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 一些傑出的導演手法 (3)─後設手法篇

2012/02/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承上)
筆者由於日前在思考一些關於後設手法的問題,因此最近對於一些後設手法或是講述關於電影的電影特別感興趣;故本文旨在推薦一些筆者所喜愛的相關題材電影。
(1) François Truffaut(楚浮):日以作夜(1973)
這是一部最好的關於電影的電影之一,也是筆者最喜愛的電影之一。除了在上一篇筆者指出其片中的細節與角色設定之間的關聯外,也指出引用的影片中最後一個鏡頭之簡單明瞭,在一個橋段的最後將攝影機直接對向觀眾,在一部作為關於電影的電影裡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既然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在講拍攝電影的過程,也就是用電影本身去闡述電影為何物;而這樣的後設觀點Truffaut不但透過這個橋段作出濃縮的效果,並且勾勒出劇情的轉折以及彷彿是他理想中的電影拍攝過程,最後一個鏡頭在某個程度上也相當不同於這部片的敘事線,而用他最擅長的簡單明瞭的視覺意象點出整部片的觀點。

(2) Woody Allen(伍迪‧艾倫):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開羅紫玫瑰,1985)
這或許是Woody Allen最好的作品之一,其作品完成度甚至高於前陣子在台上映頗受好評的A 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故事講述一位在經濟蕭條時的美國藍領階級女性,其平日的興趣就是上戲院看電影,而有一天有一部他反覆觀看數遍的電影中的人物竟然對她說話了......接下來發生的一籮筐趣事,在影史中目前絕對只有Woody Allen才想得出來,所以筆者決定賣個關子,以免害得還沒看過此片的影迷掃興;且我們可以發現以上的設定是非常合乎現實情況的:當初美國經濟蕭條時,只有少數的產業銷售不減反增,而電影正是其中之一;且他為了營造出適當卻又點題的氛圍,以他對音樂的傑出品味,使得他採用了像是big band的音樂中比較詼諧風格的曲子。至於Woody Allen如何剖析和定位這樣的現象並將之巧妙地融入於劇情中,他在這部作品裡當然也自有其解答,而對於這麼一部傑作說再多也是多餘的,因此這段介紹文字就到這邊,其餘就待各位影迷自己去觀賞了。

(3) Michael Haneke(麥可‧漢內克):Funny Games(1997/2007(US))
有別於Woody Allen,Michael Haneke非常偏愛媒體以及暴力題材,並且總能將兩者做出巧妙的結合。在這部片中則是講述一家人到別墅度假,而隔壁鄰居的親戚登門造訪,結果引發了一樁意象不到的事件......至於這樣的題材要如何和後設手法建立起關聯?他的設定是其中有些角色彷彿可以意識到觀眾正在觀看,而他如何透過其獨樹一格的手法點出這個設定,筆者在此依然是為了避免破壞影迷賞迷的樂趣而賣個關子,而就在此先預祝各位有興趣的讀者觀影愉快了 :) 此外值得額外一提的是:本片有歐版和美版重拍版,前者台灣片名為《大快人心》,而後者片名為《大劊人心》,女主角為Naomi Watts;前者在台灣比較容易購買,但除此之外兩者分鏡構圖幾乎絲毫無差。

(待續)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舊名Yvon。影評散見於週刊編集、放映週報及映畫手民。但還是會想聊些電影以外的事。更多文章詳見:https://linktr.ee/taiwanewav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