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2018 女影蘇.弗迪胥專題|以自我生命經驗呼喚群體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蘇.弗迪胥(Su Friedrich)身為 1960 年代末美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者與獨立電影人,將 「個人即政治」的理念在作品中深刻地表露。表現形式上,他雜食地取用不同的素材,例如:宗教神像、浮世繪、私密影片、家庭電影、現成影像等,以有別於傳統的剪接手法將之混合,破除電影類型與類型之間、虛構與紀實影像的界線。在內容層面,蘇.弗迪胥則是將自己作為檢視的對象,面對己身的酷兒身份、家族記憶、親子關係、愛情、情慾⋯⋯進行思考與言說。或許正是如此,他的作品總是帶給觀眾一種生機澎勃之感。他藉由展示自我並且以生命經驗作為參照,去對映當代社會以及歷史,指出個人與主流規範之間的隔閡,同時也呼喚其他有相似經驗卻被噤聲的人們——大膽地一點說,蘇.弗迪胥的電影是對變革的號召。
《同根相連》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對於近似經驗的呼聲,我們可以在他早年的作品《冰冷的手,溫暖的心》(以下簡稱《冰》)與 1997 年之作《捉迷藏》裡聽聞。《冰》是虛構的無聲黑白短片。片中一位擁有健碩肌肉、蓄著短髮、明顯像是 Tom boy 的女子走入市井,目睹一個又一個女性坐在街道的看台上,刮除身上的腿毛、腋毛。主角幾次阻止卻總是失敗後,他也坐上看台,開始進行相同的儀式。甚至富含意味地:他持著小刀削起了蘋果。
《冰》雖然以象徵主義的方式呈現,卻不減蘇.弗迪胥對社會規訓女體一事,表達的沉痛抗議。片中有個別具巧思的安排:拍攝圍觀群眾時,畫面快速掃視人群後,短暫地定格在其中幾位男性觀眾的面孔上。導演藉此明白地點出對除毛儀式的凝視是以男性為主體。毛髮濃密的外表在西方傳統中向來被視作力量和膽識的陽剛象徵,例如聖經故事中的參孫,就因為頭髮從未被剪過而力大無窮;相對於此,女性的身體則被期待要無毛而且柔軟。這個虛幻的想像幾乎取代了真實,迫使女人必須違反自然,去改造自己的身體,以順應社會的期待。貌似無傷大雅的小壓迫,實際上無異於電影裡所暗喻的「削皮」。
《捉迷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捉迷藏》是令人驚豔且難忘的作品。它以虛實交錯的手法,一方面採訪女同性戀者,請他們回憶自己的成長與性別認同的過程;另一方面用虛構的形式,講述一個 12 歲女孩面對初經來潮、發現自己暗戀閨蜜的狀況。《捉迷藏》的敘事其力道強勁之處在於:紀實的採訪影片與虛構的故事相互對証之餘,虛構故事因為其虛構性,而更廣闊地指向了受訪者之外、現實之中,同為女性或女同性戀者被主流觀念吸納又被驅逐至邊緣的共同經驗。此外在本片的行進中,蘇.弗迪胥巧妙地援引其他在電視廣告、主流商業片中出現的女性身影,凸顯他們在陽剛視角下被呈現的單一樣態。
《修女日記》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蘇.弗迪胥的企圖並不僅是讓女人從男性凝視下的形象脫身而已,他亦要求影迷在觀看過程中,注意自己的主體性。1987 年的《修女日記》先是以一個女人橫躺在房間看著電視上正播放的,麥可.鮑爾(Michael Latham Powell)與艾默利.普萊斯柏格(Emeric Pressburger)兩位男士所共同執導的、以修女為主角的《黑水仙》為敘事起點。接著導演將鏡頭移近至電視螢幕上,用翻拍、重新剪輯電影的手法,還有在畫面之外持續評論與描述的女性口白,標示出觀眾的身份與視角。在電影的後半段,蘇.弗迪胥更令房中的女人盛裝款款地走上街,去勾引「真的」修女、為畫布上的基督聖像繡上濃妝。這是女影迷對原著電影的延伸創作與反叛,亦是向文本中束縛女性的道德禮教、抹黑姊妹情誼的刻板印象,做出激烈的嘲諷與挑釁。
《同根相連》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沉浮》《同根相連》《無法訴說的羈絆》三部作品中,我們能輕易地察見蘇.弗迪胥「從個人出發」的特色。《同根相連》記述了他母親身為猶太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耐人尋味的是:全片的聲部皆是導演母親的口述,而蘇.弗迪胥作為發問者,其問句只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這或許關乎了創作上僭越與否的職業道德:面對受害回憶時,將話語權交付受害者,尊重並將其經驗擺置在不受質疑的權威地位。《同根相連》的畫面主要以導演母親的居家生活、導演重遊故里、製作與拆毀戰前猶太人住所的模型所構成。電影的影像與受害者話語的意象相比,顯得疲弱且無法抗衡。但這份疲弱正是本片最迷人的特徵:令觀眾思考戰爭,去想像他們無法想像的事物。
《無法訴說的羈絆》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時隔 32 年後,同樣以母親為主題的《無法訴說的羈絆》中,蘇.弗迪胥將目光從家族的歷史傷疤,轉至母親與自己的關係。在這次的計畫中,他邀請母親拿起照相機,加入創作的行列。1984 年在電影裡細訴往日的女人已然衰老、記不清事物,於是蘇.弗迪胥開始為母親記起曾經共同生活的時光,進而檢視親子關係中的矛盾與衝突。儘管照護過程辛苦、回憶偶爾傷人,女兒對母親的不滿之中,猶帶著溫柔。電影中有一非常動人的段落--導演持著攝影機走入玉米田,試圖靠近母親當年活過的狀態;透過電影裝置,他讓炸彈在不遠處爆破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他非常努力地想理解,是什麼樣的經驗,讓母親成為這樣的人?但行動還是以失敗收場。生於美國且處在時序之後的女兒終究無法明白,只得出心疼的結論:「他遭到轟炸,他挨餓,他離開他的家鄉。然後他的丈夫離開了他和三個幼子。」
《沉浮》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沉浮》與前述兩部相較,結構更為複雜。導演以跨媒材的手法,將富含私人記憶的自拍、兒時的家庭電影、他人的私密影片,和屬於公眾領域的電影、電視廣告、基督教聖像畫、紀錄胚胎形成的科學錄影等,交融為一體。同時借著小女孩隱匿在畫面之外的口,道出積壓在心中關於父親拋棄家庭的痛苦,以及身為孩子遭受錯待卻依然戀慕的心聲。由此見,也許影像的來源對蘇.弗迪胥而言並不是首要的關鍵。創作者公開生命經驗之時,亦將自我裂解為多個,分散投射到他者身上;用有情的眼睛,渲染並侵吞屬於他者的影像,改變原意,產出專屬蘇.弗迪胥的獨特語境。
《捉迷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基進女性主義者卡洛.哈尼施(Carol Hanisch)在《美國婦女解放報》中曾寫道:「我們在團體中所發現的第一件事情是,個人的難題即是政治的難題。目前沒有針對個人的解決方案,只能從集體行動去尋找集體解方。」當我們聚在一起看蘇.弗迪胥的電影,或許可以問:所謂被主流隱形的共同經驗到底是什麼?還有哪些是未曾說、未曾見的?又有哪些是看了卻沒看清、說了卻仍可補述的?讓我們帶著問題意識走出電影院,到生活尋找答案吧。讓蘇.弗迪胥真切的呼聲持續飄蕩。用行動,讓自己成為迴響。

《冰冷的手,溫暖的心》(Cool Hands, Warm Heart)
蘇・弗迪胥|1979|美國|紀錄|黑白|16分鐘|英語
2018.10.06(六)21:5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6:30@府中15
2018.10.13(六)16:30@光點華山2廳
《捉迷藏》(Hide and Seek)
蘇・弗迪胥|1996|美國|紀錄|黑白|63分鐘|英語
2018.10.07(日)13:20@光點華山2廳
2018.10.09(二)12:50@光點華山2廳
《修女日記》(Damned If You Don’t)
蘇・弗迪胥|1987|美國|紀錄|黑白|42分鐘|英語
2018.10.06(六)21:5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2(五)16:30@府中15
2018.10.13(六)16:30@光點華山2廳
《同根相連》(The Ties That Bind)
蘇・弗迪胥|1984|美國|紀錄|黑白|55分鐘|英語
2018.10.05(五)21:3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0(三)14:30@府中15
2018.10.11(四)16:30@光點華山2廳
《無法訴說的羈絆》(I Cannot Tell You How I Feel)
蘇・弗迪胥|2016|美國|紀錄|彩色|42分鐘|英語
2018.10.05(五)21:3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0(三)14:30@府中15
2018.10.11(四)16:30@光點華山2廳
《沉浮》(Sink or Swim)
蘇・弗迪胥|1990|美國|紀錄|黑白|48分鐘|英語
2018.10.11(四)21:10@光點華山2廳
2018.10.13(六)19:50@光點華山2廳

【釀電影】2018年 9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釀影癡】專欄(訂戶限定)
《范保德》與他們口中的爺爺 by 陳亭聿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無所知是進場看這片最好的狀態,任何劇情簡介預告片什麼的,不要去碰。那些東西都是潘朵拉的盒子,是伊甸園裡的禁果,是喜歡的人傳來的訊息通知,我知道你會很想要點開來看,但是點開就會造成對你自己的傷害。在看片之前閱讀或參與任何的心得討論都會對這片的觀影心情造成不同程度的毀滅性破壞,所以沒看過的人,出去!
希特勒所帶來的傷害遍及歐洲,如此視人命如敝屣、泯滅人性慘絕人寰的集體罪狀,經過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竟然似乎被淡忘了。如今種族意識再度因為政治的分化而被激起,德國社會的猶太人歧視依然嚴重,轉型正義又真正落實於德國境內與境外了嗎?這是在看遍生命悲歌後,值得人人仔細深思的問題。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一無所知是進場看這片最好的狀態,任何劇情簡介預告片什麼的,不要去碰。那些東西都是潘朵拉的盒子,是伊甸園裡的禁果,是喜歡的人傳來的訊息通知,我知道你會很想要點開來看,但是點開就會造成對你自己的傷害。在看片之前閱讀或參與任何的心得討論都會對這片的觀影心情造成不同程度的毀滅性破壞,所以沒看過的人,出去!
希特勒所帶來的傷害遍及歐洲,如此視人命如敝屣、泯滅人性慘絕人寰的集體罪狀,經過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竟然似乎被淡忘了。如今種族意識再度因為政治的分化而被激起,德國社會的猶太人歧視依然嚴重,轉型正義又真正落實於德國境內與境外了嗎?這是在看遍生命悲歌後,值得人人仔細深思的問題。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起初我只是好奇,最後收到的稿件卻令我欲淚,這些作者都交出了他們內心的恐懼與震懾,衰微或敏弱。透過閱讀這些文字,我彷彿進入了另一個維度,同了此心,同了其理,於是當初作者們被影像所鑿穿的部分,也透過文字的轉譯,在我內心穿了一個孔。
Thumbnail
(《無法無家》、《被監禁的女人》、《性、手槍,再來點森巴》)不管在華達的劇情片還是影展的紀錄片中,創作者都是在尋求觀看的角度,將單一事件複雜化,使多種角度同時存在,最終想要呈現的不是事件中作為一個點的「真相」,而是指出這個事件本身就是由無限的點所建構的。
Thumbnail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Thumbnail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Thumbnail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臨時工》) 都說「人是最重要的」,但我們真能對此懂得、接納到什麼地步呢?當所有人不得不在一個帳棚下,一處如藝評人和導演都說「帳棚就是監獄」的這樣一個場域裡,演員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所能得到的最終啟示會是什麼?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起初我只是好奇,最後收到的稿件卻令我欲淚,這些作者都交出了他們內心的恐懼與震懾,衰微或敏弱。透過閱讀這些文字,我彷彿進入了另一個維度,同了此心,同了其理,於是當初作者們被影像所鑿穿的部分,也透過文字的轉譯,在我內心穿了一個孔。
Thumbnail
(《無法無家》、《被監禁的女人》、《性、手槍,再來點森巴》)不管在華達的劇情片還是影展的紀錄片中,創作者都是在尋求觀看的角度,將單一事件複雜化,使多種角度同時存在,最終想要呈現的不是事件中作為一個點的「真相」,而是指出這個事件本身就是由無限的點所建構的。
Thumbnail
(《鄉愁/餘像》《關於他的故事》《曜》《一如往常》)就面向存在這件事而言,有時我甚至覺得羅蘭.巴特談論的「此曾在」跟班雅明要告別的靈光有幾分相似。「此曾在」指相片中的事物必然曾經存在。作為相機的特性,它帶給觀眾雙重的感受:一方面它證實了真實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它又告訴你這個存在已經過去了⋯⋯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再會馬德里》、《離巢》)當我們用「孩子」的觀點在看待我們的父母時,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們作為我們的「父母」時,呈上的臉面;反之亦然。而當父母僅能看待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就極難理解我們,作為他人之妻、之父、之師、之友……甚至就只是我們「自己」。而反之,也亦然。
Thumbnail
(2號球衣、亮亮與噴子、133公里、小文空仔與那隻羊)四部短片是彆扭說不清楚自己心底的感受,講不明白如何不傷害身邊的人;是單純地想要愛,想要被呵護,想要做個別那麼快長大的小孩,如同彼得潘;是想告別過去,彌補傷痕,卻越來越不可能果決;也是跌跌撞撞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老是陰陽差錯迎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Thumbnail
(《失控夜狂奔》《邊緣媽咪日記》《叢林日常》)有時看到某些片段情節,容易以自己的角度斷言一個人「無情」,但現實就如同這三部電影教會我們的:家庭的複雜時常超越我們的想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覺得「寬容」、「正確」的方式對家人、對自己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錯」。
Thumbnail
(2018女影台灣競賽:《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臨時工》) 都說「人是最重要的」,但我們真能對此懂得、接納到什麼地步呢?當所有人不得不在一個帳棚下,一處如藝評人和導演都說「帳棚就是監獄」的這樣一個場域裡,演員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所能得到的最終啟示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