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駿逸

盧駿逸

661 位追蹤者
從2008年開始,我持續待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合作式教育場域裡,這是一個師生比大約1:4的教育現場,我陪小孩一起工作的主題包括社會議題、科學、歷史、創作、自助旅行等等。除了陪伴小孩之外,我也和父母一起面對教育上的各種難題,像是自主學習、親子關係、兒童發展困境。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由新到舊
暫停,與以後從2016年的六月開始,在Vocus(當時還是SOSreader)開始連載,到現在已經整整四年半了。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我決定暫時結束在Vocus的這個教育/教養專欄。  
Thumbnail
2020-12-31
16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6):關於課堂作業實驗的結論個人並不是在真空之中做出選擇,自主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個實驗想要說明,規則能夠帶來的影響並不總是負面的,只要不要喧賓奪主、不要以太過強烈的設計,去蓋過學習者本身的學習動機與自我要求,就有可能輔助學習者去做到自己想要投入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2020-12-30
17
我可以是一個化胎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23
我排擠人,但我也想當個好人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17
重新思考「青少年」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17
不報復的愛人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2020-11-01
24
議題遊戲化的風險與平衡生硬的知識對許多孩子來說(其實大人也是),很難提得起興致去瞭解,為了讓孩子有多一個聽下去的理由,我們常使用了一個作法:遊戲化。 但在我看來,太成功的遊戲化設計有時會削弱參與者對議題的瞭解,我會用我們的活動設計來說明,遊戲化可能造成的一種風險。
Thumbnail
2020-10-24
16
養一群能探索世界、走入社群的小孩—黑龍騎士訓練計畫04:導師工作導師制度是騎士團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我認為其中最值得堅持的概念。雖然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提案可能有點新奇,但它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提案。
Thumbnail
2020-09-28
7
養一群能探索世界、走入社群的小孩—黑龍騎士訓練計畫03:高年級與性向探索我對「高年級」孩子們的期待,是他們要開始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人?」「我想要具有什麼樣的技能?」「我想要跟誰誰誰一樣?」
Thumbnail
2020-09-12
9
養一群能探索世界、走入社群的小孩—黑龍騎士訓練計畫02:低年級與自由日低年級的主要目標是人格發展以及探索外在世界。這篇文章要討論我想像中的低年級,以及為了低年級發展所設計的自由日。
Thumbnail
2020-08-31
13
養一群能探索世界、走入社群的小孩—黑龍騎士訓練計畫01:基本設定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Thumbnail
2020-08-19
21
3C關係的轉型實例我在上一篇文章裡提到,我將小孩在使用3C設備的狀態,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抗拒型、創造型及逃避型。這篇文章我想報告我們現場裡轉換狀態的例子。
Thumbnail
2020-07-28
6
我們不管他們的頭腦──談我們的3C實驗經過半年的觀察,我認為我們這裡的小孩在使用3C設備的狀態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抗拒型、創造型及逃避型。 抗拒型的孩子,通常是最初加入這個實驗的成員。他們過去被嚴格管制使用時間,這讓他們對於使用3C設備有極高的內在動力。
Thumbnail
2020-07-09
17
教育商品化,然後呢?最近一直被問到教育商品化這一題,Google上也找不太到什麼文章,而且大多集中在高教商品化的問題上,除了羅士哲寫過一篇文章之外,幾乎沒有教育商品化在基礎教育的相關分析。那麼,我來試著說說看我的想法好了。
Thumbnail
2020-06-18
14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5):關於課堂作業的新觀察我想試驗的是,一門課如果能夠提供夠多的通道,那人能不能在裡面誠實地面對自我要求,這樣也許對教學者跟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Thumbnail
2020-05-29
6
探索洞穴: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Thumbnail
2020-05-16
8
當一個小孩會轉頭看你的大人若你遇到了一個小孩,偶然間要跟他相處,而你剛好有資源和餘裕的話,希望你願意考慮,成為一個他遇到困難時,會想要轉頭問你的大人。
Thumbnail
2020-04-30
20
3C時代的同儕與教養:拇指姑娘的巷仔我們這群自學生大量使用數位產品,孩子們都有一台自己的平板、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不只是大量使用數位產品來娛樂,上課時也使用協作平台,交作業也可以直接傳給我檔案。法國哲學家米謝・塞荷稱這些孩子為「拇指姑娘」,巧妙地形容了這個「用手指來跟世界互動」的世代。
Thumbnail
2020-04-16
15
全景敞視拚教養總的來說,無論是教育者或父母,擁有想要更瞭解孩子、想要讓孩子「好還要更好」的念頭,我想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因此而一直打探小孩大大小小的任何資訊、想要整天對孩子做這做那的,我想大多數在冷靜狀態下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會覺得不對勁。
Thumbnail
2020-03-29
15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4):社會學習機會和小孩,怎麼面對面?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2020-03-12
7
親密關係不是因為結果而存在:《雙薪家庭進化論》2月中的時候,或者書店邀請我跟剛就任立委的婉諭,兩人一起談談遠流出版的新書《雙薪家庭進化論》。作者花了五年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對伴侶,為伴侶關係裡會遇到的難題,建構出一個理論架構。
Thumbnail
2020-02-25
13
要不要推小孩一把?一個教育抉擇的七七四十九種變化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每當面臨要不要「推一把」的教育抉擇時,一邊是「小孩因此而討厭怎麼辦?」「破壞親子關係怎麼辦?」,另一邊是「小孩養成逃避的習慣怎麼辦?」兩害相權如何取其輕?簡直像是教養上的電車難題。在有如迷宮的諸般可能性裡,父母和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選擇?
Thumbnail
2020-02-18
11
李文亮那張訓誡書,和我們的教育現場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裡,被輿論稱為「吹哨者」之一的醫師李文亮於2月6日過世。這篇文章要討論的,著重在中共有關當局當初要求李文亮簽寫的「訓誡書」。雖然是那個國家的事情,但看在我這個教育者的眼裡,卻像是近在咫尺的事。
Thumbnail
2020-02-07
21
怕球的是你,還是小孩──如何跟小孩談政治或其他議題?在台灣做教育,時常會聽見父母的許多擔憂,一下子要防堵這個,一下子要禁止那個。除了媒體亂象之外,政治、性教育、社會黑暗、死亡、妖怪、鬼、電玩、手機、電視、漫畫,應有盡有。但是,怕球是接不到球的,當然也沒辦法教孩子接球。
Thumbnail
2020-01-31
11
我知道的,你還可以愛──韓粉父母無助會之後,我們要怎樣的世代溝通?選舉過後,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韓粉父母無助會」裡,許多年輕人匿名投稿,說出他們正面臨的親子衝突。父母作為韓國瑜支持者,他們自己不是。他們的處境細節雖然不同,但都面臨極類似的困境:在韓國瑜敗選後,他們的父母用極為破壞親子關係的方式,對這些子女宣洩了他們的憤怒。
Thumbnail
2020-01-14
27
《鏡子森林》反映的真實──摸著良心苦笑的人在理想與實務彼此衝突的模糊地帶裡,一乾二淨的準則並不適用。良心是什麼?是在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時,你一邊辛苦張羅小心行事不做「太超過」的事,一邊卻要面對迎面而來的、正正當當的質疑。這時你終究無法解釋的胸悶,終究化為不足為外人道的苦笑。
Thumbnail
2019-12-24
6
鍛鍊小孩的「決定力」為什麼有些孩子被強力規定的時候可以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沒有強力規定的時空裡,卻像一攤爛泥或總是做出相反的事情?這並不見得是因為那個小孩需要被規定,反而可能是因為「過多的規定」,讓他失去下決定的經驗,而在日後無法面對複雜的、需要頻繁下決定的世界。
Thumbnail
2019-12-03
19
親密關係裡的「檢傷分類」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Thumbnail
2019-11-26
18
阿果學習筆記:打字練習作業對於我們家小孩的學習計畫,終極的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作為放生的進度之一,我們決定從下個學年開始,不再幫他撰寫自學成果報告書跟自學申請書,假如他還是想要申請在家自學,他就得有繳交報告的相關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就是打字。
Thumbnail
2019-10-25
7
惜惜的角色扮演練習在惜惜工作坊裡,我覺得最難回答的問題是「要怎麼惜惜自己?」對許多人來說,「一個人好起來」是很理所當然的事。親密對象對應我們的情緒,常常是壓制、忽視跟說教這三種方式,不但沒有幫助,有時甚至有反效果。難道親密關係真的沒辦法幫助我們度過情緒的怒海嗎?
Thumbnail
2019-10-15
13
讀《溫柔的誕生》:在生命初始之時,讓孩子少一點挫折因為我們不太關心新生兒的經驗,使得我們對新生兒的理解很少,少到我們不太知道新生兒的經驗到底是不是糟糕的。因為那麼缺乏理解,對我來說,接納《溫柔的誕生》書中的想像就不是什麼壞事──假如我們可以減少新生兒可能有的痛苦與恐懼感,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Thumbnail
2019-10-03
9
能不能利誘我自己?「利誘小孩」是不時引起討論的教養手段,最近一個小小的事件,就引起「利誘是負面的嗎?」等問題的討論與反省。讓我們先放下做父母的焦慮,當是一個好奇寶寶,來想想這些事情。
Thumbnail
2019-09-12
6
養一個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孩我們家對於小孩教養方針的終極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從自己吃飯、自己去廁所大小便、自己洗澡等等生活自理能力,到能夠自主學習,一路到自主賺大錢,要怎麼樣又讓孩子盡快長大、又不強迫孩子盡快長大,就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Thumbnail
2019-08-29
19
霸凌的起源與應對:我在兒童團體的觀察我問他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圍攻他。他沮喪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回過神來,已經是這樣了。往後在面對霸凌──或者我們更清楚地定義,當我在面對「孩子們結成群體攻擊一個對象」這類事件時,我發現被攻擊者時常有跟A一樣的感覺。
Thumbnail
2019-08-15
33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3):學習的劇本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各種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等的厭惡乃至恐懼症,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讓小孩一直接觸「爛的學習劇本」。
Thumbnail
2019-07-29
10
別急,還沒輪到你上場對小孩間的衝突,我們不用太焦慮,應該寬鬆地去面對,讓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慢慢整理自己的新經驗,形塑自己面對世界的方法。只要我們都盡量認真聽小孩說話,他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
Thumbnail
2019-07-15
10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2):不強迫的規則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2019-06-28
16
不能縱容孩子任性?沒有壓迫就沒有叛逆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誤)表示:媽媽不能縱容孩子任性。
Thumbnail
2019-06-18
7
可不可以規定你不可以說你不可以玩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Thumbnail
2019-05-28
17
和孩子一起編故事講故事給小孩聽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小孩的許多面向。有的小孩還不太能進到故事裡,講的話大多都是自己的「經驗分享」。有的孩子則已經很能推敲故事的情節,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邏輯,去補充故事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時小孩的故事,就是自己的影子。
Thumbnail
2019-05-16
6
當我們上社會課時:腿開開與露出胸部的性別差異我們討論過「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是男生還是女生?」跟「女生的GG是不是長在裡面?」之後,這些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們發現,他們雖然沒有上過什麼正式的性教育課程,卻已經都內建了許多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然而,內建的只有腦子裡的看法嗎?
Thumbnail
2019-05-08
10
這個時間,小孩怎麼會去上學?「這個時間,小孩怎麼沒上學?」只要家裡的孩子沒有去學校,無論是在家自學還是拒學,這大概都是時常會被問到的一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反過來問。
Thumbnail
2019-04-24
3
當我們上社會課時:女生的GG長在裡面?在之前的討論裡,有個小三的男孩說:「女生的GG長在裡面,是不正常的。」這句話讓在場的女孩(特別是大女孩)們爆氣了,紛紛出言反擊:「誰說的?」「你長在外面才不正常!」「不要亂講話!」這個情景實在有趣,身為一個教育者,我整個禮拜都在思考怎麼延續這場紛爭,以及我們能夠從這場紛爭裡學到什麼。
Thumbnail
2019-04-03
47
當我們上社會課時:你怎麼知道你是男生或女生這學期我開始了一門社會課,成員年齡從小二到小六,最近我們進行的主題是「性/性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這是這次上課我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
Thumbnail
2019-03-20
16
從遊戲設計看教學設計假如一個遊戲想要盡可能讓更多人投入,它得要有多重的動機,盡可能讓帶著不同經驗的人都能找到一些「啟動」的理由。除此之外,它也要富有層次,讓在遊戲經歷裡累積不同經驗的玩家,都能夠找到符合自己程度的挑戰。好的電玩遊戲,比最好的教師設計的教案還要更好。
Thumbnail
2019-03-07
12
關於遊戲成癮,你不覺得這個機制很熟悉嗎?最近歐陽立中關於手遊成癮跟戒斷的文章廣為流傳,相關的考古題我也答過,但有了些新的想法,就一邊文獻回顧一下,一邊整理我的新想法。你不覺得,遊戲設計的成癮機制讓人感到很熟悉嗎?
Thumbnail
2019-02-21
8
【親職考古題】16:性教育這麼辦「小孩會不會因為使用3C產品,而接觸到不恰當的性知識或相關訊息?」「有時候會想,乾脆都不要讓他們接觸到算了。」聽到這樣的感嘆,我雖然能夠理解為人父母的擔憂與操煩,但還是立刻表達我的看法:「毋通(m̄-thang)啊!!」
Thumbnail
2019-02-15
10
【親職考古題】15:責罰與責任為了不被處罰,小偉跟阿牛回家向大人說的故事版本,大概會跟我在現場看到的版本,會很不一樣吧。每一次面對這樣的現場,都清楚見到「責罰」對「教育」的妨礙。
Thumbnail
2019-01-20
6
【親職考古題】14:一不小心生太多,兄弟姊妹鬩牆怎麼辦? 我:那哥哥說「妳不愛他」的時候,妳怎麼回答?媽:我當然說怎麼可能,我很愛他啊。我:嗯,後來?媽:後來弟弟就哭了,弟弟說其實我才不愛他。我:那妳怎麼說?媽:手心手臂都是肉啊,我兩個一樣愛啊!
Thumbnail
2019-01-09
6
《懶得教,這麼辦》後記:放下吧,去吃個蛋糕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達給父母或照顧者們的,並不是我們多會教,反而是「像我們這麼誇張都沒什麼教,你們也許不用這麼焦慮。」像我們這樣,努力對抗教養焦慮,把教東教西的力氣省下來,用在惜惜小孩上,最後長出來的阿果,就是一個值得我們無條件去愛的人,而他也是那麼無條件地愛我們。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Thumbnail
2019-01-03
2
《懶得教,這麼辦》自序:極端的惜惜實驗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Thumbnail
2018-12-29
6
甜蜜的負荷?生養小孩跟得糖尿病有87分像我發現教養書往往不能讓父母們更加穩定,反而讓他們更加焦慮,所以我建議大家把教養書都燒掉,包括我即將要出的那本。燒掉教養書之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有趣的書。如果你讀《照護的邏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覺得,生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
Thumbnail
2018-12-21
5
【親職考古題】13:自制力怎麼教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2018-12-10
6
我養小孩的奇幻旅程:講不聽的阿果(二)這篇文章不是要說「大家都不要管小孩就對了」,也不是要說「像我這樣教小孩,小孩就會乖」,反而是想要透過這樣「積極不教」的教育實驗,來緩解大家「忙著教」的教養焦慮。我們是這樣想的:我們也許是因為總是太想要教了,而看不見孩子當下的狀況,也看不見被妨礙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2018-11-20
11
我養小孩的奇幻旅程:講不聽的阿果(一)阿果出生後,我從一個沒自己養育過小孩的教育者,成為一個有小孩的教育者。這件事情最顯著的影響之一,就是再也沒有人可以在演講的時候嗆我:「你沒生過小孩不知道啦。」除了上面那個紅利之外,我也得到了一個長時間並且近距離觀察研究小孩的機會。
Thumbnail
2018-11-13
10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1):基本能力我打算在這兩三個月內,用幾篇文章來說明我想像中的自主學習模型,也是一種盡可能趨近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模式。首先要談的是,怎麼樣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習得在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能力」最有助益?
Thumbnail
2018-10-24
19
能不能只是想要?時常有一種論調聲稱要分出「需要」與「想要」的差別,但這種差別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的呢?這種說法被應用在教育或教養現場時,很明顯就是一種「大人覺得你想要 VS. 讓大人覺得你需要」的掰理由比賽。
Thumbnail
2018-10-11
2
活生生的學習者我想,我們教育者在盡力去掌握各種理論或技術的工具時,仍然要盡量記得,學習者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和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他們通常既奮起又怠惰,既主動又被動,既堅強又脆弱。
Thumbnail
2018-09-26
4
我們家沒有零用錢「我們家沒有零用錢。」這不單指小孩沒有,大人也沒有,因為我們家是「家庭所得共有制」:在花錢這件事情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每一個成員都有一樣的「資格」可以主張想要購買任何一個東西。我們家小孩從出生開始,就在這個制度裡成長,他有沒有長歪掉呢?
Thumbnail
2018-09-14
13
【親職考古題】12:不要玩食物!不要咬拖鞋!前幾天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他家小孩在吃東西的時候,一直執意要把東西往地上丟,講都講不聽。心情好的時候,還可以上傳FB展演一下好家長的風範,但筋疲力竭的時候,看著滿地油膩膩的食物,那心裡只有一個肚爛。
Thumbnail
2018-08-28
1
叛逆的Ne-ne:殘酷的斷奶人生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Thumbnail
2018-08-17
17
今天父親節,為何爸爸總是被哭爸我最近兩年的主要工作,是到處去跟人家聊教育或教養的問題。要處理教育或教養的問題,就不可能忽視媽媽的結構困境,一打多、假性單親、社會對母職的不合理期望,各種各類,而其中最常見的一題,就是:伴侶很煩。
Thumbnail
2018-08-08
13
〈媽媽的遙控器〉:放下遙控器的可能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Thumbnail
2018-07-25
5
教育現場的正義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Thumbnail
2018-07-14
10
溝通好難啊怎麼辦?在前兩天的「小孩好難教?──給百種小孩的百種養殖攻略」講座裡,有開放一個線上提問的網址,這篇是對現場來不及提問的兩個問題來回應。
Thumbnail
2018-07-08
5
你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Thumbnail
2018-06-27
18
【親職考古題】11:想要看懂孩子的特質? 「你要『看懂』孩子的特質,不然會誤了小孩一生啊啊啊!」類似這樣的問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市面上也有不少人利用(甚至刻意製造)父母的擔憂,來販賣自己的「教養術」。所以,我想在這篇文章裡,提出一種跳出這些擔憂的建議。
Thumbnail
2018-06-08
3
你的尊重是不是我的尊重?在關於教育的各種議論裡,「教小孩尊重」大概令我覺得最煩躁的問題之一,追根究底來說,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尊重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意思。
Thumbnail
2018-05-22
8
【親職考古題】10:打人的孩子怎麼了無論是在有許多小孩的教育現場,或者家裡僅有一兩個小孩的教養現場,打人的孩子大概總是讓大人們特別擔憂操煩。在這篇文章裡,我要先試著說說常見的幾種看法與解決方式,最後再我的觀察與想法,並且提出在教育上我認為恰當的作法。
Thumbnail
2018-05-09
6
【親職考古題】09:教育理念不同調怎麼辦?伴侶之間的理念不合是萬年考古題啊,雙親一說小孩就是該打,雙親二說小孩就是不能打;雙親二說小孩應該要在家自學,雙親一說小孩就是要去學校。假如像這樣「理念不合」到山崩地裂,究竟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2018-04-24
0
【親職考古題】03:小孩要OX我就讓他OX嗎?「擅自為他人決定」在一個沒有極大權力差距的關係之中,是多麼容易被辨識、因而難以理直氣壯的事。可是一旦被包裝成「教養」,由於大人與小孩權力差距過大的關係,小孩即使提出抗議,也通常不被大人所理解或接納。
Thumbnail
2018-04-24
1
教育不是「深情無比的母親」最近我們家小孩的社會課老師帶他們讀大江健三郎的《孩子為什麼要上學?》,老師唸了第一篇故事給他們聽,那是一個關於「繼承的孩子」的故事。對身為父親的我來說,這故事已不僅僅是個比喻,但是,在為人父母的感受外,在這裡,我想要討論「學習」這件事。
Thumbnail
2018-04-09
10
【親職考古題】08:媽媽頭上的緊箍咒透過緊箍咒控制孫悟空的是糊塗唐僧,而控制媽媽的緊箍咒之一,就是那些如同玄奘一般,總是愛指出「正確作法」,但卻看不見(或不去看)「人的處境」以及「人的選擇」的教養文章和教養書,以及滿街上拿著這些東西去對著媽媽指指點點的人……
Thumbnail
2018-03-23
5
媽媽這種少女:獨立少女M「他們說我獨立,不用花太多心思在我身上。我會自己完成功課或準備上課需要的東西,相對來說,哥哥跟妹妹總是丟三落四的。」「好吧,這是你們覺得的我,那我就這樣吧。」
Thumbnail
2018-03-08
1
【親職考古題】07:情緒勒索魔法師?溫尼考特 (Winnicott)說,人在懵懂無知的幼兒時期,只要咿咿啊啊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嬰孩並不知道,這是因為(至少)有一個焦慮緊張的照顧者像馬屁精般積極揣摩上意,還以為自己天生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溫尼考特老伯伯認為這就是魔法的起源。這麼想來,「爸幫我拿水!」可不就是隔空移物的咒語。
Thumbnail
2018-02-23
3
媽媽這種少女:盔甲裡的少女C<p>C的遺忘,讓我想起過去遇見妳的那些曾是少女的媽媽。她們之中,有的人心裡有一個秘密房間,裡面住著少女時的自己;有的人心裡有一個箱子,裡面放著過去的自己。</p>
Thumbnail
2018-02-07
1
遊戲情境與學習動機相較於對小孩宣稱學習和練習是「對你有好處」或「未來用得上」,在遊戲情境裡的實作和練習,對孩子來說能產生更加明確的「意義」。那不只一種「有沒有用」的利益算計,而是一種自我期待與自我可能性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2018-01-29
0
今天是個特例啦<p>我知道只要我不夠小心,或者小孩太習慣大人的權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懲罰,那他可能就會放棄自己做決定,也失去一次承擔選擇的經驗。</p>
Thumbnail
2018-01-16
1
【親職考古題】06:輸不起的小孩當輸贏在自己身上時,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而在教育現場裡,很多時候我們所看見孩子的「輸不起」,可能不是表面上那回事。
Thumbnail
2017-12-28
1
談教育也要談戀愛在最近幾個工作坊裡,我請媽媽們試著描述,當「親職照顧分工」不符理想時,她們會怎麼面對。這種時候,現場的情況通常就有如「捅了馬蜂窩(那絕對不只是個比喻)」,那個同仇敵愾啊,令人印象深刻。這種問題,除了電死老公之外,究竟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
Thumbnail
2017-12-19
1
【親職考古題】05:小孩沉迷於3C產品怎麼辦人們將「人類大量跟3C相處」的情況,和「大量使用藥物/酒精」放在一起討論,視為一種成癮的狀態。以我在教育現場的經驗,我本來不甚同意這種說法,但在看過〈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這場演講之後,修正了我的看法。這其實不是一場關於3C的拉鋸戰,而是一場陪孩子探索世界的持久冒險。
Thumbnail
2017-11-29
3
媽媽這種少女:在陽台釋放電波的少女I<p>她還記得房間裡的擺設,記得那個她點煙的陽台,以及陽台上的煙灰缸。陽台上散去的煙味和天文學家朝著黑暗宇宙發射出去的無線電,兩者都是企圖展開溝通的訊號。</p>
Thumbnail
2017-11-14
1
【親職考古題】04:我的小孩會「自主學習」嗎?(下)自主學習是一種天賦的能力,但需要條件才能啟動,這些條件包括見識、餘裕和自我期待。小孩所面臨的自主學習問題,除了沒有餘裕之外,缺乏多元的典範讓小孩能夠藉以形塑自我期待,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Thumbnail
2017-11-01
2
【親職考古題】04:我的小孩會「自主學習」嗎?(上)小孩能「自主學習」並且得到成果,似乎已被親職家長視為「理想教育」的境界。但是,如果你的小孩覺得找到了自己的「天命」而熱切投入,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做夢也會笑呢?
Thumbnail
2017-10-27
1
孩子反抗軍系列:(四)森林裡的孤單國王,與惜惜使者<p>每次在教育現場裡遇見這樣的孩子,我總是會試著想像他們的處境。我想像每一次他傷痕累累回到心的城堡,就會在城堡外種下一棵樹。一棵又一棵,一日又一日,終於城堡被茂密的森林層層圍繞。</p>
Thumbnail
2017-10-14
8
媽媽這種少女:為愛戰鬥的少女T<p>這是穿著襯衫打著領帶的驢子,帶著人五官的面具,但牠還是沒有人的表情。衣冠禽獸。牠偽裝成一個樣子,還蠻讓大家覺得正常的樣子……</p>
Thumbnail
2017-09-05
0
【親職考古題】02:惜惜治百病在大多數的教養情境裡,小孩跟大人的衝突往往不是誰有道理,而是「有沒有跟大人的期待一致」。在審視如何對待小孩需求的「界線」之外,假如我們要的不是小孩的屈從,那應該做的,首先就是試著表達對他的疼惜,在那之後,才是我們的立場。
Thumbnail
2017-08-10
4
媽媽這種少女:被疏離的少女G<p>少女G偶然間讀了一本書,她突然從書裡看懂了一個小時候的場景,原來就是「疏離」。她突然很想念媽媽,但也突然間感到一種生氣跟傷心。媽媽懂得四個小孩的喜好,但她對媽媽幾乎一無所知。「為何人只有一個媽媽,我卻不懂她?」</p>
Thumbnail
2017-07-31
1
媽媽這種少女:和「虧欠」戰鬥的少女H<p>爸爸離家時她小學四年級,家裡形成一種氣氛,一種不能「離開」的氣氛。她「接收」到了,但妹妹沒有。小學、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妹妹總是走得十分大方,三天兩天的;但她走不了。這是一場屬於少女H的戰鬥,主題是「虧欠」與「離開」。</p>
Thumbnail
2017-07-21
2
媽媽這種少女:訪談的開始<p>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可以聽見一些媽媽的故事,大多都是零碎且片段的,有些關於孩子,有些關於自己,有些關於父母。在這些故事裡,有時可以隱約看見曾是少女的媽媽,身體裡的那個少女……</p>
Thumbnail
2017-07-19
2
【親職考古題】01:講都講不聽親子教育現場常出現「假溝通真強迫」,也就是「小孩無論如何都要聽大人的」的情況。於是,講理或溝通就變成只是大人「優雅理性」的強迫手段。如何跨過「講理形式的強迫」,是我在親職教育現場時常被問到的「考古題」之一。
Thumbnail
2017-06-30
3
實驗你的心:(六)你說有光就有光?<p>我們時常以為我們是一個前後一致的人,或者至少希望自己是一個前後一致的人;然而,一個稍微有點反省能力的人,就應該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時常做出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事情。在我們自以為重要的「原則」外,有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行動嗎?</p>
Thumbnail
2017-06-09
2
兒童人權自助餐在教育現場,有種主張認為應當「理解/接納兒童的特殊需求」,而給予特殊的待遇(例如兒童車廂、兒童遊具、兒童福利、法律上的減刑或免責);但有趣的是,抱持這種主張的人,有時也會同時抱持「將兒童視為(成)人」的相反主張。這樣是「兒童人權自助餐」嗎?
Thumbnail
2017-05-19
0
日常的教育現場:你的拒絕是我的坎坷等待小孩長大的日子就像復健;本來可以看漫畫、打電動、看電影、坐咖啡店、看展覽看表演、聽演唱會,小孩一出生全都不行了,能去的地方只剩下小孩也能去的地方。隨著小孩一天天長大,經歷各種千辛萬苦之後,又一點一點把這些當初能做的事情撿回來。
Thumbnail
2017-05-08
3
實驗你的心:(五)使人主動,是一門藝術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增強/削弱他做某件事的動機呢?除了教育現場之外,在家庭的教養現場裡,動機也時時刻刻困擾著雙親一二。
Thumbnail
2017-04-26
3
既沒有捷徑,也沒有神比喻——關於「美麗的性教育」教育者想要依靠這個比喻在孩子的心智上烙印下A印象,卻可能會意外讓孩子體會到教育者不想要的B印象。時常是善良的人努力做事,卻造成了反效果,這就是「錯置類比」令人嘆息的地方。
Thumbnail
2017-04-06
2
實驗你的心:(四)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蔡格尼克效應<p>我的教育或教養工作坊很少告訴成員具體的做法,也不會給一個明確的答案,通常時間到要結束的時候,就是一個問題(或者一堆問題)擺在那裡,然後收工。這絕不是因為我自己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所以故意要讓大家也睡不好,而是因為……</p>
Thumbnail
2017-03-24
3
親師合作的倫理困境<p>身為認同合作式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我有義務轉告照顧者(一般叫做「家長」),在教育活動中發生的、他們應該或者想要知道的事情。如果照顧者平常禁止小孩吃冰,那「小孩邊咳嗽邊吃冰」顯然就是照顧者會關心的事。但我真的要說嗎?說不說,有什麼影響?</p>
Thumbnail
2017-03-08
3
實驗你的心:(三)大家想的都跟大家想的一樣的錯誤共識效應<p>「在公共場所哺乳露奶傷風敗俗啊!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吧?」「公共場所哺乳是天經地義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林辰唏的哺乳畫面引來網友各說各話,都認為自己說的是普遍、正確的常識。類似這種現象,原來早已有心理學實驗做過分析了。</p>
Thumbnail
2017-02-23
5
零用錢的權力分析以權力結構分析家庭所得的支配類型,首先常見的是「賺錢的是老大」,底下也有像日劇《月薪嬌妻》實栗有權向平匡要求「薪資」的情況;再來是以其他方式決定「老大」的類型,比如父權體制認可的族長家長。但是,家庭所得如何分配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Thumbnail
2017-02-07
3