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心的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比特幣,了解比特幣其實跟投資無關。當你真正理解後比特幣與其背後的精神,你的思維模式、看待世界的角度會完全不同,而且這種轉換是不可逆的。你會開始理解貨幣的本質、過去、與未來的貨幣形式。
貨幣是一切的根本,是你投入的能量跟時間的計量單位。當貨幣崩塌時,一切都將毀滅
總而言之,研究比特幣讓我學到了許多事情,我真心推薦大家深入了解這個主題。
比特幣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我領悟了
- 貨幣的意義
- 人的權利
- 歷史
- 總體經濟與金融系統
- 科技
過去的我對這些主題一點興趣都沒有,只想著要「快速致富」。就像其他投機的人一樣,我曾經孤注一擲地買了一些垃圾幣(shitcoin),結局可想而知。 在一天下著雨的深夜,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中本聰創造比特幣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於是我開始看書、聽 Podcast,努力從比我聰明的人身上學習。 出乎意料地,那些我曾覺得枯燥乏味的主題,竟變得越來越有趣。 這些知識漸漸佔據了我心中重要的一角。
我的比特幣之旅是從 Niall Ferguson 的《貨幣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開始的。這本書寫得非常好,講述了貨幣的歷史——貨幣是什麼、曾經是什麼、未來又會是什麼。 接著我又讀了 Edward Chancellor 的《時間的代價》(The Price of Time),探討利率的歷史。 這些書挑戰了我過去的信念。 在傳統觀念中,利率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 但奧地利學派與古典學派都主張利率應該由市場決定,而非由政府干預。 他們認為,利率反映的是人們對時間的偏好。
時間偏好正是我們與其他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時間偏好指的是,我們可以花一個小時徒手抓魚也可以花一個小時研究發明魚竿,研究的過程中,當然有機會成本,也就是我們不能去抓魚,但因為人類可以總結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未來創新的想法,我們能夠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時間偏好就是這個投入創造過程中的成本。透過延遲立即去徒手捕魚的時間,投入時間並創造出生產力,換來的是更高效率的工具。
**時間偏好(time preference)**指的是:
一個人對「現在的滿足」與「未來的滿足」之間的偏好程度。
換句話說,它衡量了你願意延後享樂、為未來儲蓄與投資的傾向。
- 高時間偏好(high time preference):
 想要立即滿足、追求短期快樂。 例:一領到薪水就花光、想快速致富、借貸消費。
- 低時間偏好(low time preference):
 願意等待未來的更大回報、重視長期成果。 例:存錢、學習投資、進行長期研究、培養技能。
不良貨幣會帶來更高的時間偏好,因為如果貨幣長期在貶值,你自然而然更輕像趕快花掉,健全的貨幣則是更低的時間偏好,如果你儲存你的時間能量的計量單位長期是在增值的,你會更謹慎地對待你的儲蓄與消費。
當政府主動干預利率時,往往會導致資源錯置,進而造成過熱的經濟與經濟衰退。 透過閱讀並思考這些經濟學巨擘的核心思想,我開始對現行體系產生深刻的反思。 我意識到,也許最好的做法並非政府干預,而是讓市場決定利率。 我並不是在說哪種機制絕對比較好,而是理解這些概念的過程,讓人的思維不斷成長。 而這些醒悟,是我不曾在我求學時期體悟到的。
在對貨幣與利率的歷史有了初步了解後,我開始好奇中央銀行決策對利率與法幣系統的影響。於是我讀了 Ray Dalio 的《大債務危機》(Big Debt Crises)與《國家為何會破產》(How Countries Go Broke)。 書中討論了龐大的政府債務及可能導致的後果。 Ray Dalio 對現行的法幣債務體系持悲觀看法,而他可能是對的。 若有一件事能毀掉一個強大的國家,那就是「貨幣」。 貨幣是交換的媒介,也是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單位。 但如果這個度量衡崩壞,就如同羅馬帝國時期所發生的那樣,整個體系也會隨之毀滅。
當前的體系也許不會有好的結局,但事情總有轉機。貨幣不斷在演變——從貝殼、鹽、黃金到今天的法幣。 誰知道呢?也許比特幣會是下一種形式的「貨幣」。
接著是「權利」的部分
比特幣是少數能讓你真正擁有資產主權的資產之一, 它透過密碼學保證了所有權的真實與安全,消除了中介機構—那些過去常常侵蝕你財產與權利的存在。 美國曾禁止人民持有黃金,許多國家也曾凍結公民的銀行帳戶。 隨著數位身分(Digital ID)的推出,政府以「保障人民利益」為名,實際上卻在限制人民的自由。 這些規範確實讓少數人得利,但代價往往是其他人失去自由與權利。像比特幣這樣去中心化的點對點協議,應該被保護且審慎對待。我開始在自己的 Raspberry Pi 4 上運行一個精簡節點(Pruned Node), 願意貢獻時間、算力、能源來守護這個協議。 我也變得更加關心隱私、言論自由與各種人權議題。
有時候,想著「這個世界上總有某些人正試圖奪走你的權利」,反而能激勵你主動採取行動,捍衛自己的尊嚴與自由。我買了保險箱與硬體錢包,練習自我託管資產。我所有帳號都開啟雙重驗證(2FA)。 我下載了 Keet(一款無中央伺服器、無法被監控的點對點聊天應用),以防政府或第三方試圖審查言論。 我還發現了 Nostr(一個無法被封鎖帳號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這個平台的早期使用者多半擁有反審查與重視隱私的精神。 我開始更加敬佩開源軟體與開放專案的高貴精神。
在學習比特幣的過程中,我也開始存錢、減少不必要的開銷。
在每一次衝動購物前,我都會想:「這筆錢可以買多少聰?(satoshi,比特幣的最小單位)」 這筆花費真的是「需要」還是只是「想要」? 我開始學著自己修理東西,並不斷思考有沒有在經濟上更有效率的方式達成相同的目標。
投資比特幣或許不是必要的,
但理解它背後的原理與精神,卻能讓你獲得極為深刻的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