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都還在光裡飛行

那年,我們都還在光裡飛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時間是賊,總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時候,悄悄偷走些什麼。有時是一段旋律的清晰,有時是一張面孔的輪廓,更多時候,是整個夏天的氣味,以及奔跑在陽光下那種近乎揮霍的、理所當然的快樂。偶然在一個微雨的午後,整理舊書櫃時,指尖拂過一本泛黃的筆記本,封面是當時風靡一時的偶像團體,他們的笑容燦爛得像從未經歷過風霜。那一刻,塵封的記憶像是被施了魔法的豌豆,迅速抽長,枝枝蔓蔓,將我拉回了那個屬於蟬鳴、橘子汽水和卡帶轉動聲的,遙遠的九〇年代。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呢?好像一切都還在萌芽,帶著點土氣的、笨拙的,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姿態。不像現在,世界被無形的網路密密麻麻地包裹著,資訊像是氾濫的洪水,推著人往前,快得讓人幾乎看不清彼此的臉。那時候,連結是具體的,需要撥出一長串電話號碼,等待「嘟——嘟——」的接通聲,或是用兩毛錢買一個信封,一筆一劃地寫下思念,投進郵筒,然後是漫長的,帶著期待與焦灼的等待。

我的童年,大部分的光景,是在一個南部小鎮的老房子裡度過的。那是一棟有著長長廊道、天井灑落天光、磨石子地板冰涼沁人的日式混合閩南風格的建築。夏天,是阿嬤搖著蒲扇,坐在廊下藤椅的身影。空氣裡瀰漫著淡淡的明星花露水混合著樟腦丸的氣味,還有廚房裡熬煮綠豆湯的甜香。電風扇是鐵製的,有著沈重的底座和搖頭晃腦時咿咿呀呀的聲響,它努力地吹送著不成涼意的風,卻是我們對抗溽暑唯一的武器。

午後的雷陣雨總是來得又急又猛,豆大的雨點敲打在屋瓦和遮雨棚上,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響,像是天空擂起了戰鼓。我和哥哥會趴在窗邊,看著雨水匯成小溪,在巷口奔流。有時,雨停得快,太陽迫不及待地重新露臉,濕漉漉的地面蒸騰起一股熱氣,空氣裡有著雨後青草和泥土混合的特殊氣味。那時,我們會穿上顏色鮮豔的塑膠拖鞋,跑到巷子裡踩水窪,看誰濺起的水花最高最大,笑聲清脆得能穿透整條濕答答的巷弄。

巷口那家「柑仔店」,是我們童年時期最重要的座標。矮矮的木櫃檯,上面擺滿了透明的玻璃罐,裡面裝著五顏六色的糖果、酸甜的仙楂片、裹著糖粉的芒果乾。還有王子麵、乖乖、蝦味先,以及冰櫃裡那令人垂涎的彈珠汽水和枝仔冰。老闆是一位總是笑咪咪的阿公,他的手有點抖,每次抓零食給我們時,總會多給一兩顆。我們用攥在手心裡、帶著體溫的幾個銅板,就能換來一下午的滿足與快樂。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很純粹,就像彈珠汽水瓶口那顆被氣泡頂住的玻璃珠,清澈而響亮。

放學後的時光,是自由的。不像現在的孩子,總是被各種才藝班、補習班塞滿行程。我們把沉甸甸的書包往客廳角落一扔,就像脫下了束縛,衝出家門。男孩們在空地上打彈珠、玩ㄤ仔標,女孩們則跳格子、玩跳繩、扮家家酒。我們會用粉筆在地上畫出複雜的格子,單腳跳著,小心翼翼地不讓石塊壓線;我們會拉起長長的橡皮筋繩,一邊唱著兒歌一邊跳躍,比誰的花樣多,誰能跳得更高。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灑在紅磚牆上,也灑在我們因奔跑而紅撲撲的臉頰上。直到家家戶戶的燈火亮起,空氣中飄來飯菜的香味,以及媽媽們拉長了嗓門的呼喚聲,我們才依依不捨地結束遊戲,拍拍身上的灰塵,帶著一身的汗水和疲憊,卻是滿心的歡愉回家。

家裡的電視機,是厚重的映像管螢幕,開關機時會發出「滋」的一聲,螢幕先是縮成一個亮點,然後才慢慢暗去或亮起。晚飯過後,全家人圍坐在客廳看電視,是最溫馨的時光。《包青天》裡,展昭的紅衣和王朝馬漢的吆喝聲;《浴火鳳凰》的嗶啵和嘟嘟;還有《新白娘子傳奇》裡,趙雅芝的溫婉和葉童的反串,都深深烙印在記憶裡。週末的晚上,還有《玫瑰之夜》的鬼故事,總是要摀著耳朵、瞇著眼睛,卻又忍不住從指縫裡偷看。那時候的節目選擇不多,但每一個都像是珍貴的寶藏,值得我們反覆討論,甚至在學校裡模仿劇中人物的對白和動作。

還有錄影帶。家裡有一台笨重的錄放影機,去錄影帶出租店挑片子,是週末的一大樂趣。架子上琳瑯滿目的港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成龍的動作片、或是林青霞、王祖賢主演的武俠片,都是我們的最愛。租回來的帶子,要小心翼翼地放進機器裡,有時候帶子卡住了,還要拿螺絲起子把它撬出來,再用手指慢慢把鬆脫的磁帶捲回去。那種實體的觸感,等待倒帶的焦急,以及畫面偶爾出現的雜訊和扭曲,都成了現在串流平台無法複製的、帶著粗糙質感的獨特記憶。

聲音,是記憶裡另一個重要的錨點。除了蟬鳴、雨聲、電視聲,還有卡式錄音機裡轉動的磁帶聲。我的第一台隨身聽是哥哥淘汰下來的,有點掉漆,按鍵也鬆鬆的,卻是我最寶貝的物品。我們會去唱片行,用存了好久的零用錢買一卷卡帶。小虎隊的青春洋溢、張學友的深情款款、王菲的空靈飄渺,還有林強的〈向前走〉,唱出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往前衝的氣口。我們會把歌詞本攤開,一邊聽一邊跟著唱,遇到喜歡的歌,就不斷地按倒帶鍵,反覆聽到磁帶都快被磨損。有時候,為了省電,還會拿一支鉛筆插進卡帶的孔裡,慢慢地手動倒帶。那種珍惜,那種專注,在如今這個點開APP就能聽到全世界所有歌曲的時代,似乎已經很難體會了。

學校的生活,是規律而充滿壓力的。每天早上,穿著燙得筆挺的制服,背著比自己身體寬不了多少的書包,在晨光中走向學校。升旗典禮上,校長冗長的訓話,底下學生們不安分的騷動。教室裡,是粉筆在黑板上摩擦的吱嘎聲,老師抑揚頓挫的講課聲,以及同學們偶爾傳來的竊竊私語。課本是國立編譯館的版本,厚實而樸素,裡面的插畫風格現在看來有些古拙,卻承載了我們對知識最初的想像。國語課本裡的〈爸爸捕魚去〉、〈天這麼黑〉,數學課本裡的雞兔同籠,自然課本裡關於蠶寶寶和孑孓的觀察,社會課本裡對鄉土的介紹,構成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框架。

考試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升學的壓力,像一片無形的烏雲,籠罩在每個孩子的頭頂上。放學後去補習班,是許多人的常態。小小的教室裡擠滿了學生,空氣不流通,只有頭頂的日光燈慘白地亮著。老師在台上奮力地講解著解題技巧,我們在台下埋頭苦抄筆記,偶爾抬頭,看到窗外已經暗下來的天色,心裡有種說不出的茫然。但即使在那樣的壓力下,同學之間的情誼,依然是閃閃發光的。下課十分鐘的追逐打鬧,偷偷交換的偶像護貝卡,分享彼此帶來的便當菜色,考試前互相打氣,考不好時一起沮喪,那些微小的互動,像散落在枯燥學習生涯裡的珍珠,串起了我們青澀的少年時光。

記憶裡,還有一些特定的氣味和觸感。夏天午後雷雨前,空氣中那股悶悶的、帶著土腥味的濕熱;冬天,媽媽從衣櫃深處翻出的、帶著樟腦氣息的厚毛衣;拜拜時,香爐裡升起的裊裊香煙,混合著供桌上水果的甜香;還有新課本打開時,那獨特的油墨和紙張的氣味。觸感呢?是磨石子地板的冰涼、紅磚牆粗糙的顆粒感、塑膠拖鞋踩過濕地的黏膩、還有阿嬤佈滿皺紋卻溫暖乾燥的手掌。這些感官的碎片,往往比清晰的事件更能準確地喚醒沉睡的記憶,它們是通往過去的秘密通道。

九〇年代也是一個變化的年代。我們懵懵懂懂地感覺到,世界正在悄悄改變。家裡裝了第一台電腦,有著米白色的巨大主機和螢幕,開機時會發出轟隆的聲響。撥接上網的嘟嘟嗶嗶聲,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呼喚,雖然網速慢得令人髮指,開啟一張圖片都要等上好幾分鐘,但那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小窗,已經悄悄打開。呼叫器(BBCall)開始流行,大人們腰間別著一個小小的塑膠盒子,bibi聲響起時,就要急忙去找公共電話回覆。然後是更大更笨重,像黑金剛一樣的行動電話出現,那是屬於「大人物」的象徵。這些科技的更迭,當時只覺得新奇,現在回想起來,卻是時代巨輪滾動的清晰印記。

還有一些屬於那個年代的,集體的微小焦慮與盼望。擔心聯考考不好,擔心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擔心喜歡的卡通被停播。盼望著過年能拿到壓歲錢,盼望著校外教學的日子快點到來,盼望著暗戀的那個隔壁班同學,能在走廊上多看自己一眼。那時候的煩惱很小,小得像口袋裡的彈珠;那時候的快樂也很小,小得像柑仔店裡一顆兩毛錢的糖果。但那些小小的煩惱和快樂,卻是真實而深刻的,足以填滿我們整個童年的宇宙。

時間繼續往前走,我們離開了小鎮,搬到了城市。老房子被拆除,改建成新的公寓大樓。巷口的柑仔店,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消失了,取而代飼的是連鎖的便利商店,燈光明亮,貨架整齊,卻少了那份屬於人情的溫度。我們長大了,學會了使用更快的網路,更智慧的手機,習慣了更便捷的生活。我們擁有了更多,卻也好像失去了更多。

失去了什麼呢?或許是那種可以肆意揮霍時間的悠閒,那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和驚嘆的眼神,那種人與人之間,不需透過螢幕也能感受到的,真實的連結和溫度。我們學會了效率,卻可能忘記了等待的滋味;我們習慣了速食的快樂,卻可能忽略了細微處的、需要時間醞釀的美好。

偶爾,聽到一首九〇年代的老歌,吃到一種兒時熟悉的零食,聞到一股相似的氣味,那些沉睡的記憶就會被瞬間喚醒。我彷彿又看到那個穿著制服、背著沉重書包的小孩,走在灑滿陽光的回家路上;看到那個在巷口和同伴追逐嬉鬧,笑得像擁有全世界的身影;看到那個趴在窗邊,望著窗外滂沱大雨,對未來有著朦朧想像的自己。

那些日子,像是一部褪了色的老電影,畫面有著溫柔的顆粒子感。情節也許平淡,沒有太多戲劇性的起伏,但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都浸潤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和懷念。那是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精神卻可能更為豐饒的年代。我們擁有的不多,所以更加珍惜;世界變化得不快,所以我們有時間感受。

我想,我們這一代人,對於那個漸行漸遠的九〇年代,或許也有著類似的情感。那不僅僅是對童年的懷念,更是對一種特定生活步調、一種人際關係模式、一種價值觀的追憶。那是一個我們都曾身處其中,用力奔跑、用力歡笑、用力感受過的,閃閃發光的年代。

如今,我們都已長大成人,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奔波忙碌。當年一起跳格子的玩伴,可能早已失去聯繫;當年暗戀的對象,或許已為人父母。時間的河流,終究帶著我們流向了不同的地方。但那些儲存在記憶深處的,關於蟬鳴、陽光、雨水、巷弄、柑仔店、卡帶聲、以及家人和朋友的溫暖片段,卻像是永恆的星光,在我們偶爾回望的夜空裡,靜靜閃爍。

它們提醒著我,曾經有那麼一個年代,天空很藍,日子很慢,快樂很簡單。我們都還很年輕,眼神清澈,相信未來就像手中的橘子汽水一樣,充滿著甜甜的氣泡和無限的可能。我們都曾經像光一樣,在那片澄澈的時光裡,自由自在地飛行。而那樣的飛行姿態,那樣的光,即使被歲月的塵埃覆蓋,也從未真正熄滅。它藏在心底最柔軟的角落,等待著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再次被點亮,溫暖我們在紛擾俗世中,偶感疲憊的心房。

那年,我們都還在光裡飛行。真好。

avatar-img
致每段沒結局的愛情
17會員
108內容數
我們都曾相信,每一段愛情都有它的答案。 可是走著走著才發現,有些故事不一定要有結局。 收集這些散落在人生角落的愛情拼圖, 有時候陪你一起笑、一起罵,靜靜地坐在窗邊陪你發呆。 讓我們陪你慢慢走回自己的心裡。 🔗 每週更新:愛情診療室 🔗 不定期:讀者投稿公開信 🔗 偶爾加碼:戀愛片段手寫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又下雨了。 宜蘭的雨,似乎總是不請自來,卻又帶著一種熟稔的、近乎理所當然的姿態。不像北部的驟雨那樣急切,也不似南國的雷雨那樣張揚,這裡的雨,往往是細細的、斜斜地織下來,像一匹無邊無際的灰色綢緞,溫柔地,卻又不容分說地,將整個蘭陽平原籠罩起來。 早晨是被窗外的雨聲喚醒的。
別再依賴追問「你愛不愛我」來獲取安全感。本文建議,成熟的愛需要安全感的自給自足,可透過3個關鍵練習:1. 設立健康的心理界限,守護內在空間;2. 用理性思考,遏止焦慮的災難式想像;3. 建立獨立的自我價值感,讓愛情成為錦上添花。這樣才能擁有平衡且長久的關係。
體悟人生的龐大與潛在荒蕪,本文認為,真正的力量來自成為微小快樂的「拾穗人」。用心留意並拾取日常中被忽略的美好——感官細節、自然低語、平凡慰藉、人情微光——我們便能匯聚足以溫暖心房的點點星辰,獲得安頓於當下的力量,使漫漫長路得以承受,並透出溫柔微光。
又下雨了。 宜蘭的雨,似乎總是不請自來,卻又帶著一種熟稔的、近乎理所當然的姿態。不像北部的驟雨那樣急切,也不似南國的雷雨那樣張揚,這裡的雨,往往是細細的、斜斜地織下來,像一匹無邊無際的灰色綢緞,溫柔地,卻又不容分說地,將整個蘭陽平原籠罩起來。 早晨是被窗外的雨聲喚醒的。
別再依賴追問「你愛不愛我」來獲取安全感。本文建議,成熟的愛需要安全感的自給自足,可透過3個關鍵練習:1. 設立健康的心理界限,守護內在空間;2. 用理性思考,遏止焦慮的災難式想像;3. 建立獨立的自我價值感,讓愛情成為錦上添花。這樣才能擁有平衡且長久的關係。
體悟人生的龐大與潛在荒蕪,本文認為,真正的力量來自成為微小快樂的「拾穗人」。用心留意並拾取日常中被忽略的美好——感官細節、自然低語、平凡慰藉、人情微光——我們便能匯聚足以溫暖心房的點點星辰,獲得安頓於當下的力量,使漫漫長路得以承受,並透出溫柔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