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 Sigma 相機已經很久了。注意喔!不是 Sigma 鏡頭,是相機。蛤!你說 Sigma 有做相機?他不是鏡頭廠商嗎?我覺得 Sigma 一直有個相機夢,只要相機是 Sigma 的,那所有的 Sigma 鏡頭就是原廠鏡了耶!再也不能說他是副廠貨了,哈哈哈!好啦!我相信 Sigma 不會因為這麼無聊的稱謂而有機身夢。
Sigma 的機身起源於一片很神奇的感光元件 Foveon X3 cmos。這是什麼碗糕?這是一片很厚的 cmos,然後光在通過的時候不同波長的光穿透的能力不一樣,於是最上面那層記錄光強度(這很重要,後面會提到),再來的彩色光呢?最先吸收的是藍光、再來是綠光,最後是紅光。所以不要誤會是三層的 cmos,是很厚的 cmos 在不同的深度擷取不同波長的訊號。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這樣的感光方式是不是和底片很像?就是所謂真實世界的感光方式。Leica 說數位和類比的世界有一個失落的環節,為什麼呢?因為一般數位影像是利用四個感光顆粒,上面有著 RGGB的濾鏡,得到四個純色光,再利用這四個數據去算出一個顏色,然後彼此可以再和周邊三個組合得到另一個顏色,就這樣一直反覆運算,最後算出一個圖形來。這種算法就是沒有一個顏色是真的,因為每一個顏色都是四個感光顆粒算出來了,和類比成像的原理完全不同。而 Foveon X3 可是真真實實的在同一條光線上得到完整的波長資訊。

*這是一般拜耳陣列或稱馬賽克式的感光方式*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Foveon_X3%E6%84%9F%E5%85%89%E5%85%83%E4%BB%B6*

*Foveon X3 的感光原理*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Foveon_X3%E6%84%9F%E5%85%89%E5%85%83%E4%BB%B6*
但是俗話說,Simple is best。這樣靠波長穿透力擷取訊號,所有的光線都混雜在一起,對於運算是非常吃力的,所以 X3 也就一直做不大,畫素也是一直上不去。更別提錄影、Live View 了。SD1m 以前,也就是 SD15、SD14 一直往前,或是傻瓜相機的 DPx、DPs 等等,畫素都很低,感光度大概用到 ISO 200-400 就是極限了,再上去就雜訊滿天飛。同年代的數位相機都已經至少可以用到 3200 到 6400 了。畫素大概就是停在 1500 萬左右。不要以為 1500 萬很多了,那是因為算法的不同,他其實是只有 500 萬畫素的,但是因為他一個感光顆粒可以算出三個波長,所以 Sigma 就將 500 萬畫素當成 1500 萬了。但是即使只有 500 萬畫素,但是因為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光線充足下,真的是立體感十足且色彩還原度超高。看過就會愛上啊!
到了 2011 年終於出現的第四代的 X3 cmos 叫做 SD1,單層就有 1500 萬畫素了,真的是突飛猛進啊!只是剛開始一台售價高達台幣 25 萬上下。真的很恐怖啊!怎麼會有人買得下手呢?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從 25 萬降價到 7 萬左右。廠商的說法當然是因為製程的進步, 所以成本大降。根據小道消息是當年會訂這個價格是因為 Sigma 的老闆覺得就是有這個價值,而且很堅持要賣這個價錢。後來過世後他兒子接手,就立刻降價了。但是 Sigma 終究是有良心的廠商,有發價差金額的鏡頭購買券給當初花了 25 萬的顧客。
但是 M 系列(M 是指 Merrill,紀念 X3 發明人順便降價)的相機真的很慢很慢,因為檔案實在太大了,按下快門到可以真的回看,一張照片大概要等 10 秒鐘。大家怎麼會受得了啊?於是在 2014 又出了簡化的版本叫做 Q 系列。就是 SDQ ,因為簡化了感光元件,所以可以做稍微大一點面積的感光元件,因此還有 SDQH。不過這系列就被罵死了,因為除了第一層的光強度和第二層藍光維持原狀,第三層的綠光和第四層紅光則是採取了第一層的光強度資料去切割並模擬顏色。這樣一來電子性能總算勉強跟上了,如果 SD1m 落後同時期相機十年,SDQ 大概只落後三到五年。因為一樣用到模擬分割畫素,許多死忠的 X3 粉覺得這就背棄了 X3 的精神。不過說實話,除了過熱外,整體的使用感真的是有感進步。

*Sigma Quattro 感光元件*第一層灰色的是感受光強度,第二層藍色,然後用第一層光強度資料去將僅有一份的綠色和紅色切割成四份資料,這樣可以大幅降低運算的需求*資料來源:https://zhihuhuhu.blogspot.com/2023/06/Camera-using-Foveon-X3-Sensor.html*
再來 X3 就沒消息了...........反倒是出了一般傳統的拜耳式感光元件,Sigma fp 和高畫素的 fpL 出來時就造成轟動了,是全世界最小的全片幅(135片幅)相機,而且錄影的功能十分強大。今年又推出 BF,進步幅度更是大,對焦速度已經堪比 SONY 了。只可惜,通通都不是 X3 感光元件的相機。因此 SD1m 是目前純 X3 的最後一台。SDQ 則是簡化版本的最後一台。
今天帶著 SD1m 出門去台中調焦,調回來後在路上試拍。因為攝影包的邊邊會磨到模式轉盤,結果拍的時候是在 M 模式。SD1m 當然是光學觀景窗,不像是電子觀景窗的即見即所得,電子觀景窗用習慣了,拍的時候沒注意到拍攝資訊,結果拍出來幾乎是全黑的........。只是沒想到回來用 Sigma PhotoPro 解 RAW,哇!居然可以救回來,而且救的很漂亮。要不然 Sigma PhotoPro 的爛效能,也是很多人棄守 Sigma 主因之一。

*Sigma SD1m + Sigma 10-20mm f4-5.6*這是模式設定錯誤下拍出來的樣子*高鐵新左營*

*Sigma SD1m + Sigma 10-20mm f4-5.6*這是用 Sigma photoPro 修正過後的樣子。畫質雖然不是很好,但是已經很滿足了*

*Sigma SD1m + Sigma 10-20mm f4-5.6*但是轉黑白就很不錯了*
前面有提到第一層是只有記錄光強度,沒有記錄色彩資訊。所以就和黑白底片的成像原理完全相同。也就是這一層僅有記錄光強度的資訊,是可以拿來做為純黑白使用。這真的很不得了,因為目前可以拍攝純黑白影像的數位相機只有少數幾台。起跳價大概 7 萬出頭,就是 Pentax K-3 monochrome。再來就是 Leica 的,大約在 25 萬上下。還不滿意的話,就是 Phase One 了,一台大約 150 萬左右。在 Pentax 還沒出純黑白機之前,Sigma 的 SD1m、DPm、SDQ 系列是最便宜的純黑白解決方案。而且是唯一一台可以純黑白和彩色通用的。
結論?結論就是影像真的好好,但是電子性能真的好差。我用過 DPs、DPx、DPm、SDQH、SD1m,每次用到最後就會抓狂,很生氣的把它賣掉。然後沒多久又開始懷念 X3 cmos 的好,碰到適合價位的又會買回來...........就這樣來來去去。真心希望可以出一台全片幅的 X3 cmos,這樣對 X3 就沒有遺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