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關稅戰的走向,竟出乎所有經濟學家的意料
原本市場一致認為,高關稅會推升物價,結果卻來了場反轉劇:日本乘用車出口價格創下史上最大跌幅,因為外國廠商為了守住美國市場,寧可自己吞下成本,也不敢轉嫁給消費者。
三天後,這張價格暴跌消息登上國會聽證會,聯準會主席鮑爾被議員問到時一時語塞。事實很簡單,外國廠商要嘛降價保市占,要嘛眼睜睜看著市場流失。
高盛最新報告進一步指出,不只是日本車廠,中國出口的消費品與非消費品,還有來自歐盟與日本的乘用車,都在關稅上路後出現進口價格(不含關稅)大幅下降。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 Jan Hatzius 表示,美國對課稅商品的進口價格下滑,反映外國出口商正用降價吸收部分關稅成本,這與 2018-2019 年貿易戰時的情況截然不同。
根據分析,關稅稅率每上升 1 個百分點,進口價格會在三個月內下降 0.25%。截至 6 月,外國廠商已吸收了 14% 的總關稅成本。
高盛預估,若新關稅延續相同模式,吸收比例將升至 25%。這代表有效關稅率的 9% 漲幅已讓進口價格下降至少 1.3%,全年預計可壓低約 3.7%。
至於通膨何時才會被關稅推高?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都還在觀望。不過眼下的情況顯示,關稅不僅沒有立刻推升物價,反而像讓外國廠商被迫開啟「全球折扣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