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教育現場的生存遊戲:好孩子權力故事

121公開內容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小真
你對小孩子的陪伴和努力~怎麼可以那樣堅持和堅定...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avatar-avatar
聽瀾
我對於那一段: 我建議協力的教育者跟媽媽們不要再去追問理由,也不要再反駁孩子的理由跟決定,以免小孩排擠人排擠得越來越有道理、越來越理直氣壯。 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文中用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第一篇中的觀點:「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來建議教育者不要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去尋找理由,以及反駁孩子的理由,或者試圖用講道理來說服小孩,攻破小孩的防衛。 某部分來說,我認同「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的觀點。但真的在教育現場中,教育者去協助小孩的模式,即便是同樣的問句,也有可能是陪伴,建立連結和陪同梳理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千方百計的攻破小孩的防衛。前者可以引導孩子慢慢的情緒緩下來,理智回來,同時練習看到事情的全貌,理解衝突中,另一方的狀態。當然,後者也時常在教育現場出現,結果就是導致小孩逃避討論,也逃避面對自己的問題。 但我認為這兩者的區別,關鍵其實在於教育者高度的自我覺察,以及對孩子的了解。而不是單純依靠追問的語句,句式來去判斷。 在親子共學的教育現場裡,孩子多為學齡前的幼兒,衝突發生後,我們會與孩子核對。核對有很多層次,情緒的,事情的。小的孩子,因為對情緒的認知還在建構和發展,所以我們仍然會提供情緒的詞彙,描述,作為拓展的空間,同時一起找尋感受情緒,度過情緒的辦法。也會提供對事情的猜測,給出選項而非開放式問答,具體依據衝突的情景和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有辦法講完整的事情,有的孩子是斷續的,當然事情可能會因為核對的方式而走向不同的面向,但只要孩子說出的話,我們都會相信是真的。事情的梳理會一併進行,情緒事情兩者並不會完全分隔。因為衝突之中,這兩者本就是攪在一起的。我們也會問理由,孩子也可能給出千百種理由,我們也會順著孩子給的理由去聊,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建立連結,陪他梳理。身為親職與教育者,也能猜測孩子給出的答案是真實的,還是在逃避,但我認為知道他在逃也沒什麼不好,順著理由去,並不一定會鞏固小孩排擠人,也不一定會造成小孩越來越理直氣壯。 這過程中的大人,遵循的原則是:相信孩子講的每一句話。 以我身邊的例子來說,的確小孩會有不想面對而搪塞理由,我們並不會覺得追問理由是一種鞏固,相反,本著相信孩子的態度,這些慢慢的將事情順下去,也能讓孩子的心情漸漸地平靜下來。等待她真的願意面對的時候,我們會再陪同一起。陪了2年多的孩子,如今四歲多,已經能互相講清楚自己的狀態,同時在大人核對給出的選項是錯誤的時候,也會直接的反駁。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非常清楚,同時情緒仍然在的時候,也能一併進行討論和梳理,這是我以前也不敢相信的,可是的確孩子們就是這個狀態。 回到強納森.海德特的觀點,作為一個傾向自由主義的人,他的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也並不是讓我們摒棄理性好邏輯,而是讓我們有自省,人幾乎都是先站了某個立場,才開始構思和為自己辯護。那麼就更加應該試著去理解其他人,尤其和自己不同立場的人是如何做決定的,並且更加珍惜理性與邏輯的可貴。絕對不是摒棄理性與邏輯。這也是為何,我認為不應該懼怕去與孩子核對和談話。 我認為與其請家長和教育者不要追問理由,以免形成壓迫,不如提供他們可以自我覺察和練習的途徑和方式,比如多紀錄自己與他人的互動,試著重新建構與人溝通的模式,練習我訊息,練習非暴力溝通,等等。這些資源網絡上也提供的很多。這也是我認為如今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非常需要的,不論我們是不是從事教育,人的自省,自知,破除自戀與盲目,都應該是我們去練習的課題。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您好!拜讀這篇後深感共鳴,忍不住留言贊同。因為我的青少年時期也是一直遭受監控與不被平等尊重對待,我為此奮鬥許久也受了很多挫敗,所以您這篇的分析相當深刻地打動我。我自己也很支持平等得把青少年當成一個人來對待,他們的潛能比大人自己想控制的還多出很多,我是這麼想的。謝謝您寫出青少年的心聲同時又兼以知性的分析,讓世人可以更全面地瞭解青少年的狀態。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謝謝你的觀點,讓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覺得太遲了,但也覺得衷心感謝,請繼續分享好的想法! 謝謝!
生硬的知識對許多孩子來說(其實大人也是),很難提得起興致去瞭解,為了讓孩子有多一個聽下去的理由,我們常使用了一個作法:遊戲化。 但在我看來,太成功的遊戲化設計有時會削弱參與者對議題的瞭解,我會用我們的活動設計來說明,遊戲化可能造成的一種風險。
Thumbnail
導師制度是騎士團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我認為其中最值得堅持的概念。雖然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提案可能有點新奇,但它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提案。
Thumbnail
我對「高年級」孩子們的期待,是他們要開始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人?」「我想要具有什麼樣的技能?」「我想要跟誰誰誰一樣?」
Thumbnail
看到前中段就覺得,現在好多已經幾十歲的人,都還是低年級呢
低年級的主要目標是人格發展以及探索外在世界。這篇文章要討論我想像中的低年級,以及為了低年級發展所設計的自由日。
Thumbnail
我好喜歡這個實驗性的課程喔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江太太
“參與在一定時間內有明確學習目標跟進度的「系統性課程」” 想問這段的部份,為什麼在低年級不適合?
我想試驗的是,一門課如果能夠提供夠多的通道,那人能不能在裡面誠實地面對自我要求,這樣也許對教學者跟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