膛上,此時他感受到母親正在告訴他:「媽媽很開心喔~媽媽以你為傲~」。當晚回到家之後的久保田一竹,將母親的牌位捧起並翻到背後一看-「12月8日」,這不就是今天嗎?當初,這個動土日期(12月8日)並非久保田一竹所決定的,但這一切就是這麼剛好,今天動土、動土儀式後突然放晴、不知道為什麼回到了母親最愛的清白寺、然後赫然回想起...今天剛好就是母親的忌日,這一連串的巧合,讓久保田一竹久久不能自己,他知道,即便今天他都已經80歲了,但卻仍被母親抱在懷裡守護著。
某次,他在印度旅行時認識了一個印度的佛像雕刻師,佛師跟他說:「你的守護神是普賢菩薩呢~」,於是久保田一竹便請佛師幫他刻了兩座佛像,一座是普賢菩薩、另一座則是懷裡抱著嬰兒的慈母像,並將兩尊佛像安置在美術館上方庭園散步道的盡頭處洞窟中,將之命名為「慈母像窟」,以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追思與感謝之情。因此,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裡,非常建議大家可以在參觀完美術館中的作品之後,走上來庭園看看這兩尊印度佛師的作品喔。
<後記>多元斜槓培養橫向能力好?還是一生懸命專注在單一領域好?
其實從以前大約20歲左右,剛出社會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就不停地在思考一個問題(到現在也常常在想),從以前的「T型人才」到後來的「兼職」、「斜槓」...等各種名詞,無一不在提醒著我,除了自己本身的專長之外,還必須對其他領域有所涉略、了解,甚至是跨界的整合應用能力等等,這樣才能長時間維持自己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但於此同時,我也接觸到日本所謂的「職人精神」,這種一生懸命的精神與態度,在傳統工藝、攝影、釀酒、農業、建築、藝術...等各種領域中都看得到,他們在傳承師傅教授的內容之餘,也同時嘗試將新的材料與技術引進,並致力將新舊融合,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作品與商品,但重點是,他們通常一輩子仍只專注於做一件事情,並且立志將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像我們這次提到的久保田一竹就是如此,之前聊過的松尾芭蕉、隈研吾、村上隆...也都是如此。
曾經,我跟朋友一起造訪了一個清酒的老酒造,裏頭繼承家業的女杜氏(清酒釀酒師)跟我們說,她已經接手10幾年了,我們異口同聲的讚嘆:「哇~那一定很精通整個釀造流程了吧?」。沒想到,她回我們說:「不不不,10年的經歷才算是剛上手而已,隨時都還是有意想不到的狀況需要處理與學習,同時也想研發新口味的酒...想做的事情還很多呢!」。這讓我想到,以前在學日文的時候,有一句日文的諺語是這麼說的「石の上にも三年(意指要達成目標並非容易之事,必須長時間、克服萬難才行)」,當時我一直被「三年」這個時間迷惑,後來我才知道,這裡所說的「三年」並非真正的三年,而是象徵「長期抗戰」的意思,有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前一陣子帶攝影團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北海道的攝影老師,跟他聊天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從來沒有出國攝影過,而是專注於拍「北海道」,而且他說,他還算是甚麼都拍的,有些攝影師一輩子專注於拍北海道的生態、有些則是一輩子專注於拍風景,也聊到有一位攝影師(星賢孝)這一輩子就只拍一條鐵道(福島的只見線)。別看這些主題很單一,每個領域都必須依靠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才能拍到所謂的「好照片」,例如:生態攝影師必須了解每種動物的習性,才能捕捉到他要的畫面;風景攝影師還要懂得看太陽角度與星象、氣象預報等;鐵道攝影則須為了尋找最佳角度而跋山涉水的...。
這讓我隨時都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看到別人所呈現出來的那一面,因為在那背後都是由無數的努力所累積而來的。如果可以,在與這些職人們聊天的時候,我都會想辦法多問問他們付出了多少的時間與努力,聊過之後再回來看看他們的作品,那種感動程度絕對是天差地遠的。一輩子只專注做一件事,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很無聊的一件事,但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如果可以將同一件事,搭配各種新元素,玩出很多創意、玩出一種風格、玩出更高的境界,這比甚麼領域都沾一點但都不專精而來得更有趣。
然而,就像久保田一竹這般,致力於找出一項已經失傳了300多年的技藝的人生,不禁會讓我疑惑,這項技藝當初之所以會消失,應該就是因為它已經「不符合當時的經濟效益」,進而被「淘汰」了。就如同最近很多人都在用ChatGPT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片一樣,我相信吉卜力一定很失落,雖然他的畫風被當代視為一種辨識度很高的「風格」,有人說這是一種「榮耀」。但用這麼高效率的方式來仿造他的風格而大量繪製的圖片,對他這一輩子的努力,無疑是一種打擊與否定。或許再過個幾十年,擁有原創手繪技巧的畫家,將會變成稀有動物,而他們的作品,就會像是手工打造的精品包一樣珍貴。
之所以會想這麼多,或許是因為我想到自己的年紀吧?現在剛好來到40出頭歲的我,應該是我導遊生涯中剛好累積了一些經驗、體力又還算可以的年紀,現在或許沒有問題,但按照如今科技進步的速度,或許我的體能越來越下降了,又或許之後大家可以直接帶著一位虛擬的隨行導遊,需要翻譯的時候問他、需要找餐廳的時候問他、需要安排行程的時候問他、需要了解歷史的時候也問他,如此一來,別說是導遊了,可能就連旅行社也不太需要了。當然,我不是說有真人服務的旅行社與真人導遊,會完全消失,因為一定還是有「超級高端且對非真人服務有不安全感」的旅客需求,但整體來說,需求量一定會比現在少非常多。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我不斷地反問著自己,究竟一生懸命的職人精神,在現在的時代是否還有競爭力?是否還有甚麼靈魂是無法被AI所取代的?為什麼我會被這種職人的執念所吸引?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上,又能再多做一些甚麼呢?如果不是導遊的工作,我的專長還能以甚麼樣的形式被需要呢?有沒有可能工作到倒下的那一刻呢(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酷的事)?這是我過了40歲以後不斷在腦袋中轉來轉去的問題,不知道在大家的職業領域中,是否也有遇到類似的問題?你又是怎麼思考的呢?歡迎你跟NANA濕婦分享喔~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