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狂潮席捲全球股市的同時,美國銀行(BofA)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忍不住提醒投資人:別被科技股的高價嚇到,真正要盯的,是「科技公司的信用利差」。
Hartnett 在最新報告中直言,AI 多頭市場的最大風險,不在股價,而在企業背後那筆「燒到見底的現金」。只要科技債與國債之間的利差還緊緊貼合,行情就能繼續吹下去;但一旦利差擴大,就意味著市場開始懷疑這些公司能不能再撐住龐大的 AI 投資計畫,到時泡沫「啵」的一聲,就有可能破了。
摩根士丹利甚至預估,到 2028 年,AI 資本支出會衝到驚人的 2.9 兆美元,聽起來就像一場燒錢大賽。Hartnett 還拿 1999 年的網路泡沫來做對比,當年科技信用利差一走闊,市場隨即雪崩。
這輪反彈更有「雙重脆弱點」:第一,漲勢超集中,標普 500 的 80% 報酬竟然來自 10 檔科技明星股;第二,AI 對勞動市場的衝擊已經顯現,美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從 4% 飆到 8.1%,讓人不禁懷疑這波科技革命是「創造工作」還是「淘汰工作」。
更驚人的是,Hartnett 調查顯示,投資人情緒已樂觀到「零風險預期」:沒人認為股市會跟利率一起跌,反而六成相信會進入「金髮姑娘」模式(利率降、股市漲)。他甚至列出三大「賣出訊號」:硬著陸機率跌到 5% 以下、全球股票持倉暴增、現金比例跌破 3.9%(若低於 3.7%,歷史上每次都是股市回檔的前奏)。
不過,Hartnett 也沒全是壞消息。他反而看好「被市場冷落」的中國,稱這裡是他的「最青睞的投資標的」,因為關稅已到頂、消費有刺激、還有創紀錄的貿易順差。
黃金則依舊是他的長期寵兒,美元長期走弱、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以及央行可能被迫重估黃金準備,都讓他相信金價在 2020 年代的通膨時代會閃閃發亮。
簡單來說,Hartnett 的話翻成投資人日常就是:「AI 氣球還沒破,但你要盯的不是它飛多高,而是那根繫著它的線有沒有開始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