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越南紅邦國際大學及胡志明市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開發一套綜合性方法,用於篩選印尼適合風場建設的場址。
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在2017年評估,印尼的爪哇島(Java)、峇里島(Bali)、努沙登加拉群島(Nusa Tenggara)以及蘇拉威西島(Sulawesi)的陸域風電資源豐富,佔全國的85%,估計裝置容量可達9.3GW。亞洲開發銀行(ADB)在2020年評估,印尼風力開發潛能高達61GW。
印尼也要開發離岸風電了嗎?印尼具備可觀的風能潛力。然而,必須選擇合適的開發場址才能確保風能被充分利用。
根據報導,研究人員提出兩階段的方法,結合客觀數據分析與專家意見評估。首先,研究團隊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在印尼共 33 個省份中,篩選出在多項數值指標上表現最佳的地區。這些指標包括:土地成本、自然災害頻率、風力強度、地質條件及人口規模。經過分析,研究團隊選出了 11 個具高潛力的地區,其中包括亞齊(Aceh)、雅加達、西爪哇、中爪哇、楠榜(Lampung)、廖內(Riau)及巴布亞(Papua)等地。
接著,研究團隊針對這些地區運用模糊邏輯方法。首先透過模糊層級分析法(FAHP),界定了 15 項質性評估準則,並歸納為四大類:技術、經濟、社會與環境。結果顯示,以下幾項因素最為重要:電網併聯、公共關係、技術人力供應、鄰近社區、法律限制,以及對自然與景觀的潛在影響。每項準則的權重是根據 10 位來自多個領域的獨立專家的調查結果計算得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包括:電網併聯、視覺環境影響,以及土地使用的法律。
在最終階段,研究團隊運用了 F-CoCoSo 方法。該方法能結合加法與乘法兩種評估方式,對各選項進行加權與排序。根據所有準則的標準化數值及其權重,研究人員為 11 個入選省份計算最終得分。
結果顯示,楠榜省名列第一,因其在技術、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達到了最佳平衡。亞齊和廖內則分列第二與第三。這些地區不僅風力資源充沛,還具備低廉的土地成本、完善的基礎設施、當地居民的正面支持,以及較低的環境風險。相比之下,巴布亞和西爪哇雖有部分優勢,但因自然災害風險較高、電網連接限制較多,以及社會支持度不足,而被評為相對不適合。
研究人員相信,這一新方法可成為國家與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投資者進行空間規劃的有效工具。由於其具備透明性,並能同時考量多項因素,不僅有助於降低風險,還能提升風能開發效率。研究團隊也計畫將此系統推廣應用於其他領域,例如:太陽能、地熱或混合型電廠的場址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