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丁斯基:日本藝術的新知覺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葛飾北齋,木版畫,1814-1878。
十九世紀末慕尼黑對日本藝術的興趣一如巴黎,主要是對日本木刻的收藏,慕尼黑的藝術家也像法國藝術家一樣,運用了這些木刻版畫,不少造形特徵做為他們自己創作的範例。艾密爾.奧里克(Emil Orlik, 1870-1932),十九世紀末時他正住在慕尼黑,可說是當時德國收藏日本版畫的權威之一,他曾於一九○○年至一九○一年,以及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一年在日本住過,他在浮世繪作品上的廣大收藏以及他所傳承給其他藝術家的日本藝術知識,均表示奧里克可以視為是德國的日本風格視覺藝術的重要推廣者。其他生活在慕尼黑的藝術家──尤金.柯克納(Eugin Kirchner, 1865-1938)與漢斯.史密薩斯(Hans Schmithals, 1878-1969)也擁有大量的日本木刻版畫收藏,同時他們如同奧里克一般,從其收藏品中採用了某些造形樣貌。自一九○○年前後起,亞夫瑞德.庫賓特別從葛飾北齋的漫畫木刻作品中吸取靈感。
亞夫瑞德.庫賓(Alfred Kubin),1912。
瓦西里.康丁斯基(1866-1944),自一九○八年後居住在慕尼黑,他在新藝術聯盟中認識了庫賓與奧里克,並在世紀交替時期,特別對日本版畫感興趣,不過在一次日本墨繪展示會後,他的興趣似乎有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一九○九年夏天,一項標題為「日本與東方藝術」(Japan und Ostasien in der Kunst)的展覽在慕尼黑舉行,主要是展出繪畫、木刻版畫、雕塑以及手工藝與書籍,柏林及科隆的美術館以及不少私人收藏家,都借出他們的收藏品參與展出。這可以說是日本藝術在歐洲的首次大型回顧展覽,在此之前,也只是一些小型的展覽出現於不同的美術館。慕尼黑的展覽吸引了大批的參觀者,甚至於有來自德國以外的觀眾。科隆東亞藝術美術館現任總監烏里奇.維斯納(Ulrich Weisner)在畫冊目錄中非常肯定那次展覽,他認為那可以說是一次重要里程碑,因為它促進了歐洲對日本藝術的認識。
康丁斯基是該次展覽的許多觀眾之一,他在一篇刊登在俄國《亞波隆》(Apollon)雜誌的文章中描述過他個人的感想。他在以〈來自慕尼黑〉為標題的文章前面,先陳述了一下慕尼黑的藝術環境,當時所有展覽的繪畫對他而言,似乎如出一轍,他認為整體來說,一如長年荒地。他期望「新藝術聯盟」(他個人曾參與)能改變這種情況。在他「書信」的後部分,則描述了「日本與東方藝術」展帶給他的感想。
由於這感想是探究日本藝術影響康丁斯基的重要資料,這段表達他個人意見的文字整段節錄如下:
在這裡(……)可以找到極為多樣性又抽象運用造形與色彩的風景,實有助於純粹表現獨特藝術本質的韻律感,那原來可以在西方藝術見到的多樣性面貌,卻在東方的作品中出現,而都在同樣的基調中統一起來。此種普遍性的「內在基調」,的確是現在西方所缺乏的,說實在的,我們也身不由己:我們已被理性所掩蔽,從裡到外均已遠離了此一特質。然而畢竟我們西方人也許不用再等待多久了,此一內在聲音出奇地沉默,卻即將復甦。雖然我們不大甘願它與東方關係密切,卻是發自我們的心靈深處,正是所有人們心中所擁有的。如今陷入最黑暗的精神深淵,儘管我們現在仍然聽不到,實在應有一宇宙的聲音回應,也就是人類精神的聲音。
瓦西里.康丁斯基(Waasily Kandinsky),〈即興7號〉,1910,油彩畫布,131×97cm,莫斯科The Tretyakov Gallery。
迄今,皮格.維斯(Peg Weiss)似乎是唯一的一位注意到康丁斯基所發表的「書信」,維斯認為該文章證實了那次展覽使康丁斯基印象深刻。不過她卻沒有察覺出,那次展覽對他作品所發生的任何可能的影響。
羅斯.朗(Rose Long)及威爾.格羅曼(Will Grohmann)二位,曾對康丁斯基的早期作品及理論進行過相當多的研究,卻在他們的傳記中未提及他對日本展覽的熱烈反應。不過朗經常提到一九○九年是他作品有了根本改變的關鍵年,卻未注意到康丁斯基一九○九年所經歷的重要感想;而格羅曼在他傳記中提出與禪宗的關聯性,卻沒有談到該展覽或是其他任何康丁斯基可能認識禪的場合。
卡西莉.葛瑞普發(Cacilie Graf-Pfaff)在《慕尼黑藝術教育年鑑》(Münchener Jahrbuch der Bildenden Kunst)中所寫的一篇專文,可算是對該展覽的進一步追蹤調查,她對展出的作品有系統地作了一些特徵分析。她的一些評語:「真正地精神所感動的藝術家的印象……」,以及「直接地,內在性,強制要求思想的形式是(……)對於一切東西而言,的確是某種心靈」。顯示其與康丁斯基的個人反應,有明顯的相似性,葛瑞普發建議讀者要改變他們的態度:
那個藝術世界(……)變得更加接近我們,他的魔法逐漸地使我們感動;當我們加以嘗試,消失於(……)那個遠方中,並且使我們藉此,讓所有當代藝術得以自由,這種當代藝術的目的好像逃避裝飾作用。
她所希望讀者發展的態度,正是康丁斯基在他「書信」中描述的西方人所要的特徵,不過並沒有特別的證據顯示康丁斯基是否也從出版物、鑑賞家或收藏家的資訊中,注意到其他人對該展出作品的看法或是日本藝術家的創作動機。
康丁斯基在他的《藝術的精神性》(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書中敘述他的「內在聲音」,他覺得那正是他那個時代所缺乏的,雖然這本書直到一九一二年才出版,也不可能稱他的「內在聲音」觀念,是因為看了日本與東方藝術展覽才激發出來的。據亞敏.吉威特(Armin Zweite)、傑茜加.波賽(Jessica Boissel)等人的看法,康丁斯基是經過了好幾年的探究,才於一九○九年秋天完成書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假定,他在觀賞日本展覽之前,就已經對精神性的觀念產生興趣,不過他對該展覽的反應正暗示著,他當時所投注的理論是因該展覽,而使他實際的表現得以成形。
康丁斯基將列入他書中插圖的版畫稱之為「圖案」,那是一九一一年之後完成的。此意味著康丁斯基在他一九○九年完成書的內容時,尚未製作這些圖畫。因此,製作這些版畫的確實日期,是起於該展覽之後。
在康丁斯基第一本書完成數月之後,他與法蘭茲.馬克(Franz Marc, 1880-1916)一起出版了《藍騎士》年鑑,該年鑑包含了來自不同文化的插圖。書中全部有七幅日本作品例圖,卻沒有特別提及日本素描,不過有好幾處康丁斯基的評論談到日本作品的單純及抽象性,比如:
……從極限所減少的抽象的形式,以及因此這種抽象統一的充分優勢,的確使得各種影像的內在線條得以顯像。
康丁斯基在他《藝術的精神性》書中的木刻版畫作品,所展示的線條與律動感,與《藍騎士》中的日本插圖有明顯的相似性。他在前面書中的結論裡,宣告了偉大精神性時代的開始。在他第一次寫〈來自慕尼黑的書信〉中曾宣稱,此精神性時代即是「內在聲音」的一種,其特徵「被證實與東方的元素有關」。
也只有威爾.格羅曼將康丁斯基的心靈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界線不分,拿來與禪的心靈做聯想。他更進一步將康丁斯基的人類認同的觀念、宇宙及心靈的天國,與禪宗相比。格羅曼認為東方人民天生的「知覺冥想」,與康丁斯基的世界相當符合,而在西方人先天所具有的思想過程中,卻不一定適合。不過他仍認為康丁斯基與東方藝術的關聯性,在他的包浩斯時期,即已明確展現無遺。
格羅曼也相信,康丁斯基在強調精神自由上,藝術與生活是同樣重要的,此實可與禪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境相提並論。鈴木大拙稱,禪的最高目標開悟,即意指釋放或自由,而人類必須瞭解到,他本身內在也是自由的。當獲致頓悟時,鈴木相信繪畫可創造出「精神韻律中的悸動」。只有在絕對的自由存在時,藝術才有可能被感知到,因為沒有那種自由,將不可能有創作。據西斯登.林龐(Sixtan Ringbom)稱,自由是康丁斯基所寄望的偉大精神時代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那是一種無限的自由,它可以讓我們感知到萬物的內在聲音。
《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

藝術史學者,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講師,教授當代視覺藝術、攝影和藝術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會員
43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就不會再被稱為炙手可熱的「青年」編劇,或是剛念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編劇課程的天才「小子」。你不會是週末在百視達打工,卻寫出催淚待售劇本的驚奇女孩。 早早成功總是更美好,這個概念想起來很棒,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不是在年輕時就成名──這裡指的是在三十歲之前。
藝評的價值,在於從其陳述的腔調中,吐出某種有別於世間情的觀點。這個具主體性的觀點,圍繞著陳述的客體,既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它不作為橋墩,它比較像橫跨的枕木。它是一環接一環的接榫架構,可凌空可跨越。它或許傳遞某種思想,但應不是可以依循的某種教條。
當藝術與美學、哲學、玄學、社會倫理學有了關聯,藝術領域不再能獨立於邏輯之外了。今日藝評,已從詩人、文學家、品味者、觀察者的角色,跨越到使用美學、哲學、藝術史、社會學科材料的判斷角色。藝評不再只是一種感知的鑑賞工作,藝評工作更開始要求,要具有從抽象思維邁向邏輯判斷的訓練。
在製片或電影公司掏錢買下劇本之前,一定要有人先讀過這個本子。如果你運氣好一點,也許不用太多人讀過,這個本子就會被經紀人相中或被製片買下來。重點是:要寫出一個讀起來很有趣的劇本,讓人想一頁頁看下去。不要沉迷於冗長囉嗦、讓人不耐煩的動作指示/演出說明,要確定你的劇本在第一頁就能發揮吸睛功力,抓住讀者心。
如果文本是一種真實與幻象的知識之果,意識,則是文字舞台上的鬼魅。文本的愉悅,若失去溝通性,不是玄思便是獨白,那其自創的詞彙,有沒有理由成為大眾必然理解與傳播的新知識?屬於定義的、界分的、判斷的、比較的評論書寫,基本上均具有對外表意的功能,其文本所呈現的睿智和姿態,便成為他者「引文」或「對話」的所在。
將漢字理解為具有多重含義的、多重潛在可能性的形象,對人們理解徐冰關於漢字的美學而言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說在這些作品中的字是活生生的,那麼這是因為它們蘊含著多重的潛能和感覺經驗。因此,要理解這個孩童式的象形遊戲的關鍵在於超越象形邏輯,也就是超越「抽象相似」來思考。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就不會再被稱為炙手可熱的「青年」編劇,或是剛念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影編劇課程的天才「小子」。你不會是週末在百視達打工,卻寫出催淚待售劇本的驚奇女孩。 早早成功總是更美好,這個概念想起來很棒,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不是在年輕時就成名──這裡指的是在三十歲之前。
藝評的價值,在於從其陳述的腔調中,吐出某種有別於世間情的觀點。這個具主體性的觀點,圍繞著陳述的客體,既不附屬於教條也不會支援任何一方。它不作為橋墩,它比較像橫跨的枕木。它是一環接一環的接榫架構,可凌空可跨越。它或許傳遞某種思想,但應不是可以依循的某種教條。
當藝術與美學、哲學、玄學、社會倫理學有了關聯,藝術領域不再能獨立於邏輯之外了。今日藝評,已從詩人、文學家、品味者、觀察者的角色,跨越到使用美學、哲學、藝術史、社會學科材料的判斷角色。藝評不再只是一種感知的鑑賞工作,藝評工作更開始要求,要具有從抽象思維邁向邏輯判斷的訓練。
在製片或電影公司掏錢買下劇本之前,一定要有人先讀過這個本子。如果你運氣好一點,也許不用太多人讀過,這個本子就會被經紀人相中或被製片買下來。重點是:要寫出一個讀起來很有趣的劇本,讓人想一頁頁看下去。不要沉迷於冗長囉嗦、讓人不耐煩的動作指示/演出說明,要確定你的劇本在第一頁就能發揮吸睛功力,抓住讀者心。
如果文本是一種真實與幻象的知識之果,意識,則是文字舞台上的鬼魅。文本的愉悅,若失去溝通性,不是玄思便是獨白,那其自創的詞彙,有沒有理由成為大眾必然理解與傳播的新知識?屬於定義的、界分的、判斷的、比較的評論書寫,基本上均具有對外表意的功能,其文本所呈現的睿智和姿態,便成為他者「引文」或「對話」的所在。
將漢字理解為具有多重含義的、多重潛在可能性的形象,對人們理解徐冰關於漢字的美學而言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說在這些作品中的字是活生生的,那麼這是因為它們蘊含著多重的潛能和感覺經驗。因此,要理解這個孩童式的象形遊戲的關鍵在於超越象形邏輯,也就是超越「抽象相似」來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9月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像那塊披薩一樣,因為薩爾瓦多成為首個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當天,比特幣上下震幅來到18%,最終下跌11%,跌破5萬美元。比特幣的明斯基時刻,當有一天美夢成真時,醜媳婦見了公婆,彼此沒了距離,少了朦朧美,也就見光死了。
今日境況,政治改革及公民社會固然遙不可及,國進民退大趨勢下,恐怕鎖鏈解開後,山羊還是會歸回胖子手上,瘦子打回原形,一無所有。
Thumbnail
從這點來看,《跳舞的熊》是一本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去討論自由為何物的作品。還給熊自由,意味著是讓熊離開人的控制,回到自然中自行發展,至於讓人回到屬於人的「自然」,則是指要讓人回到自由競爭、資訊透明的環境。但自由競爭、民主開放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的「自然」嗎?《跳舞的熊》的某些篇章中開啟了這樣的疑
Thumbnail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似乎總是蒙著整片白霧,每個截面、每段流動,都透著一種因距離而變形的隱約和遙遠。但它們並不真是模糊、難以錨定、感性、唯心與飄渺的。恰恰相反。那是無數講究與校準的框架層層疊出的結果。
Thumbnail
<p>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影迷暱稱為「三色」,為《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奇士勞斯基的電影有著機遇與命運的籠罩意味,在他手上,每個故事從起點、到中段、到結束,段落與段落被絕對性地鎖上,我們或者預知結局、或者不能,無論何者,整路瀰漫著同時清明也神秘的窒迫。</p>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9月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像那塊披薩一樣,因為薩爾瓦多成為首個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當天,比特幣上下震幅來到18%,最終下跌11%,跌破5萬美元。比特幣的明斯基時刻,當有一天美夢成真時,醜媳婦見了公婆,彼此沒了距離,少了朦朧美,也就見光死了。
今日境況,政治改革及公民社會固然遙不可及,國進民退大趨勢下,恐怕鎖鏈解開後,山羊還是會歸回胖子手上,瘦子打回原形,一無所有。
Thumbnail
從這點來看,《跳舞的熊》是一本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去討論自由為何物的作品。還給熊自由,意味著是讓熊離開人的控制,回到自然中自行發展,至於讓人回到屬於人的「自然」,則是指要讓人回到自由競爭、資訊透明的環境。但自由競爭、民主開放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的「自然」嗎?《跳舞的熊》的某些篇章中開啟了這樣的疑
Thumbnail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似乎總是蒙著整片白霧,每個截面、每段流動,都透著一種因距離而變形的隱約和遙遠。但它們並不真是模糊、難以錨定、感性、唯心與飄渺的。恰恰相反。那是無數講究與校準的框架層層疊出的結果。
Thumbnail
<p>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影迷暱稱為「三色」,為《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奇士勞斯基的電影有著機遇與命運的籠罩意味,在他手上,每個故事從起點、到中段、到結束,段落與段落被絕對性地鎖上,我們或者預知結局、或者不能,無論何者,整路瀰漫著同時清明也神秘的窒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