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洞穴: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兩週拿到廖瞇寄來的書,《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她傳訊息來說「書裡有寫到你」,雖然正在非常忙碌的時期,但被作者這麼通知了,拿到書當然要先打開找找自己在哪裡。
但翻著翻著,我發現廖瞇走進了她書裡所說的「不曾去過的洞穴」,那洞穴又深又私人,我還沒準備好要進去。於是我先把書闔上了。
過了兩週,一直惦記著,心情也慢慢準備著。今天下午跟幾個孩子們一起工作,我把書拿出來,一口氣讀完。
廖瞇的弟弟「滌」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廖瞇用她獨特的、平實而誠懇的文字,圍繞著滌這個人的不正常,展開了她與母親、與滌、與父親的對話與探索。許多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展開,人與人試著互相瞭解(卻未必真的能夠互相瞭解),關係重新建構。
作為一個教育者,透過「對話」去探索洞穴,是我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很多時候,孩子剛來時是一個樣子,熟起來是另一個樣子。剛開始很多孩子都會畢恭畢敬地叫老師,當孩子不再叫我老師而是叫我名字時,大概就是差不多熟起來的時候。
還不熟的孩子,像是綜藝節目裡整人的神秘箱子,你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在有充分的信任關係之前,孩子當然也不會輕易讓你看看箱子裡面裝了什麼。有時遇到一個狀況,像是誰打了誰,或是誰突然哭了,箱子毫無防備地擺在你的面前,即使你不知道箱子裡是什麼,還是得伸手進去摸摸看,試著搞懂是怎麼回事。
不熟的孩子是神秘箱,若是你常常有機會伸手進去,而你也真的伸手進去摸了,因此而變熟了的孩子,就是開過的整人箱。裡面盡是整人的東西,專門用來考驗那些願意為他停留的、親密的人,是不是真的願意為他停留。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要變回好」,讓人變得更不好

那個「要變正常」、「要變回好」,好像是這個東西,好像是這個東西讓我變得更不好,更不正常。——《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P.192
我正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坐在我對面的孩子正在看youtube影片。
這個時段是我們約好的「工作時段」,我們預期我們會在這裡寫報告、讀書、討論接下來的學習計畫或工作計畫。
但他在看youtube,已經一個小時了。
這是他要的嗎?
我覺得不是。 通常,當他從youtube「回來」之後,他會陷入低潮裡,認為自己這段時間「很廢」。
「我應該去做該做的事。」有一次他在低潮時,這麼說。
「什麼是該做的事?」我問他。
「就是我現在應該要去做的事。」
事情被分成兩種,該做的事,跟其他的事。首先是他出於某種原因而沒有去做該做的事,當他隱約發覺了這個狀況,自責跟內疚就會開始淺淺地纏繞他,逃避的機制在這時會啟動。
他的意識會分成兩個,一個在看youtube,一個看著正在看youtube的自己。而後者會監看並且評斷前者,讓前者一邊採取反抗的逃避姿態,卻又一邊自責內疚。隨著逃避的時間逐漸增加,自責內疚也因此加深,「回神」面對這個世界跟自己,就變得更加艱難,使得逃避的狀態得要持續下去。
我還在跟他一起探索這個洞穴。我們談論他的逃避,也談論他的「應該」,哪些是他想要的,哪些是他被期望的,哪些又是混淆不清的。
我們發現,否認或者想要填平這個洞穴,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正在尋找坦然進出的方法。
我們也知道,在進入這種洞穴時,跟能夠支持你的隊友組隊,會很有優勢。
Credit: Måsse Hjeltman@flickr CC BY-NC-ND 2.0

沒道理的想要

「你有沒有可能用說的?」
「可是你沒有錯。你可以用廚房。所以我說不出來。」
P.29
廖瞇在書裡提到,滌因為跟其他家人對於生活習慣的不同標準,而時常感到不耐。上面摘錄的情境,是他受不了使用廚房的聲響。滌不耐時也許會大吼,也許會做出各種惹人惱怒的聲音與表情。這樣的滌似乎是一個社會化不完全的人,但滌又會說出(我印象中書裡提到兩次)「你沒有錯」這種「明事理」的話。
滌似乎清楚人與人的界線,知道人的權利範圍,但他仍然會因為事物不如他所預期而感到氣憤。
我想起一位孩子。那天,當我在課堂上跟他理論「我對你這麼好,你憑什麼這樣對我?」的時候,他對著我大吼:「我不欺負你,我要欺負誰?」
當他對我喊出他那因為自知無理取鬧而顯得拐彎抹角的需求,於是我才知道,他的處境如此艱難:若不是向內扭曲自己,就得要向外去彎曲別人。
說起來,當面對關係裡的期望落空,講道理總是只能告訴我們一個合理的承擔範圍,而不能告訴我們要不要跨出去。當我期待孩子能夠回應我對他的好時,他也因為這份好,而對我有更大的期待。
被他欺負當然不是我的責任,欺負我也不是他的權利。但即使充分瞭解這個道理,我仍然難以做出「要不要繼續被他欺負」的選擇。

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一部分的我跟自己說,這是滌自己的選擇;但另一部分的我想著,這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有沒有可能,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P.96
我也覺得我的選項太少。在跟上面那個孩子的關係裡,即使我用盡所有能耐想方設法,最後仍然只有被欺負或不被欺負這兩個選項。
但大多數情況下,我仍然比孩子有更多選項。
像是另外一位孩子,他總是在我們的團體裡打人。在我心裡,他是「森林裡的孤單國王」。
沒多久我就知道,他在家裡會被處罰,在學校也會被處罰。要是早上出門前被爸爸處罰,去到學校就會心神不寧到處找麻煩。最糟糕的情況下,他會整天都被處罰不能下課。
後來我跟媽媽有一個協定,當媽媽送他來時,媽媽會向我說明他整天的情況,讓我跟其她孩子心裡有個底。
一年多的時光裡,我(跟團體裡的其他孩子及家長們)無數次陪他進出洞穴。從一開始否認自己打人,到急著指出是對方的錯撇清責任,然後慢慢能夠接受自己打人的事實,願意參與和解的談話。即使現在回想起來,身體仍能記住那段漫長難熬並且時時因為無力而感傷的日子。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十分深入。他打了個人,就跑。我遠遠跟著他,也不靠近,也不遠離。他頻頻轉頭看我,直到某個時刻,我漸漸可以拉近距離。
那天陽光普照,而他在昏暗的處境裡啜泣著:「我也不想要打人,但我忍不住。」
我們坐在公園裡的一張搖搖椅上。搖搖椅被焊死了,不能晃動。

還未結束的對話

這一行做久了,我不再相信「正常」。哪有一個小孩是正常的?在那些成人的、程式的、城市的隙縫之間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孩子,哪一個是正常的?
如果沒有正常的小孩,又哪來正常的大人?
陪這麼多不正常的小孩長大,我漸漸覺得,所謂健康地長大,大概就是在失望的時候,除了只會說「不管我就是要」之外,還能選擇另一句「不然那樣也可以」,而生活還可以運轉下去。
能夠擁有「不然那樣也可以」的關係與資源,就是健康的人生了。
為了追求這種健康的人生,我和孩子們透過談話跟信任關係,持續進出許多洞穴,試著接納不正常的自己,尋找坦然進出洞穴的技巧。
他說上午八點到九點最好,而我想著但那個時候對我來說不一定好。滌看著我,過了一會又說,「不然整個下午也都可以。整個下午都可以,這樣行吧?」「整個下午的意思是到幾點?」「六點。」「那有機會。」 P.240
很多時候,我總是沒有把握。但是面對滌不那麼坦率的信任與邀約,廖瞇這麼說:「那有機會。」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即使邏輯上十分牽強,我卻感到莫大的安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59會員
121Content count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你遇到了一個小孩,偶然間要跟他相處,而你剛好有資源和餘裕的話,希望你願意考慮,成為一個他遇到困難時,會想要轉頭問你的大人。
總的來說,無論是教育者或父母,擁有想要更瞭解孩子、想要讓孩子「好還要更好」的念頭,我想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因此而一直打探小孩大大小小的任何資訊、想要整天對孩子做這做那的,我想大多數在冷靜狀態下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會覺得不對勁。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每當面臨要不要「推一把」的教育抉擇時,一邊是「小孩因此而討厭怎麼辦?」「破壞親子關係怎麼辦?」,另一邊是「小孩養成逃避的習慣怎麼辦?」兩害相權如何取其輕?簡直像是教養上的電車難題。在有如迷宮的諸般可能性裡,父母和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選擇?
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裡,被輿論稱為「吹哨者」之一的醫師李文亮於2月6日過世。這篇文章要討論的,著重在中共有關當局當初要求李文亮簽寫的「訓誡書」。雖然是那個國家的事情,但看在我這個教育者的眼裡,卻像是近在咫尺的事。
在台灣做教育,時常會聽見父母的許多擔憂,一下子要防堵這個,一下子要禁止那個。除了媒體亂象之外,政治、性教育、社會黑暗、死亡、妖怪、鬼、電玩、手機、電視、漫畫,應有盡有。但是,怕球是接不到球的,當然也沒辦法教孩子接球。
若你遇到了一個小孩,偶然間要跟他相處,而你剛好有資源和餘裕的話,希望你願意考慮,成為一個他遇到困難時,會想要轉頭問你的大人。
總的來說,無論是教育者或父母,擁有想要更瞭解孩子、想要讓孩子「好還要更好」的念頭,我想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因此而一直打探小孩大大小小的任何資訊、想要整天對孩子做這做那的,我想大多數在冷靜狀態下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會覺得不對勁。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每當面臨要不要「推一把」的教育抉擇時,一邊是「小孩因此而討厭怎麼辦?」「破壞親子關係怎麼辦?」,另一邊是「小孩養成逃避的習慣怎麼辦?」兩害相權如何取其輕?簡直像是教養上的電車難題。在有如迷宮的諸般可能性裡,父母和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選擇?
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裡,被輿論稱為「吹哨者」之一的醫師李文亮於2月6日過世。這篇文章要討論的,著重在中共有關當局當初要求李文亮簽寫的「訓誡書」。雖然是那個國家的事情,但看在我這個教育者的眼裡,卻像是近在咫尺的事。
在台灣做教育,時常會聽見父母的許多擔憂,一下子要防堵這個,一下子要禁止那個。除了媒體亂象之外,政治、性教育、社會黑暗、死亡、妖怪、鬼、電玩、手機、電視、漫畫,應有盡有。但是,怕球是接不到球的,當然也沒辦法教孩子接球。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篇是介紹《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這本書的下篇,上篇主要是介紹藝術治療的理論面,下篇重點則放在分享練習及我個人的經驗分享。這本書的創作練習涵蓋的創作媒材與方法滿廣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入門的方法,一旦我們學會當情緒的主人,療癒效果就會慢慢浮現,獲得心靈的平靜。
Thumbnail
前面的憂鬱主題文介紹心理治療法主以認知、正念這兩種方法。這篇藉《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此書介紹另種對情緒釋放及療癒身心也很有效果的方法:藝術治療。作者莉亞‧古茲曼希望為個案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其有創意的表達情緒,同時建立生命的新契機。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
Thumbnail
     一出生我們就是別人的子女,別人的學生,別人的職員,別人的伴侶,那自己呢?真正的我們自己在哪?不可抗拒的被他人所賦予社會角色,一層層包裹住自己,因此迷失自我在這片汪洋中,不斷負重下沉,忘卻呼吸。
Thumbnail
這是本日系輕小說風味濃厚的書,故事的節奏性很好,楔子和序章鋪綴懸疑及陰鬱的基調,校園場景的輕快沖淡了這份沉重。主角的獨行內向外表和她心中吐槽的對比,及其他角色濃厚的個人特色,活躍了這個故事。而每個章節的結尾也都停在吊人胃口的點,讓人好奇後續的發展而一頁頁的讀下去。
Thumbnail
所有藝術傑作都是意識形態與政治。 - 帕索里尼 義大利詩人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可說於歐洲陰魂不散,在其被謀殺暴死至今近半個世紀,身後相關著作,如詩、劇本、評論,仍不斷被發掘發表,如在今年二月甫於巴黎出版、厚達三百多頁的《帕索里尼訪談錄》(Lecture de
Thumbnail
人生如等待雪豹。有時我們費盡心思卻一無所獲,有時,就在絕望之際,峰迴路轉,什麼也說不定。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篇是介紹《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這本書的下篇,上篇主要是介紹藝術治療的理論面,下篇重點則放在分享練習及我個人的經驗分享。這本書的創作練習涵蓋的創作媒材與方法滿廣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入門的方法,一旦我們學會當情緒的主人,療癒效果就會慢慢浮現,獲得心靈的平靜。
Thumbnail
前面的憂鬱主題文介紹心理治療法主以認知、正念這兩種方法。這篇藉《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此書介紹另種對情緒釋放及療癒身心也很有效果的方法:藝術治療。作者莉亞‧古茲曼希望為個案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其有創意的表達情緒,同時建立生命的新契機。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
Thumbnail
     一出生我們就是別人的子女,別人的學生,別人的職員,別人的伴侶,那自己呢?真正的我們自己在哪?不可抗拒的被他人所賦予社會角色,一層層包裹住自己,因此迷失自我在這片汪洋中,不斷負重下沉,忘卻呼吸。
Thumbnail
這是本日系輕小說風味濃厚的書,故事的節奏性很好,楔子和序章鋪綴懸疑及陰鬱的基調,校園場景的輕快沖淡了這份沉重。主角的獨行內向外表和她心中吐槽的對比,及其他角色濃厚的個人特色,活躍了這個故事。而每個章節的結尾也都停在吊人胃口的點,讓人好奇後續的發展而一頁頁的讀下去。
Thumbnail
所有藝術傑作都是意識形態與政治。 - 帕索里尼 義大利詩人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可說於歐洲陰魂不散,在其被謀殺暴死至今近半個世紀,身後相關著作,如詩、劇本、評論,仍不斷被發掘發表,如在今年二月甫於巴黎出版、厚達三百多頁的《帕索里尼訪談錄》(Lecture de
Thumbnail
人生如等待雪豹。有時我們費盡心思卻一無所獲,有時,就在絕望之際,峰迴路轉,什麼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